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普通电工王建省可能很难想象自己今天的生活。那时的他每天提着工具箱,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靠并不稳定的上门费过着不算宽裕的生活。开不了张的时候,他去街边卖过烤鱿鱼,甚至贴钱请人给自己介绍生意。现在,打开手机,他是拥有900多万粉丝的网络红人。一个视频发出后,播放量很快就会滚到百万、千万。屏幕里说着晦涩的专业术语,屏幕外的网友看得津津有味,他的专属梗从屏幕上飘过:“一摆到头”“大学生终于看懂了”“师傅是真的想教会我”……
网友赋予王建省和他的视频很多名号:“电工界福尔摩斯”“大型减速带”“悬疑片”……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达成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知识变现时代中最佳的社会实验。
一个电工的“跨界进阶”
电路维修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每家每户的情况不尽相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在每一次的工作中耗时耗力费脑筋,针对具体问题“抽丝剥茧”——堪比一次“破案”。
工作中的王建省
让王建省“一战成名”的,是一桩由“项链失踪案”演变成“地线被盗案”的“案中案”。
这是一个由热水器维修工转交的单子:这户人家热水器一接电就跳闸,家里更是四处带电,人只要摸到电器,身上就麻酥酥的。
王建省判断,问题应该出现在地线上。经过全屋一番地毯式搜查,他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插排,翻过来一看,原来插座孔里被“熊孩子”塞进了一条铂金项链。表面看来,短路的元凶已经找到,接下来就是一套常规流程了:用户感谢,电工收钱,提箱走人。
王建省找到了短路的”元凶“,一条铂金项链
但王建省没有走。
他敏锐地意识到,事情还有蹊跷——家里出现短路,按说漏电保护装置应该启动才对,但除了热水器,其他电器竟都还能正常工作。
不对,一定还有哪里不对。王建省的经验告诉他,问题出在主地线。在这个屋子里,燃气热水器上通向大地的金属燃气管道承担了地线的作用,所以只有在接通热水器时,漏电保护装置才会让电闸跳闸——那么原本的地线呢?
当王建省顺藤摸瓜,排查到楼里的电井时,眼前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整栋楼的地线,竟然都被人为截断了。这意味着燃气管道自带220伏电压,万一打个电火花,整栋楼的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王建省找到了电梯井里被掐断的地线
王建省赶紧联系物业报了警,供电、安检部门迅速响应,最终排除了整栋楼的安全隐患。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网友们交流分析”案情“
像以往一样,王建省把这次维修经历做成了短视频,发在抖音上。没想到,这条视频获得70多万点赞,迅速冲上热搜,让他一夜“出圈”。网友夸赞他“一个人拯救了一栋楼的人”,大呼“完全看不懂,但是完全走不动”。有人精辟总结道:“情节跌宕起伏,节奏动人心弦,过程多重反转,结局异常完美。”
这段经历,在微电影《我不是福尔摩斯》里有着生动呈现:
点击观看视频
“一开空气阀,手机就充不上电”“家里的灯一到半夜就自己亮”“空调开着开着就冒火星子”“小孩洗手被电麻了”……这些既不是怪力乱神,也不是营销段子,而是王建省真实的工作日常。
2014年,做了十年电工的王建省在青岛城阳区开了间小维修店,生意一直不咸不淡。惨淡经营五年后,为了打响知名度,他在抖音注册了一个账号,@城阳电工电路。视频内容最初是以画图的形式讲解电路原理,连续发了几条后,他发现观众并不买账,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太枯燥”。于是,他决定把日常维修的过程拍下来,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爱看的“探案”形式。刚拍了一年,他的粉丝数就突破百万,到今天已超过920万。
王建省把工作日常拍成短视频
王建省的粉丝中,除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还有很多同行。在他的评论区,有人科普机器工作原理,有人分析故障原因,还有技校老师表示要拿他的视频当教学案例。因此有网友笑称:全网一半电工都在这儿了。
王建省的评论区充满技术讨论
渐渐地,王建省发现,不断有人问他如何购买视频中的维修工具,还有人表示会截图去其他平台识图购买。工具厂家也纷纷找到他,想和他达成合作。王建省突然意识到,或许自己可以试试带货。
他挑选了自己常用的工具,挂在橱窗里。王建省说,他带货的原则是“只卖自己用过的、实用的产品”。有一次,有一个数字万用表商家找他带货,拿来的电表看上去精致小巧,价格颇为昂贵。高昂的价格意味着他能获得更高的佣金,但王建省还是拒绝了。在他看来,那款产品华而不实,功能大多靠吹嘘营销。“我问厂家有没有某个功能,厂家说有。我说你不用给我讲,我懂这个东西,根本没有那个功能。”
电力维修工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尤其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好上手。因此,如果不能让人轻易快速地学会如何使用,可能一件也卖不动。用王建省的话来说:“(不会用)和买个烧火棍有什么区别?”
