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约1100年—1126年),北宋末年太尉,也是宋徽宗时期的重要官员。
据《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吏,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后来苏轼将他推荐给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王诜是当时端王赵佶的姑父,这个端王即是后来的宋徽宗。后来高俅阴差阳错在端王踢球时被端王发现,擅长于踢球的高俅也慢慢成为端王亲信。后哲宗皇帝英年暴毙,常年坐冷板凳的哲宗的弟弟端王也就是宋徽宗登基。出于偶然机会登基的宋徽宗少有党羽,这时他看待身边的玩伴就格外亲切。而高俅是一个很好的玩伴,是一个很好的帮闲的人,但是要用帮闲的人去帮忙,恐怕就是越帮越忙。
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所以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后来徽宗把高俅送到边帅刘仲武那里镀金,不成想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宋朝也打了少有的几个大胜仗。高俅便凭借着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一步一步最终做到了殿前都指挥使,掌管禁军二十余年。
人物事迹
高俅后来遇上了贵人,小王都太尉和内侄端王交好,小王都太尉派高俅到端王府送物,由此结识了端王(后来的徽宗),被端王看上,从此留在端王身边。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
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的姑夫,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徽宗在潜邸时,就常与之切磋,关系很好。元符三年(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与端王赵佶的相识。《挥麈后录》中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
晚上,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为然之色。或许是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说能。
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领,将毬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赵佶的口味。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于是变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更为凑巧的是,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这个搭上末班车的潜邸“旧臣”,也鸿运当头,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儿,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中青云直上。
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
高俅为人有一优点,便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就是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人物评价
高俅是一个浪荡之人,诗词歌赋,会一些;使枪弄棒,也会一些;踢球技艺精湛,是个优点,总的来说是一个很全面的人物。其实用现代的眼光看来,他放在当今可能还是个全才的足球名将,受万千少女爱慕;若是能带领国足冲出亚洲,就更是国家的荣耀。只是生错了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北宋后期,这些小伎俩并不能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何况身居高位,就难怪落得个身败名裂了。
来源:薛青松(网 络)
排版:薛青松
校对:王茹雪 崔佳慧
责编:杨春雨
审核:张军围 李琼华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图书馆
读书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