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杨丽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走进黄联村,炊烟袅袅,满目桑绿,一派绿美乡村的景致,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蚕期中的消毒防病是防止蚕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措施。”7月31日,云南省蚕蜂所和祥云县茶桑工作站联合开展“黄联村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培训”,以“特派员+专家”的省县组团培训方式,为民族地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黄联村委会位于禾甸镇东北部,距祥云县城30公里,是一个白族聚居村。全村有乡村农户1162户,乡村人口4379人。该村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现有桑园4126亩,户均有桑园3.55亩,是禾甸镇桑园面积最多的一个村。
但是,因为桑品种老化,桑叶产量不高,加之蚕农习惯了凭经验养蚕,产茧量和产值相对较低。黄联村六组村民周文启介绍:“村里从2000年就开始栽桑养蚕了,刚开始没有什么技术,一家才敢养一张蚕,蚕病了也不知道怎么防治,一张蚕才养到二三十公斤茧。”
特别是每年临近八月,祥云迎来了持续高温的天气,和频繁的暴雨,高温高湿的气候成为蚕桑病虫害发生的温床。为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让“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破解“病虫危机”,开辟更广阔的蚕桑产业天地,帮助蚕农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蚕桑致富之路,祥云县充分利用黄联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培训的通知一经发出,黄联村小小的会议室顿时座无虚席。“漂白粉、鲜石灰液添食,一般提倡在大蚕期进行。”为有效做好蚕病防治,帮助蚕农排忧解难,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以《蚕病防治》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蚕前、蚕中、蚕后消毒的主要措施和蚕药使用方法,为蚕农提供了防蚕病、治病蚕的重要参考。
养了20多年蚕,吃够了苦头的周文启,是黄联村为数不多的养蚕大户之一。听了蚕桑专家通俗易懂的讲解,感慨道:“这些防病技术太实用了,每次培训我都来参加,现学现用,蚕病少了,我家今年夏蚕养了八张蚕,一张蚕产40多公斤茧,产量比以前高多了!”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没有桑叶也白养。”祥云气候特殊,干湿分明,一般的桑品种很难适应祥云的气候。云南省农科院祥云县农科服务团蚕桑产业组成员、省科技特派员杨启慧,自2023年驻黄联村以来,在不断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的同时,引进了新桑品种2个。通过大田试验,云桑9号叶大且厚、节间短、抗褐斑病的特性在祥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去冬今春才栽上的云桑9号桑树,明显地比周边的桑树高。有一张A4纸大的桑叶,密密地在枝条上随风摇曳,仿佛在告诉人们,它来自蒙自,却早已适应了这里的土壤,和时而干旱,时而暴雨的气候,在祥云它们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第二故乡。
天气炎热,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听课的热情。培训会上,云南省农科院祥云县农科服务团成员、省农科院蚕蜂所成果转化管理科科长、省蚕学会秘书长杨海,分析了当前全国及省内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更新趋势。通过大数据分析,祥云县养蚕量、茧鲜产量、农业产值连续多年稳居云南省第二、大理州第一。
听到祥云的蚕桑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蚕农们脸上不由自主地溢满微笑。带着这份喜悦和满满的希望,栽桑养蚕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们,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领了一袋蚕药,各自奔赴蚕桑产业振兴的诗和远方。
提着蚕药,黄联村二组党支部书记罗康高兴地说:“今天这个培训来得太值了,学了很多栽桑养蚕知识,还领了农荮,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刚才介绍的云桑9号,就在我家地里做的试验,品种相当好,今年我还准备栽上四五亩。”
“桑树连坡种,人家夹水居。年丰村舍好,稚子学诗书。”据了解,今年以来,以“省科技特派员+省蚕桑专家+县蚕桑专家”组成的云南省农科院祥云县农科服务团,共开展现场服务48天次,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171人次,发放蚕桑生产技术资料450余份,发放化肥、蚕药等物资折合人民币120.2万元。通过“科技培训+物资”省县组团技术服务,为祥云县蚕桑产业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打通了农业科技服务民族地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