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忠,王梦倩 |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4-09-08 19:24   安徽  

摘要:科普影片是一种利用影像媒介,以科学为内容,以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魅力为目标的科学传播形式,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传播学和电影学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专家-观众”双视角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影片立项、影片成果、科普效果3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旨在为科普影片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参考,有助于提高科普影片的制作和传播水平,促进科普影片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科普影片;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电影学; 传播学; “专家-观众”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关注,以科技馆为突破口,从实体科技馆的特效影院,到流动科技馆的移动影院、科普大篷车的科普影视资源包、数字科技馆网站的科普影视资源库,国内对科普影片的需求空前巨大。而目前我国自行开发的科普影片尽管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整体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国外影片还存在一定差距。[1]2022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科普作品创作,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从政策上支持科普影片的高质量创作。

科普影片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是传播学、教育学、叙事学、电影学、戏剧学的交叉融合。现有关于科普影片的研究大多探讨产业建设[2]、技术应用[3]、内容设计[4]等,也有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科普短视频的科普效果[5-6],对于科普影片质量评估的研究还很少见。我国要形成科普影片发展的良好生态,达到科普影片高速、高效、创新发展的目的,需要建立一套兼具诊断、改进、指引功能的科普影片评估手段。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科普视频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科普影视行业的考核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为科普影片的创作与质量管理提供理论指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新技术的兴起,科普影视的传播媒介不断演变,科普影片作为科普影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次转型,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科普”一词,在我国是“科学技术普及”简称,是指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7]科普影片,顾名思义,是具有科普功能的影片。科普影片的内容可以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旨在向公众展示科学的魅力、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影响。

以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为依据进行划分,可以将科普影片划分为科教影片和科幻影片。科教影片是以科学为基础,以真实的或可能的科学现象和技术为内容,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8]。科幻影片是以科学为灵感,以展示科学的魅力和影响为目的,以虚构的或预测的科学想象和故事为内容的影片。2020年,中国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握科技前沿、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中国科幻电影。”

科普影片具有共同的特征属性,如科学性、教育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影片中所呈现的科学信息和内容是准确无误的,符合当前的科学知识水平,有充分的证据和数据支持,避免出现科学错误或谬误。教育性是指影片能够提高观众的科学素养,培养观众的科学兴趣,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促进科学创新和社会发展。通俗性是指影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易懂、易接受、易传播的,使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也能够理解和接受影片所呈现的科学知识。艺术性是指影片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美感,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感官和文化体验。


2.2 科普影片评估的理论分析


2.2.1 传播学相关理论

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应用传播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观察、理解和评估影片的内容和效果,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影片传达的信息、情感和价值。基于5W传播理论,从影片设计开发的视角深入理解影片的核心信息和关键要点,核心思想是回答传播的5个问题:谁(Who)——传播者,负责传播内容的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经由传播媒介传播到手中的具体信息;对谁说(to Whom)——传播受众;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传播活动实现的具体手段;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传播学中的启动理论(Arousal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均可以指导对影片的分析。[9]启动理论认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根据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和态度等因素,将相关的记忆、情感和思维激活,并运用到对影片的理解和评价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观点、行为和态度是通过与文化环境、社会经验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更注重于人们观看电影的目的和需求,认为人们观看电影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如娱乐、情感表达、知识获取等。

2.2.2 电影学相关理论

通过专业的文本分析理解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是电影分析常见的手法。这里的“文本”是指经由具像化的过程所呈现的内容物[10],如以光影、色彩、表演等为主的画面内容,以音乐、音效、台词为主的声音内容等。具体分析包含两种经典的理论指导——符号学和叙事学。

电影符号学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试图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在电影中影像、画面、语言、人物、镜头都是电影符号,通过解读电影中画面或者声音等符号,让观众直白地去联想事物的含义——“能指”,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想要给观众传达的画外之意——“所指”。[11]电影中的符号可以分为情节符号、人物符号、场景符号、道具符号等。

电影叙事学建立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础上,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电影叙事的量化系统模型。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事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电影叙事学不是关注电影表意的层面,而是对一个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抽象性研究分析,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事主题、叙事内容、叙事结构等叙事问题,揭示影片的叙事特征和内在逻辑。[12]


3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3.1 基本原则


3.1.1 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科普影片是一种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的科普作品,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涵盖科普影片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包括内容质量、形式质量、观众反应等。同时,科普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作品,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科普影片的行业特性。

