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晚晴,沈轩怡,程曦 | 前沿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报道框架研究: 以五大媒体网站的NFT报道为例

2024-09-04 19:42   安徽  

摘要:前沿科技具有两面性,除了先进性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部分来自于公众对其认知较为模糊,而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公众认识前沿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报道框架在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利用媒介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研究选择与区块链和元宇宙技术息息相关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为研究对象,收集人民网、中新网、澎湃网、新浪网、今日头条五个媒体网站共263条新闻报道有效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构相关新闻的报道框架。结果显示,针对NFT技术的报道更多地使用危害框架和进步框架,具有文本话术通俗、客观公正、便于解码等特点。然而,报道也存在科学观点和公共话语缺失,框架和体裁比例不均等问题。


关键词:科学传播;框架理论;争议性科技议题;前沿科技;新闻


1 引言


2022年8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旨在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该规划明确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确定了“十四五”期间科普工作的总目标[1]:科普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普法规、政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这为前沿科技相关知识的普及打开了局面。

然而,目前技术和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前沿科技具有争议性。公众对相关争议的认知不足为极端化后果产生提供了滋生空间,并可能导致对前沿科技的片面解读和排斥,从而阻碍其正面效用的有效发挥。例如,在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极大的抵制呼声,使之在推广过程中受阻。科学传播可以让更多公众认识和理解前沿科技,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前沿科技作为远离人们生活和经验的议题,更有赖于媒体的新闻框架,争议性科学议题的新闻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争议性科学的认知。

由于前沿科技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其科学传播素材也会具有不同的态度倾向。传播框架的差异影响公众对新闻的不同解读,会形成一定的认知误差,这不仅不利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也会对前沿技术的未来推广形成阻碍。为此,如何调整新闻框架来呈现不同态度倾向的新闻素材,如何让媒体利用新闻框架更好地传达、报道科学知识和文化,从而正确地教化、引导公众,并促使公众对前沿技术形成较为正确且客观的认知和态度成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近年来依托于区块链和元宇宙背景下兴起的数字资产新形式—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token,简称NFT)为案例,分析其当前新闻报道框架的特点和优缺点,对前沿技术新闻报道框架的设置提供参考。NFT通常指开发者根据ERC-721协议或类似协议所发行的代币,具有可交易、可流通、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等特点。[2]NFT基于区块链技术,区块和链作为基本结构,加密技术作为底层技术,用于创建和维护一个安全可靠的分布式数据库。

NFT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3]2021年是NFT和元宇宙的崛起之年,这些新理念和技术正迅速进入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多个领域,新华社、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纷纷推出数字藏品,并且上架即售罄。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4]

与此同时,NFT技术也存在着诸多争议,例如,NFT的独占性与新闻的公共性冲突、其盈利模式与公众消费习惯的冲突等。因而其科学传播素材与新闻报道也存在不同的态度倾向,研究NFT技术的科学传播与新闻报道,可以揭示不同立场和观点,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其社会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新闻报道框架


新闻生产是一个经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确定报道主题、选择消息来源以及运用新闻符号等方式来构建报道框架,从而对公众对议题的认知、解读和反应产生影响,进而反作用于议题的发展。[6]新闻报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但并不仅仅是事实的简单陈述,而是通过特定的视角、语境和语言表达来构建出一个“框架”,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新闻报道的框架构建,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使用和语义理解的过程,这与框架理论的核心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学视角下的框架研究更加关注新闻报道构建过程及呈现形式、措辞、形象、语法;心理学视角下的框架研究则更加关注受众框架的形成。[7]学者黄苗红等人[8]将框架研究分为三大领域:框架即媒介内容、框架化即框架构建机制、框架效果即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

学者臧国仁[9]将新闻框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其中高层级框架是对某一主题事件的界定;中层级框架是对事件来龙去脉的阐述,由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及评估等环节组成;低层级框架指框架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或符号组成。

新闻报道框架的研究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新闻报道框架的构建、影响和作用机制,为深入理解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社会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而新闻报道框架的研究基础,投射到科技新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科技新闻报道框架


