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内科
胡杨主任医师 等
拉肚子,医学上称之为腹泻,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成“吃坏肚子”那么简单,简单地服用止泻药便了事,甚至有人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腹泻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理机制。如果拉肚子症状持续不断,病情迁延不愈,这可能就不再是简单的肠胃不适,而是隐藏着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性肠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及生活。
早在2024年年初,英国王室发布声明称,王储威廉的妻子凯特王妃因腹部手术入院,并成功接受了治疗。据媒体报道,凯特王妃所患的疾病可能是克罗恩病。这一报道把炎症性肠病(IBD)再一次地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中。那么,炎症性肠病究竟是什么?您是否可能已经中招了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面纱。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
IBD与普通的肠道感染不同,IBD并不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而是由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听起来挺复杂,其实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叛变”了,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我们自身的组织、器官,把它们当成敌人,肠道黏膜组织长期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产生慢性炎症,炎症性肠病就发生了。
“隐形杀手”的隐形之处在哪?
IBD的“隐形”之处在于其早期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早期不易识别,一些人可能只是表现为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在许多人看来可能只是“肠胃不好”或“吃坏了肚子”,容易被误诊为普通肠炎。
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肠梗阻、肠穿孔甚至癌变等,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IBD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何早期识别?
1、腹泻:这是IBD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一般病程超过6周的腹泻),且粪便中带有血液、黏液或脓液时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2、腹痛:溃疡性结肠炎常表现为左下腹腹痛,常有里急后重感,腹痛特点常为腹痛-便意产生-便后缓解;克罗恩病常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痛特点为进食-腹痛加重-便后缓解。
3、瘘管形成: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形成瘘管,这是克罗恩病较为常见且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
4、肛门周围病变:为少部分克罗恩病患者的首诊表现,当出现经久不愈的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等病变,要警惕克罗恩病的可能,需及时就诊。
5、全身症状:
1)发热:部分病人会有发热症状,以间歇性低热常见,出现发热多提示IBD处于活动期时或继发感染。
2)营养障碍:由于长期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体重明显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情况。
6、肠道外表现:部分IBD患者还可能出现肠道外的症状,包括关节损伤(如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皮肤黏膜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病变(如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肝胆疾病(如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普通人出现久治不愈的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或肛周脓肿、肛瘘时,需除外炎症性肠病,应及时前往消化科就诊。
临床上怀疑患者为IBD
如何进一步诊断?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清白蛋白、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强调粪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不少于3次,根据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排除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等的相关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行粪便钙卫蛋白和血清乳铁蛋白等检查作为辅助指标。
1)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病变表现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的浅溃疡。内镜下黏膜活检可见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改变、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改变、杯状细胞减少等改变。
2)克罗恩病内镜下多病变表现为非连续改变的纵行溃疡,病变间黏膜可完全正常,黏膜可见卵石样改变。内镜下黏膜活检可见局灶性的慢性炎症、局灶性隐窝结构异常和非干酪样肉芽肿等改变。
由于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任何部位,疑诊克罗恩病时,除非有禁忌证,原则上应进行全消化道内镜检查,包括结肠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及胃镜检查。
IBD目前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做出诊断。
对于IBD患者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等,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病变局限在回肠末端或结肠的轻症克罗恩病患者。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适用于氨基水杨酸无效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
免疫抑制/调节类药物: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IBD患者。
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维得利珠单抗等,用于中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
JAK/STAT通路已被证明参与IBD发病过程,阻断该通路可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肠道炎症。JAK抑制剂托法替尼、乌帕替尼等已在IBD中应用。
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基于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综合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以恢复和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多样性。粪菌移植目前主要用于艰难梭菌阳性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IBD 治疗目标: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IBD患者
日常饮食需注意什么?
IBD患者须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如:
日常主食(米饭、面条)可以不变,建议用非精制米面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用麦片、全麦面包代替饼干、白面包等;
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 如豆类、马铃薯搭配猪肉;
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代替大豆油、菜籽油;
用白肉代替红肉,如多选择鱼虾类,少摄入猪牛羊肉等。
写在最后
炎症性肠病目前尚无法治愈,该疾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还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生活中,若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时,请务必要重视起来,及时前往消化专科就诊,早诊早治,才能让IBD这个“隐藏杀手”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消化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