3.1.2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科普影片评估指标体系应适用于科普影片的评价方法,并且要与当前我国科普影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设计指标项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指标的主观性和模糊化,指标的数据信息要便于收集和量化分析。科普影片评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科普影片的创作和传播的变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具有一定的预判性和灵活性。

3.1.3 层次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科普影片评估指标体系由不同层级的子系统构成,每个分系统又能够用其他的指标进行表述,同时各个评价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应避免矛盾或重复,确保每个指标项都能找到设计的依据,并能综合反映科普影片的评估结果和发展趋势。

3.1.4 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

科普影片评估指标体系应关注科普影片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影片立项、影片成果、影片效果三个阶段,综合评价科普影片的规划、制作、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3.2 构建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时至今日,科普影片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仅从两个方面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一方面,以“科普影片评估”为研究主题,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检索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科普影片评估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另一方面,扩大文献范围,阅读科普电影的规划、制作、传播等不同环节的相关文献,以及电影学、传播学等科普电影开发理论,探究科普影片评估的方法、指标和标准。通过文献研究,既能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又能发现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为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3.2.2 专家咨询法

为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本研究运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选择16名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科普场馆和企业的专家(见表1),编制专家咨询表,向专家组成员发放,要求专家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通过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反馈,对指标进行优化和筛选,得到最终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较为明确,且专家意见较为一致,本研究只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没有进行多轮问卷调查。

3.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将复杂决策问题分解为各个因素,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以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方法。[13]通过使用1至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我们可以表示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从而确定各决策因素的重要性、权重或相对优劣的排序值。这种方法为多目标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详细比较和权重计算,以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4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构过程

4.1.1 基于5W模式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要素分析

依照5W模式对科普影片的传播过程进行分解,可以将科普内容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界定为:传播主体——影片开发者,传播内容——科普内容(知识),传播渠道——呈现方式,传播对象——影片受众,以及传播效果。如图1所示。这些要素构成完整的科普影片传播生态系统。以此为框架,引入电影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理论,可较全面地剖析影响科普影片质量的相关要素。

影片受众、科普内容、呈现方式是科普影片评估的核心三要素。影片受众作为影片科普的目标群体,依据启动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他们的需求、兴趣、水平和背景等特征,以及观影的目的、动机和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科普影片的传播效果。因此,在设计科普影片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满足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期望。

对科普内容和呈现方式的要素进行剖析时,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的理论。电影叙事学着重分析电影的故事内容,如情节、人物、主题等,揭示故事的内涵和寓意。因此,以电影叙事学为指导,科普电影在科普内容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叙事主题、叙事内容、叙事结构等。电影符号学关注电影的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动作等,解读符号的意义和功能。以电影符号学为指导,科普电影在呈现方式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视觉语言(如人物形象、镜头运用、色彩运用)、听觉语言(如文字语言、音乐音响)以及其他感官语言(如动态交互、嗅觉感官等)。

影片开发者是影片制作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他们要根据市场需求、观众喜好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确定影片的制作主题和方向;要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将科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用影像语言向观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认识和兴趣。影片开发者的创意能力、传播技巧、社会责任等都会影响科普影片的质量和效果。

传播效果是科普影片的评价结果,它是对科普影片质量和效果的综合判断,能够反映科普影片的优劣、成败、影响和价值。本研究中的传播效果是指从观众自身的发展角度来评判科普影片的效果,回应科普影片开发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如认知层面,评估影片对受众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以及影片对受众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心理态度层面,评估影片对受众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影响或者引起的情绪和感情的变化,以及影片对受众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激发;行为层面,评估影片对受众言行的影响,如促进受众行为改变或行动参与,以及影片对受众科学素养和科学公民意识的提升等。[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科普影片质量评估要素分析作一个总结,列于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各因素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例如,影片受众的特征和观影目的是影响影片内容和呈现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等呈现方式应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义。