中国的科技新闻业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一是传统的科普传播时期,二是大众对科学的了解。[10]科技新闻发展的两个阶段也形成了我国科技新闻框架的两个层次:传统科普阶段和公众理解科学阶段。[11]对于前沿科技议题的传播报道框架研究视角较为固定,从传播者的角度,有学者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逐规律,且其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12]从受众的角度,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包含社会人口学、认知、心理记录、体验和社会文化五大因素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来总结迄今为止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形成机理的理论认识。[13]有学者认为媒体报道的原文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评论框架。[14]一些学者将重点放在科技新闻报道传播中的公共话语形式上,并探讨了报道主体如何通过符号的操纵和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分享方式来构建关于社会问题的话语。[15]另一些学者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和剖析了关于转基因话题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新闻报道。他们认为新闻媒介通过话题竞赛的方式来描绘和定义了公众对转基因的社会认知,使“不确定性”成为决策的边界。[16]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到目前学界对科技新闻的框架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应用层面来开展综合论述,而新闻报道框架研究最基础的文本分析却涉猎较少。但实际上,科技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信息,媒体往往会通过固定的框架对科技议题进行报道。通过分析文本,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媒体如何选择、强调和解释科技新闻事件,从而提炼出其报道框架。


2.3 NFT技术的传播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对于NFT技术的传播研究,主要是从其现状、前景、价值、风险等角度出发,且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作为元宇宙的有效路径,NFT已经得到数字收藏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内容层面,NFT基于区块链的各种特性可以将媒体价值以价格形式有效沉淀,应该成为融媒体转型的重要路径。[17]此外,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18],而且具有促进文化数字化转型和赋能实体经济的价值。[19]但其风险传播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议题,NFT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版权模糊和技术缺口下的媒体公共性风险,公众认知与行业探索实践的割裂也对媒体形象有所贬损。[20]除了技术上的风险,NFT艺术品还面临与数字资产保护、版权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风险。[21]

NFT技术的争议性、发展性、复杂性、风险性使得有关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的相关议题成为了近期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科技议题之一。当下对于科技议题的传播研究主要是从框架构建和框架间的关系出发,而对于抽象出框架形成的特点及自身的优缺点却鲜少研究。对于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经验的前沿科技议题,其理解与接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对这些议题所做的诠释与有效传播,然而,媒体对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研究却较少。为此,分析当下前沿科技的新闻报道传播框架,提出调整新闻框架的建设性建议,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类目建构和编码表设计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首先以“NFT”为关键词,在人民网、中新网、澎湃网、新浪网、今日头条这5个流量较大的媒体官方网站上进行检索,通过Python爬取新闻网站上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间检索到的所有新闻,获得新闻报道样本280条。对样本经过去重和逐一筛选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63条。

本研究借鉴学者臧国仁[9]的框架分析法进行具体类目的设置。同时参考了谢君蔚与徐美苓[22]的媒体报道架构(进步框架、危害框架、关切框架和其他框架);如表1所示,在第一次筛选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最后确定了三个一级框架,即进步框架、危害框架、关切框架,以及九大类别的二级框架。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对其进行分类,以便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在这方面,维弥尔(Wimmer)和多米尼克(Dominick)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互斥、有限性和可信性。基于这些原则,将研究内容分为报道长度、体裁、态度、内容和来源类型等类别。如表2所示,在确定了这些一级类目后进一步展开编码,以便更详细地分析研究对象。


3.2 前测信度检验


本研究由两名接受了前期培训且理解编码表中各变量含义和判断标准的编码员独立进行编码。在正式编码之前,两名编码员选取10%的样本进行编码信度测试。利用霍斯提公式对两名编码员的编码结果进行检验,排除“所属网站”这个固定量类别后,信度检验结果为0.94,符合信度大于0.70的标准。对于不同的编码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讨论,并确定了最终编码结果。


4 NFT议题传播的总体状况分析


4.1 NFT议题的媒体议题构建和文本分析


如图1所示,NFT的报道数量从2021年3月至11月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21年3月NFT艺术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以69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拍卖成交以来,业界和民间第一次关注到此项技术,6月11日出现了首个京剧NFT,热度也持续升高,根据百度指数,6月11-30日的资讯指数日均值高达14499。在2021年11月,许多互联网公司不断推出NFT项目,腾讯、字节、小红书、百度等巨头进军NFT。随着NFT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背后的争议性迅速成为大众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同时媒体的关注度也不断升高—百度指数显示,2021年11月关于NFT的搜索指数日均值达到6439,环比提升74%;资讯指数高达23930,环比提升35%。

