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延新
随着夏日的热浪渐渐退去,一楼的阿姨送来了一大捆自家菜园里种植的豆角。今年的雨水特别充足,豆角长得异常茂盛,仿佛在宣告着夏日的丰收。这真是“一架碧绿遮阴凉,婀娜身材随风扬。一物百吃不厌烦,菜中极品当属王。”
妻子看着这捆豆角,脸上露出了愁容。“这么一大捆子,几天能吃完?”她带着疑惑问道。我笑着回应:“怎么吃,看烹饪手艺,不行咱就做一桌豆角宴!”我这么说,并不是信口开河。从小到大,我吃过多种豆角烹饪制作的美食:肉炒豆角,鸡蛋炒豆角,干煸豆角,炸豆角,豆角瘦肉粥,豆角大包子,麻汁豆角,豆角菜饼……这些时令美食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代人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平凡日子里的幸福生活和甜蜜梦想。
“光说不练假把式,今天你露一手呗!”妻子略带嘲讽地说。“堵住你嘴的最好方式,莫过一桌豆角宴!”我笑着打趣道。我把豆角千挑万选分成几组。嫩点的做一个麻汁豆角,肉炒豆角;老一点的就干煸豆角,切成小段做一锅瘦肉豆角粥,正好家里的咸菜坛子还空着,再腌制一坛酸豆角。剩下的那些煮出来晒干,留着冬天蒸猪肉豆角大包子。豆角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所呈现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在鲁北平原,一架豆角过夏天也是不争的事实。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豆角子。一日三餐,豆角子就像幽灵一样霸占着餐桌。那时生活条件有限,豆角子就是炒,油都不舍地放一点,像开水煮一样,只有咸味不见鲜香。多次恳求母亲换换口味,得到的是一顿指责。“现在就是吃豆荚子的时候,别挑三拣四!”母亲怒火中烧。一顿埋怨后,我们几个孩子老实巴交吃上半盘子。泪水汗水交织,不解委屈灼烧。都是豆角惹的祸。
几架豆角子,母亲用编织袋子背回家,经过挑拣送给左邻右舍,虽然家里都有。我记得有一年,我也被母亲安排去给邻居送豆角子,有时赶上邻居吃晚饭,餐桌上最显眼的依然是豆角子。邻居强留下吃饭,一看是豆角子,瞬间没有了食欲。放下豆角拔腿就跑。“家家都种,还送这个干啥?”我不解地问过母亲。母亲的回答很干脆,“吃了不疼瞎了疼。”不值钱的东西,却能把邻里关系把得紧紧的。清贫的岁月,干净的人心,就像清炒的豆角随处可见而且原汁原味。
现如今,人们可以根据需求把豆角子烹饪出多种美食,好多已经改变了其原有的味道。就拿干煸豆角来说,有了肉丝、辣椒、麻椒的添加,豆角子的原汁原味已经被盖住,吃一口麻嗖嗖,辣哄哄。但是人们却特别喜欢。社会进步,人们的追求,品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生活在一栋楼上的邻居,没事不来往,甚至有的邻居对门互不认识。就算认识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几个。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要走动起来,不光是邻居今天给了几捆豆角子这么简单,我们也可以给邻居送点自己家乡的特产,或者到邻居家喝杯茶,聊聊家常,增进一下邻里感情。只有把邻里关系搞得好,以后谁家有个难事也都有个照应。自去年买了新房,我也在积极改善邻里关系,业主群里谁家有个大事小节我都是第一个做出回应。也许这样才能更短时间内融入大家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俗简单的一句话,事做起来却不是那么轻车熟路。这里需要用心经营,把人际关系盘活,做!“一家人”的愿望也就很快能实现。
今天一楼的阿姨拉来一车的豆角子,让我们整个单元楼都吃上了她亲手种植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大家拿在手里沉甸甸,心里也特别温暖。阿姨忙地满头大汗,大家又觉得不好意思。“豆角大家收下吧!自家种的,一点农药也没打,回家炒一炒,品尝一下!”阿姨说着。一会的工夫,楼上的邻居也把从老家带回的土特产拿了出来分享,滕州菜煎饼,商河马蹄火烧,青岛老火腿……
我则通知妻子,把前几天从老家带回的蜜三刀匀成几份分给邻居们,把一份甜蜜带给他们。
一捆豆角子,让炎炎夏日多了几分清凉。同时也让邻居们来了一次联动。这次发起人是一楼的邻居阿姨。期待下次是二楼,三楼,四楼……邻居间有了联动,关系才会进一步升华。
晚饭,我特意少放油炒了一盘豆角,两个孩子食之无味,我问他们,今晚的豆角跟往日有何不同,他们说没有以前炒得好吃,豆角的苦涩味特别浓烈。我告诉他们,这是一楼邻居奶奶送来的,要让他们记住邻里之间那种纯真质朴的关系。不要因为酱油,蚝油,甜面酱的添加而改变了原有的味道。一道菜就是生活,让孩子们慢慢体会去吧!
豆角不仅是夏日餐桌上的美味,更是邻里间情感的纽带。它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清凉,更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温暖。豆角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高延新,中国林业文联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知名微刊《作家》《渤海文学》《东营微文化》《赣韵文学》等,多篇作品发表《学习强国》《山东政事》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