4.1.2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与专家咨询

科普评估通常是指对科普目标及其他特定因素进行分析、度量、评价、判断的过程,通过了解科普活动或评估要素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以改善科普活动现状,引领科普工作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评估主体角度看,可分为自评估、第三方评估等;从时间顺序角度看,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15]如张志敏和郑念[16]在设计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评价体系时,便综合考虑了公众、组织与服务者、专家等不同评估主体,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以事前(策划与设计、宣传与知晓)、事中(组织与实施)、事后(影响与效果)三个时间为顺序。本研究同样以事前(影片立项)、事中(影片成果)、事后(影片效果)为节点,遵循本研究构建指标体系的4个原则,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之后将指标体系设计为专家问卷征求意见,共发送问卷17份,回收问卷16份。其中1份问卷未对指标进行评分,这位专家表示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立,过于强调一种评判标准,不利于一部好科普影片的推广和共鸣。其余16位专家均对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表示认可,并对个别指标提出优化建议,如建议“在‘视听设计与内容的匹配度上’增加‘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建议增加目标受众指标,影片需考虑特定年龄或教育水平的观众需求,确保内容定位明确”等。


4.2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最终的构建包含3个阶段(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专家观众”双视角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影片立项阶段是影片质量评估的第一步,也是影片开发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本阶段的评估由第三方专家团队主导,主要从制片团队和叙事主题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以确定影片的可行性和潜力。

(1)评估制片团队的科普能力,包括团队结构和制片经验两个方面。团队结构要求有专业的科学顾问和教育顾问,能够保证影片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制片经验要求有成功的案例和良好的口碑,能够保证影片的质量和效果。[17]

(2)评估叙事主题的科普潜质,包括通俗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通俗性要求影片的主题和内容能够符合社会话题度、公众喜好程度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18];教育性要求影片的主题能够传递有益的知识、观念和精神,能够引导观众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影片成果阶段是影片质量评估的第二步,也是影片传播和影响的关键因素。本阶段的评估由专家和观众共同参与,主要从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确定影片的科普效果和艺术水平。

(1)叙事内容维度要综合考虑内容情节、文本、角色以及语言四个要素,评价影片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2)叙事结构维度要考虑叙事内容中的四个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影片的叙事结构,评价影片的结构是否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节奏感。

(3)表现形式维度要考虑视听语言的艺术性和制作技术的专业性以及视听设计与内容的匹配度,评价影片的表现形式是否具有美感、专业性和适应性。在评价实施时,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专业的标准和方法给出专家评审意见,反馈影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由观众对影片的故事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自身的满意度和感受,给出观众评价,反馈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期待和建议。

影片效果阶段是影片质量评估的第三步,也是影片传播和影响的重要依据。本阶段的评估主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就认知层面、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确定影片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1)认知层面的评价指标是从观众角度衡量科普影片质量的关键尺度,其主要关注观众通过观看影片对科学知识、原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观念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关注观众在观看科普影片后对科学及科学家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3)行为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关注科普影片是否有效地引导观众将所学科学知识和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具体包含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以及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5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1 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基于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每个维度内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估其相对重要性,并用九分标度法给出判断值。

(2)整理并计算判断值的平均值,得到若干判断矩阵。

(3)对每个判断矩阵,计算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准则的权重,并检验其一致性。如果一致性比例(CR)超过0.1,就通过删除专家判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取平均值的方式,对权重进行修正。

(4)将各层的权重相乘,得到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复合权重,即最终的评价指标权重。此处只展示一级指标的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中的权重可以看出,专家普遍认为“影片立项”(0.5759)远重要于“影片效果”(0.1273)。这说明,影片的可行性和潜力是影响影片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影片的制片团队和叙事主题不符合科普的要求,那么影片的成果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影片成果阶段的权重次之,为0.2968,说明影片的科普效果和艺术水平是影响影片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影片效果阶段的权重最低,可以推断专家认为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影响影片质量的次要因素,如果影片的立项和成果都达到了科普的要求,那么影片的效果也会相应地提高。


5.2 “影片立项”阶段指标权重与三级指标说明分析


“影片立项”阶段指标权重与三级指标说明如表4所示。从二级指标来看,制片团队的权重为0.6763,叙事主题的权重为0.3237,说明制片团队对于科普影片的评估更为重要,占到近七成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科普影片的制作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以及充足的时间和预算,才能保证影片的质量和效果。从三级指标来看,制片团队的三级指标中,团队结构完善程度的权重为0.4763,曾制作过的影片质量的权重为0.1999,说明团队结构完善程度是制片团队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占到制片团队指标的70.4%。叙事主题的三级指标中,社会话题度的权重为0.1520,公众喜好程度的权重为0.1169,教育价值的权重为0.0548,说明社会话题度是叙事主题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占到了叙事主题指标的46.9%。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话题度决定了影片的关注度和传播度,而公众喜好程度决定了影片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反馈,教育价值则是影片的核心目的和意义。