王建省的热销商品指针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电工领域,这是个几乎已经被电子表取代的“老古董”,用王建省的话说,“十个电工十个人用电子表”。但在王建省的视频里,指针表被他琢磨出了说明书里没有的方法:调到“×10K”档,一支表笔接零线或火线,一支表笔接地线,此时就可以利用指针灵敏的波动判断是否漏电。
王建省的教学视频让很多人受益
这套方法不仅贡献了王建省视频中“一摆到头”的名场面,也让很多同行领悟到了指针表的精妙之处。正因为王建省拍摄的一系列“电子说明书”,这款濒临淘汰的产品又抢手起来,有厂家几年的库存被一下清空。老板告诉王建省,原本快倒闭的厂子被盘活了,他们还给产品做了升级迭代。
同样火起来的还有测电笔,曾经一条视频就卖出一千多支。有粉丝留言说,自己跟着王建省视频中的方法,用测电笔排查出了家里的安全隐患,及时更换了漏电的电器。这个曾经只在电工界流传的工具,因为他的介绍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家。
王建省在工厂查看产品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我不是福尔摩斯》
现在,这个曾被王建省认为没什么市场的“小生意”已经做到了百万销量。因为这份计划之外的收入,他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松弛,维修费用不仅没有随着走红水涨船高,修不好还不收钱。他说:“我不图这个活能挣多少钱,主要是拿这些案例和同行交流讨论,让更多人了解用电安全知识。”至于收入方面,“大家看了视频,再买点我的工具,就补回来了。”
“网友都说我是福尔摩斯,其实我就是个平凡的电工,普通一线劳动者。”在微电影《我不是福尔摩斯》的结尾,王建省的话语质朴而动人。他总说感谢这个时代,让他以一种未曾设想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鸵鸟主播”与它的人类助理
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幅画面:镜头前,一个一脸“班味儿”的女孩抱着一颗白菜,身后一群鸵鸟伸长了脖子,绕过她的肩膀,头仿佛开了10倍速的打桩机一样砸下来,拼命抢食她怀里的白菜。而她虽然龇牙咧嘴,却依然不动如山,颇有点“真女人从不回头看爆炸”的意思。
鸵飞飞的直播间
“鸵鸟主播”与它的人类助理
白菜汁水四溅,女孩的头发被鸵鸟一次次弄得散乱,脸上还要不时被叨一口。即使狼狈不堪,她还能抓住间隙应对粉丝“无厘头”的提问。没有套路话术和文字脚本,仅凭临场发挥,女孩不断接梗、抛梗,反应敏捷,金句频出:
“鸵鸟有第五人格吗?”网友问。
“鸵鸟只有鸟格,千鸟格。”主播答。
“为什么野生鸵鸟产蛋晚?”网友问。
“因为野外没有野人定时定点去饲喂。”主播答。
“鸵鸟有智力吗?”网友问。
“它要有智力,在里面吃白菜的就是我。”主播答。
女孩一边被鸵鸟环绕,一边顺嘴搭腔,被粉丝称为“德云社编外人员”。因为鸵鸟咔咔吃菜的解压场景,和每天不重样的 “单口相声”,这个自带“平静疯感”的直播间成了很多人的“大型减速带”——进来了就出不去。最多一次,直播间里同时来了500多万人。
正在直播的占云
很多老粉会说:始于鸵鸟“吃播”,忠于“鸵飞飞”。这个顶着“鸵飞飞”名号的主播名叫占云,和丈夫单海飞一起养殖鸵鸟已有十年。
鸵鸟幼苗繁育是一门需要耐得住性子的生意,要等,等种鸟成熟到可以繁育的年纪。“前三年都不要想赚钱。”从2015年到2018年,鸵鸟养殖场耗尽了两人100多万的存款,还要东拼西凑地借钱。时间越久,钱越难借,“人家都说太不靠谱了”。
占云和单海飞一度为生计发愁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顶流”养成记》
苦于生计的单海飞想到了抖音。最初,出镜的是单海飞自己,内容是非洲鸵鸟知识和养殖技术。他希望吸引更多人养鸵鸟,来买鸵鸟幼崽。
很快,繁育高峰期到了,单海飞把直播间暂时交给了占云。占云播的是“捡蛋”日常——当小个子的占云灵巧地在2米高的鸵鸟群中穿梭,这个有点奇奇怪怪的画面,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