如图2所示,从报道体裁看,媒体对于NFT技术的报道体裁主要分为消息、通信、评论和专题报道。评论有91篇,占比最高,为39%。评论类文章大多围绕NFT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角度进行解读。例如《风口还是泡沫?一文带您了解何为NFT》一文,作者从来源、案例、定义、预测等多角度对NTF进行解读。

如表3所示,关于NFT技术的报道来源主要涵盖本报原创(由本报记者或评论专员的报道)、其他媒体(标明转载于其他各类媒体的网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等)和其他(包含相关行业、企业、个人等)。其中,来自政府部门的报道最少,来自相关行业、个人的报道数量也较少,报道量的差距较明显。而多数报道均有传播新技术、新讯息事实的新闻,但总体上多为包含有观点的评论和专题,通信新闻类文章占比较少。

从传播角度来看,消息通信类体裁以传递实时信息为主,更多的是“描述”,更通俗易懂;评论类报道带有观点的表达,更容易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教化作用;专题报道类能使得受众深入了解NFT技术。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报道内容主要分为技术应用、产品展示、内容科普、经济收益、科技炒作、科技伦理等,其中技术应用占比最高,科技伦理占比最少,占比分别为25%(159篇)和4%(22篇)。

有关技术应用的报道大部分讲述NFT目前在哪些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如《短短一年时间内,品牌主对NFT的态度从不可理喻变成了“真香”》一文,描述了NTF在音乐、短视频、服装、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而科技伦理通常聚焦于技术骗局或资源浪费,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在文章《警惕以NFT项目为噱头的“金融创新”类诈骗》中提醒了读者NFT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


4.2 NFT议题的传播报道框架分析


4.2.1 报道框架


媒体所呈现的新闻框架,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组成。这种框架根据特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事件信息进行精选、编辑和加工,以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思考。这样一来,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就会在受众之间出现,从而对人们的判断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

(1)进步框架。进步框架指出该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的优势,如图5所示,其二级框架包括经济前景和科技创新,分别占17%和24%。作者在其中表达对NTF市场的看好,对于其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例如,“NFTs正以猛烈的势头复苏”“NFT已经在实体经济领域初露峥嵘”等。

经过对比,这两种二级框架很少单独作为视频的主导框架,而是占整篇文章行文的一部分,例如,在一篇报道中需要呈现民众对NFT技术的争议,作者需要同时借助进步框架与危害框架进行议论。因此,从二级框架的统计结果来看,在界定NFT技术时,这两种二级框架的占比是相对更高的。

(2)危害框架。危害框架指出该技术在现有社会制度中的危害。如图5所示,在危害框架的二级框架中,潜藏风险占比最多,有12%。作者在其中阐述NTF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用以警醒读者。

(3)关切框架。关切框架强调要对该技术采取相关措施。在NFT报道中,其占比较小,且二级框架内容不够丰富多元,可见对于存在争议的前沿科技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法与解决措施。

根据样本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图6所示的一级框架占比情况,其中进步框架占比41%,危害框架占比42%,关切框架占比17%。进步框架与危害框架数量和比例基本持平,这也反映出在NFT议题上危害与优势是人们的两个核心关注点。

进步框架和危害框架在报道中占据较大比例,这反映了媒体对NFT技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其潜在的优势和风险上。这种信息呈现方式可能让公众形成一种对NFT技术积极与谨慎并存的认知态度,从而影响其对NFT技术的理解和评价。

报道中突出呈现的进步框架中的经济前景和科技创新,以及危害框架中的潜藏风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NFT技术的认知和决策。这种信息呈现方式可能会引发公众对NFT技术的乐观与担忧并存的认知态度,进而影响其对NFT技术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关切框架在报道中占比较小,且内容不够多元丰富,这表明在当前的NFT报道中,对于如何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NFT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还有一定的缺失。这可能会导致公众在面对NFT技术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增加了公众对NFT技术的认知不确定性,也减弱了公众对NFT技术的理性认知和决策能力。


