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青海湖上夕阳斜

学术   2024-10-17 06:28   云南  

大理杨丽芳



久违的一本老书打开了暖暖的午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弦律伴随着袅袅的茶香,将思绪拉得很长。石壁——我眷恋的故乡有着许多迷人的风景,但最让我忘怀的是青海湖,和那一抹夕阳下浅浅的时光。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到二三月份,地处半山腰的家乡,大大小小的井里都没了水,人畜饮水都得到附近的村庄青海营、青龙庄,或者马鞍山去挑。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从上一年级开始就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小钩担和小桶,一放学就跟着父母到两公里外的村庄挑水。所以从小我们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为了减轻挑水的负担,每到周末我们便三五成群背着穿脏的衣服,提着盆和绳子直奔青海湖去洗。我们在出水口选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安放洗衣盆,用比赛的方式很快洗完衣服,把洗衣服的水洒在岸上压压灰尘,把带去的绳子拴在两棵大柳树之间。晾好衣服后就开始戏水,捡贝壳、海螺和各色的小石子,玩得不亦乐乎。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跟打捞水草的叔叔们蹭船。每次看到有木船从岸边驶向湖心,我们便不约而同地向木船跑去,不管认识不认识船夫,隔着老远就甜甜的叫着叔叔,怯生生地说:“叔叔,我们帮你捞水草。”看着我们期待的眼神,明知我们做不了捞水草的活儿,但叔叔们还是不忍心拒绝。当我们争先恐后跳到摇摇晃晃的船上后,叔叔一声令下,“坐稳了”,木船便梭子一般向水草肥美的地方驶去。一看到水草我们便七手八脚的忙起来,哪知所有人往一个方向使劲,船立刻侧倾,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叔叔只是看着我们笑,只听他说了声:“看我的。”便用提前备好的三叉,一叉一扭一抬,一大抱水草就乖乖地上了船,我们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叹、拍手叫好,一脸的崇拜。不到几分钟船就满了,木船在我们银铃般的说笑声中缓缓地向岸边驶去。若是在七八月份,菱角成熟了,我们还能顺便摘上一大包菱角,拿回家煮熟了,美美地吃上一顿。

那时的青海湖,水清得可以看到湖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匹上好的绸缎,渴了可以顺手捧上几捧水喝,清凉甘甜,沁人心脾。没有风时,它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和晒经坡的青瓦白墙。每当微风吹过,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像有无数条银鱼跳动,水鸟也跟着一起一浮,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大有“山家处处面芙蓉,一曲溪歌锦浪中”的美妙。



青海湖对面是晒经坡(后改名韩晒经),传说唐僧一行取经回来,因忘了帮神龟问西天佛祖它还要修行多少年,被神龟丢在水中,经书尽湿,他们便找了块大石头晒经书,有些经文粘在石头上撕不下来,便在石头上变成了文字、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漂亮极了。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还带我们去看过那些花石头,可惜没有人管理,那些石头要么被来往的行人带走,要么被乡亲们拿去砌墙,要么被风化成灰了。

夕阳西下,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耀入眼帘。一群玩累了的疯丫头便安静下来,坐在浓绿而高大的柳树下,看天边的晚霞,看湖光山色,看水中的倒影。

夕阳下的青海湖美得像一个刚出浴的少女,太阳似落非落的倒映在湖中,像少女红扑扑的脸蛋,岸上那些高大的垂柳,像极了少女披肩的长发,滢滢的波光是少女清澈明亮的眼眸。渔翁戴着偌大的斗笠,比划着细长的竹篙,唱着动听的渔歌,从湖心靠岸而来,如在画中游。让人不由得想起赵翼的《太湖暮归》“暝色湖波净,舟行似镜中。天连秋水碧,霞借夕阳红。鹭饱翎梳雪,牛归尾掉风。苇间闻鼓木,晚唱起渔翁。”每当这个时候,衣服也干了,肚子也饿了,天也快黑了,虽有些乐不思蜀、流连忘返,但还是不得不回家了。



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打了水井,便没有了去湖边洗衣服的习惯。再后来,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再没有人背着衣服跑到两公里外的青海湖去洗了。当年和我一起去洗衣服的人,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有的随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十六七岁就远嫁他乡,有的重病身亡。只有我一个人走上了漫漫求学路,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走进陌生的学校,认识陌生的人,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小小驿站。

江山永恒,人生短暂。一转眼,几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改造后的青海湖像一个人的成熟,她褪去往日的青涩和朴素,拥有时尚、雍容、华贵的外表,和一颗大爱、包容的心。

她习惯了去适应自然的变数,习惯了去接受命运的坎坷,习惯于坦然地面对风雨。每当生活累了,心倦了,激情怠了的时候,便合着夕阳的气息,享一片宁静,品一杯绿茶,看一本遗忘已久的书香卷气。逆着书香的韵味任那暖暖的情愫在心里攀升,不用烟雨楼台,不用瑞脑销金,只需一番清浅的时光足矣。

2024年征稿启事

云南省农村金融学会
致力于农村经济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共同记录生活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