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直到2020年的一天,一颗偶然出现的白菜,成了这个直播间的转折点。
一颗白菜成为直播间的转折点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顶流”养成记》
平日里,鸵鸟的食物以饲料为主,白菜之类的新鲜蔬菜算是它们的零食。某种程度上,白菜对鸵鸟的吸引力,就像辣条之于小学生。不过,鸵鸟往常吃碎菜居多,在食槽里的抢食没有太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形成固定“节目”。
那天菜市场送来的是整颗白菜,占云便随手拿起一颗凑到鸵鸟面前。没想到,鸵鸟疯狂抢食的魔性画面和咔咔作响的咀嚼声让网友大开眼界,直呼“解压”,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一下冲到了6位数。
一颗白菜,成就了一部《“顶流”养成记》。后来,鸵鸟“吃播”伴随着占云的“单口相声”成了常规操作。一场直播下来,几只鸵鸟能造掉200斤白菜。
点击观看视频
直播间里,占云喜欢自称“助播”,鸵鸟则是“主播”。鸵鸟确实长得不赖——细长的脖子,上面顶个小头,一对长睫毛衬着“卡姿兰大眼睛”,倒有几分精致。越看越“上头”的网友对鸵鸟的兴趣愈发浓厚,像追明星周边一样,向占云提出了购买鸵鸟周边的需求。
鸵鸟蛋?鸵鸟肉?还是雏鸟?这些不现实的“周边”都被一一否决。占云和单海飞思虑再三,决定推出鸵鸟毛掸子——一款不仅实用,每家每户都用得到,还可量产、易运输,适合电商渠道的产品。
占云夫妇做起了鸵鸟毛的生意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顶流”养成记》
让网友们安心的是,他们“从小看到大”的鸵鸟们只起到一个“演员”的作用,占云夫妇用的羽毛都从鸵鸟的非洲老家进口。热带沙漠出产的羽毛品质更好,密度高,质地柔软,吸附力强,做出的掸子不会划伤家具,吸灰不扬尘。虽然进口羽毛比国产的贵了十几倍,但他们不肯在质量上让步。
占云夫妇在挑拣鸵鸟毛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顶流”养成记》
经过直播间的宣传,鸵鸟周边生意一炮而红,“没想到竟然越整越大了”。他们雇用了周边村民扎毛掸、打包发货。占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一场直播卖了上万支毛掸。“单子打出来,工人还没制作打包完,这边单子又补上来,最后打单机都因为太热,不工作了。”
其实,消费者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师。占云的粉丝们不只是直播中的看客,更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评委,或者说,更像是他们生意的共同创始人。毛掸上架一年多来,根据粉丝反馈,占云夫妇不断对产品改良升级。现在,羽毛的颜色“多巴胺”了起来,有了清新的粉色、绿色,杆子的质感也越来越高级。根据不同场景,占云夫妇还推出了各种规格的毛掸,从清扫键盘的到清扫吊灯的,一应俱全,甚至还专为猫奴们出了逗猫棒。
占云夫妇根据粉丝需求推出不同规格产品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顶流”养成记》
销量远超夫妻俩的预期。面对稀缺的毛源,单海飞坚持“出海”找毛,且只用最好的翼尖羽毛。无论是多大的订单,单海飞都要求对方少量多次发货,这样一旦发现质量偏差,可以立即叫停。现在,单海飞白天带着村民扎毛掸子,夜里和清晨用翻译器和非洲卖家谈生意。日子一长,南非的鸵鸟商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个“单老板”,量大又稳定。单海飞笑称,自己差不多“薅光了全世界的非洲鸵鸟”。
工人在制作鸵鸟毛掸
从一颗白菜到一片羽毛,占云夫妇的生活实现逆转:一年半来,新增的线上业务已占总收入的八成,而线下做到这个数字,用了近九年。
寒冬已近尾声,鸵鸟即将在下一个春天复产,红火的直播间也早已不仅是夫妇两人的事业。
黄土地上的“洋味儿青年”
日子越过越好的,还有遥远的西海固。