5.3 “影片成果”阶段指标权重分析与三级指标说明


“影片成果”阶段指标权重与三级指标说明如表5所示。二级指标中叙事内容的权重为0.5589,占总权重的55.89%,远高于叙事结构(0.2481,占总权重的24.81%)和表现形式(0.1930,占总权重的19.30%)。这说明叙事内容是影片的核心,决定了影片的主题、信息和价值。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权重相近,均是影响影片成果的重要指标。在三级指标中,内容情节的故事性(0.1921)与内容情节的科学性(0.1839)的权重相差不大,几乎等于二级指标“表现形式”的权重,分别占叙事内容权重的34.37%和32.92%。这体现出了科普影片的独特性,即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讲好科学故事,以吸引和感动观众。在三级指标中,权重最低的是视听设计与内容的匹配度(0.0386),仅占表现形式权重的20%。这可能是因为该指标是对影片表现形式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要做到视听设计与内容的匹配度,不仅要考虑视听语言的美学和技术,还要考虑视听语言与内容的关系和意义,以及视听语言对观众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这需要影片制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影片内容和观众的深入理解。


5.4 “影片效果”阶段指标权重分析与三级指标说明


“影片效果”阶段指标权重与三级指标说明如表6所示。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权重,我们可以对三个层面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认知层面的权重为0.5680,远高于观念层面和行动层面。这说明认知层面是评价科普影片最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观众从影片中获取、理解、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科普影片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因此,认知层面的效果是评价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在观念层面,科学态度的权重高达0.2097,显示出科学态度是评价科普影片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观众是否能够在影片中形成或改变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的正确态度。相比之下,科普影片在其他指标下的权重均较低,如行动层面的权重为0.1490,远低于认知层面和观念层面,这一方面体现出通过科普影片来影响观众这些层面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下科普影片对这些指标的关注度不足,仍需进一步提升。


6 讨论


6.1 构建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科普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传播媒介,其制作和传播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与其他类型的影片不同,科普影片既要追求娱乐性和艺术性,更要关注科学性和教育性。在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涉及诸多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因素,需要在各个层面找到平衡点。为此,构建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科普影片的筛选和推荐工具,有效地挑选出能够准确传达科学知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科普影片的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帮助影片开发者更好地把握科普影片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提高科普影片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科普影片的健康发展。


6.2 考虑面向不同人群的科普影片质量评估


科普影片的开发与质量评估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观众的年龄、文化背景、行为能力等特征。[19]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往往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求因果关系的“为什么”,成人则倾向于通过业余爱好,如观察鸟类、搭建飞机模型等方式学习科学。[20]为了更好地对科普影片质量进行评估,应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人群的特征,使指标体系成为更有效的评价工具。例如,Neumann专门针对儿童制定了YouTube视频的评估工具,每个问题都会考虑儿童的适用性,如是否适合儿童模仿呈现的内容、是否与儿童的兴趣相似、是否鼓励儿童执行创造性任务、解决问题或提供替代性想法或做事方式等。[21]


6.3 指标体系的优化、更新与发展


科普影片在科普教育领域是非常微小的一个层面。当前科普影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科普视频还存在视频画面粗糙、观感不佳,以及难以平衡科普知识传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问题。[18]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本研究尝试给出对高质量科普影片评估的答案,但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此外,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普影片传递的内容、风格、技术都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对科普影片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仍应持续开展研究,以确保指标体系的时代性。[22]




吴文忠,王梦倩.科普影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2024(02):84-104.



脚注

① 以往研究中,传播渠道通常是指电视、广播、印刷媒体等传播媒介,影片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本文认为对于科普影片的传播内容来说,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该传播媒介的主要影响因素。




1 作者简介

吴文忠,男,上海人,高级工程师,学士,现任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副处长。研究方向:科技馆影视技术应用及管理。

王梦倩,女,浙江永嘉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教育、馆校合作。


2 作者贡献说明

吴文忠:研究选题,理论与经验指导,数据收集,论文质量监督。

王梦倩:研究设计,工具编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


 第五辑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第五辑)》电子版二维码


欢迎投稿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官方网址

http://kxcbykxjy.ijournals.cn/kxcbykxjy/home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scse@ustc.edu.cn

电话:0551-63600042



排版:刘明娟

审阅:刘玉晓 周宏远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培养中国科技传播界精英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