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音乐鉴赏】天籁之音,琵琶之作。

文摘   2024-10-18 08:01   内蒙古  


音乐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集琵琶曲的各种技法,艺术地再现了古战场争斗的历史场面。以一个独奏乐器,能演奏出如此形象生动、气氛强烈、富有交响性的音乐,体现了历代民间音乐家的智慧。


Do

作品介绍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概括谱写而成的。



Re

乐器介绍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原有直颈与曲颈两种,到了唐宋时期才结合起来,改用手指弹拨以代替用拨子拨奏,持琴姿势改横抱为竖抱,以便左、右手技巧的发挥。明清时才定型如现在的形制。现代琵琶为半梨形音箱、面板为铜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弹奏时用人工指甲。



  



Mi
音乐结构

《十面埋伏》是在一个大型套曲结构框架中,运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而丰富的音乐语汇和高超的演奏技巧,通过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将这场古代战役的全过程复刻出来。


Fa

乐曲价值分析



艺术表现特点

《十面埋伏》本质虽为音乐作品,但是在描绘战争场景时,凸显出生动的画面感,对于战争节点的处理,能够充分鲜明地回扣主题,更好地反映了整场战争的初端、高潮和结局。例如其中的“埋伏”环节,作为《十面埋伏》乐曲结构的最初,仅仅通过琵琶弹奏对音调的掌控,调整节奏的快慢,从而烘托了战争紧张的气氛变化。




艺术目的呈现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的核心就是确保听众的精神文明富足,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影响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精神文明追求相应有所扩张,从而对于艺术具体表现形式的音乐文化提出了全新的追求目标。对于《十面埋伏》乐曲的艺术目的呈现进行分析,关注于听众的音乐素养,从根本上进一步拓展音乐表现形式在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影响范围和传播路径。



Sol

作品分析









La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汉军的威武雄壮。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等小段落,其中“列营”作为全曲的引子,通过自由的节奏和“轮拂”手法,渲染了浓烈的战争气氛。

Si
第二部分—决战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描绘了楚汉两军死决战的激烈场景。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小段落,其中“九里山大战”是乐曲的高潮,通过多种琵琶技巧描绘了千军万马的激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o
第三部分—追击

‌第三部分‌描述战斗的结果和汉军的胜利。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小段落,其中“乌江自刎”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的形象,而最后的胜利场景则以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照。


END




来源:高佳佳(网  络)

排版:高佳佳

校对:王茹雪  崔佳慧

责编:杨春雨

审核:张军围  李琼华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图书馆

读书指导委员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图书馆日常工作安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