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与天斗,与地斗”的“干沙滩”,也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斯诺在书中记录了1936年西海固的真实状况:“70%的农民欠债,60%的农民靠借粮糊口。”近90年后,一个说着英语的年轻人回到这里。为了纪念这段往事,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马斯诺”。
虽然经过一代代人的攻坚,西海固早已撕去“苦瘠甲天下”的标签,但因为地处偏远,依然算不上一个富饶之地。当地老人都说:“我们这里的娃娃,读书都用功着哩。”过去一到高考季,村子里讨论的都是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去了北京或者上海。临行前,长辈们总是叮嘱孩子:好好学,好好干,出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马亮走在家乡田坎上
马亮就曾是这样的孩子。2009年,他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进入体制内从事外事工作,足迹遍布10多个国家。国际羊绒羊毛博览会、枸杞产业博览会,他是冲到最前面的“尖兵”;举办中阿大学校长论坛前,他作为先遣团成员,到约旦为中方安排具体事务……那时的生活,无限接近于他学生时代“外交官”的梦想。
但2022年夏天,他回到了家乡固原市西吉县,在村里东奔西走,声称要“做一件大事”。村民们不解:“马亮,你到底要做多大的事?”
马亮回乡“要做一件大事”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西海固的“外交官”》
微电影《西海固的“外交官”》中的这一情节,正是马亮回村后的写照。
点击观看视频
2023年3月1日,抖音账号@马斯诺 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航拍的镜头里,绿油油的大地、白蒙蒙的山间,西北地区特有的“堡子”若隐若现。画面一转,镜头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漫山遍野是等待收获的玉米。诗意的乡土画卷,配上马亮优美的伦敦音,让许多人大呼“什么《唐顿庄园》”“吃了多少纪录片”。
这条视频是马亮和好友马昊东的作品。两人都是西海固的孩子,在外闯荡多年后归来,都对家乡的人和事有了新的感悟。马昊东曾是纪录片导演,两人一合计,决定发挥双方特长,用英语旁白解读乡土人情,向世界介绍崭新的西海固。
马昊东镜头下的西海固
去年三八妇女节,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在小镇上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婆姨”们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看上去自信而松弛。〝Ideas are transformed from under the veil. Thoughts unravel from the wheel handle. Out of the kitchen,and down the well.〞(“观念从纱巾下蜕变,思想从轱辘把上解开。走出了厨房,走下了井台。”)视频结尾,马亮饱含感情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变化。
人们在马亮的视频里看到了西海固的沧桑巨变。多年来的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化调整颇见成效,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正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因为海拔高、气候凉、光照强、温差大等地理优势,这里出产的芹菜、南瓜、土豆等冷凉蔬菜品质极高。但正像马亮在微电影中所说,“丰收的喜讯,总是消失在高原层层叠叠的皱褶里”,西海固的农产品依然缺少一个被更多人看见的窗口。
南瓜地里的马亮,他称呼南瓜是”高原的孩子“