4.2.2 报道引用


本研究还统计了报道中是否引用了科学家观点,这里的科学家并不单纯指学界的研究者,而是将业界和学界的领先者都囊括在内。由图7、图8可知,有84%的报道没有引用科学家的观点(共199篇),仅有16%(37篇)的报道引用了科学家观点。其中,有30篇采用了危害框架,在三种一级框架中最多。作者通过引用科学家话语,来证明技术的危害性,例如,《NFT是怎么火起来的》一文中,作者引用多位业内人士的话语,试图说明NFT背后的炒作风险。

学者Gilbert曾指出:“引用本身就是一种说服手段。”[23]而新闻报道作为“一门藏舌头的艺术”,引用科学家观点本身就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新闻报道如何引用科学家观点,如图9所示,本研究综合了学者连娜[24]和学者White[25]的编码方式,将新闻报道引用的科学家观点分为“科学概念解释”“解释现状”“推测和预测”“忠告和建议”四部分。

如图10所示,进步框架使用“忠告与建议”较多,因为进步框架本身就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例如《NFT的火爆与衍生》中,作者对于NTF技术的伦理问题发出审思。危害框架选择“解释现状”更多,因为危害框架需要列举案例来证明NFT技术的危害性,例如《一周艺术人物|NFT高管涉内幕交易,法国艺术家“想静静”》,描述了NFT销售平台OPENSEA高管被爆内幕交易丑闻,来说明目前NFT的规则空白。


4.2.3 报道态度


报道倾向性是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所表达或暗示的一种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中性报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图11为有关NFT技术的报道态度统计结果,其中,正面报道有96篇,占比41%;中性报道有87篇,占比37%;负面报道有53篇,占比22%。可以看出,正面报道最多,中性报道数量超过负面报道。根据报道文本来看,许多中性报道中大多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引用了专业机构和科学家的观点,实际上也隐含着对NFT技术的支持,属于隐性正面报道。


5 NFT议题的媒体报道框架特征


5.1 文本话术通俗,便于解码


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引导、解释信息的功能和职责,掌握有效的传播技巧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各媒体平台对于NFT技术的报道涵盖了评论、专题报道、消息、通信等体裁,在语言结构上也并没有使用过多的科学术语,而是通过常见的修辞进行举例,如“通往未来的钥匙”“链圈的C位”等,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化解科技议题一以贯之的严肃口吻,使内容兼具趣味性和科普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科技新闻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科技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促进科技与社会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们将话语转化得更为通俗易懂,以确保信息能够与广大受众产生深刻的联系。通过深入了解受众需求、采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以及关注科技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实际联系,可以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受众对科技发展的认知水平,还可以促进创新和科技应用的社会影响,推动科技进步在广大社会群体中更广泛的接受。


5.2 缺少科学观点,框架分布不均


首先,媒体平台对于NFT技术的报道体裁数量较为失衡,引用科学家观点的文章较少,消息与通信所占比例较少,评论类独占鳌头。在报道篇幅上,也是以1500字以上的长篇幅为主,短篇幅仅占了8%。从传播角度考虑,消息和通信更为短小精悍,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也能以更短的篇幅承载更大的信息量,能够实时传递讯息;而评论与专题的报道更为深入,有利于挖掘技术背后的奥义。

关于NFT议题的报道中,对于科学家的观点引用非常少,这也是许多议题的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的术语能够更准确地传递科学信息,使报道语言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也能更好地引导受众,防止谣言的扩散。在信息增量较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不仅应该区分谣言与流言,更应该区分“误讯”(misinformation)和“谬讯”(disinformation)[26],引用科学家观点便能更好地传达科学知识、区分谣言。适当引用科学家观点并进行合理科学的解释以确保讯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也要注意内容至上、正确引导、有效沟通。科学传播并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是话语权和解释权的争夺。如何在科学信息良莠不齐的移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需要注重权威科学观点的合理引用。


5.3 框架使用不均,以偏概全


在NFT话题的媒体报道框架初期,NFT技术还未得到大众广泛认可和信任,有针对性地进行聚焦报道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其对NFT技术的疑虑。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对其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并促进对NFT技术整体的理解;且议题类型较为多元,对于NFT技术的应用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使得公众能初步了解NFT技术,学会从不同的多元视角进行审视。例如,在NTF技术大量传播初期,《NFT简史》一文通过梳理其应用历史,以各行业的个案来促进公众对整个技术的理解。

