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灵时常渴望一片宁静的栖息之所,一个能够让思想自由驰骋、让精神得以滋养的家园。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恰如这样一处宝藏之地,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幽默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智慧与趣味的精神世界,引领我们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的广袤天地中探寻自我,寻找那份久违的共鸣与慰藉。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王小波于1952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在云南、山东等地下乡,先后做过农场职工、农民、工人和民办教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过教,最终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辞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沉默地思索,是另一面。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世和现在的人。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有些人生活的乐趣就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着人家倒霉。
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
——著名评论家 陈村
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 陈坪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内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人活在世上,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用他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其生命的硕果来验证着他的信念: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不停顿的思索与追问,这才是宇宙生命的尊严、显现!
唯有这样,人才是人,不是一样东西!
来源:刘佳怡(网 络)
排版:刘佳怡
校对:王茹雪 苏佳奇
责编:杨春雨
审核:张军围 李琼华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图书馆
读书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