酝酿四个月后,马亮把演讲台搬进了田野,进行了一场以贝贝南瓜为主题的英文演讲:“Look, these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plateau, emerging from the earth as tender shoots, enduring the trials of wind, frost, rain, and dew. Through countless seasons, they have matured into this unique sweetness and aroma.”(看,这是高原的孩子,从嫩绿的芽儿破土而出,经历风霜雨露。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轮回,才酝酿出这独特的甘甜与香醇。)
一会儿,他又自如地切换回地道的西北话:“风来过,蜂也来过,粘着黄土baby,它抽出一个季节,举着秋天的果实,开始和你交谈。”参加外事活动的丰富经历,让马亮在演讲台上游刃有余。有网友评价:“有一种村口供销社开联合国会议的感觉。”
马亮的英文演讲卖出了1.8万单南瓜
只用了不到3天,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涨粉12万,1.8万单南瓜销售一空。
直播间的生意有起色后,有不少供应商前来寻求合作。为了把握农产品的质量,初中后没再碰过农具的他们又扎回地里,研究起了农产品,马昊东还把自己家的20多亩地改成了试验田。有些搞不懂的地方,他们干脆在抖音现搜现学。贝贝南瓜、板栗南瓜、贵族南瓜……各个品种的种子就像做盲盒实验一样被播撒进地里。去年南瓜丰收季,他们又一口气卖出10万斤南瓜,把几个山头的货都卖空了。
现在,马亮还在镇上开了食品加工厂,注册了面点品牌,准备在农闲时做加工品。去年,马昊东的妹妹从食品安全专业硕士毕业,加入了他们的团队。新鲜血液的回流,让他们倍感兴奋。
马亮给打包发货的乡亲派红包
渐渐地,马亮多了许多“头衔”。一位固原本地诗人说,马亮是宁夏版的“堂吉诃德”:以语言为利剑,最后在故土绽放光芒。
@马斯诺 的乡村生活
在更广阔的乡野间,马亮带起了一阵用英文和家乡话介绍当地山川风物的热潮,有的账号还会与他共创和互动。对于涌现出的模仿者们,马亮与马昊东显得很宽容:“这也是我们该担负的使命,大家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初心,就是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在这个商业实践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人的饭碗。”
实际上,知识变现的时代,“主播”早已成为面向所有人的职业新选择。去年7月,“网络主播”正式“转正”,成为被人社部等部门认可的新职业。“主播”可以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每个普通人——这是一个理应不带偏见的新职业,一个向所有人公平敞开的新机会。
不到一年时间,马亮的“大事”初见成效。那些从小着他长大,又惊讶于“这孩子咋回来了”的村民们,成了马亮的“头号粉丝”。他们说:“英语我听不懂,但是你讲得可真好听。”
或许,只有走出过去的人,才真正知晓故乡的意义。就像马亮在微电影《西海固的“外交官”》中说的那样:“我见过天有多高。但现在,我只想把自己的根再次扎进地里,思考如何把高原的馈赠告诉世界,如何把乡亲们的笑脸留下。”
见过天地广阔的马亮,想把根再次扎进故土
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西海固的“外交官”》
当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西海固的土地上时,他就像这里的一只南瓜、一颗苹果、一株番茄——这些曾经通过丝绸之路迁入的植物一样,在西北粗粝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汲取着大地的养分。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五布
图片来源丨抖音电商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