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危害框架过多,而关切框架占比较少。学者李强和苏慧丽[27]认为,相比中性与正性信息,受众更偏好于负性信息,其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公众对于NFT技术议题不甚了解时,更容易信服危害框架的报道。

媒体过多地使用危害框架、突出技术的风险会引起公众恐慌,使得公众对技术的安全性感到担忧。而在关切框架中,新闻报道表达政策制定的相关诉求,从而促进政府对于NFT技术政策不断地完善,而政策的完善以及问题的不断解决也使得前沿科技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信息公开框架强调两个不同方面,一是政府和科学家等权威部门做到信息的透明化便于外界进行监督,二是外界对NFT技术内幕真相的揭露。[28]

科技新闻在整体新闻中的占比较小,但扮演着传达科技进展和赞扬科学价值的重要角色。如果只关注技术创新而忽略科研流程,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新技术的全面认识。科技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可能是导致科技新闻占比减少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公众对科技的尊重和重视程度。


5.4 公共话语缺失,框架受限


从消息来源比例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由媒体原创,而来自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等)和其他(包含相关行业、企业、个人等)的报道数量较少,报道量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对政府政策的解读和普通受众的发声很少。公共话语在前沿科技中明显缺失,报道框架存在很大的缺陷。

科学交流的理念强调了科学交流的双重性和多样性,吴国盛[29]提出了“公众对科学的认识”的概念。其中,“双重性交流”指的是科学家与非科学家群体之间的科学交流,同时科学家也参与科学创造过程、科学政策制定和科学制度构建,并与科学界共同定位科学的适当角色。[29]大众媒体作为“专业”与“市场”之间的最佳结合体,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利益相关主体。在更高层次上,大众媒体扮演着“社会观察者”“民意传播者”和“自由表达者”的角色,与民主化的社会理念和科技传播观念相适应。[9]


6 结论与反思


NFT议题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评论类体裁,报道内容涵盖技术应用、产品展示、经济收益等方面。报道框架中,进步框架和危害框架数量相当,而对于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关切框架较少。同时在研究选择的样本中,多数报道未引用科学家观点,而引用科学家观点主要是为了支持危害框架的表达。

总的来说,媒体报道文本普遍较为通俗易懂,在有利于受众理解的基础上可促进更广泛地传播。然而,短篇体裁不足、科学家观点缺失、框架分布不均、公众对话缺失等问题也会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容易导致公众误解。

当今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从人工智能到基因编辑,从区块链到太空探索,科技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着我们的世界。媒体对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了帮助公众理解这些变革对于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因而深入挖掘科技的本质,审视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也便于公众未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对于媒体而言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媒体在进行科技新闻撰写时要注重强化与科研人员、公众及政策制定者等多方合作。例如,建立与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和创新实验室等科技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以获取独家报道、专家评论和最新趋势分析;与公众进行互动,促进开放科学的同时还可融入多元视角;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将科技顶层设计和需求传递给科研人员或公众。

其次,应当优化报道框架结构,需要在标题、导语、核心内容、多媒体素材、专家评论、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以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可读性和影响力。媒体可增加消息通信类短篇报道以适应碎片化阅读需求,并在选题策划时加强对关切框架内容的关注,探讨解决关于新科技、新挑战的方案和行业健康发展路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新闻领域,深度报道尤为重要,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复杂性需要更深入地解释和分析。在深度报道方面,可以采用长篇特稿的形式,通过更多的篇幅和更深入的内容,全面展现一个话题或事件的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更加详尽和深刻的信息。

第三,利用生动案例将专业概念科普化。媒体通过开设科普栏目系统介绍科技原理、应用及其社会影响,引导公众形成客观认知态度,并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进步。

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本文研究结果和发现基于对NFT议题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后提出,在其他前沿科学案例的应用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其次,本文主要关注媒体方面,没有涉及读者对媒体报道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因而对于读者的意见和反应未能予以充分考虑。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局限性,并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邓晚晴,沈轩怡,程曦.前沿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以五大媒体网站的NFT报道为例[J].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2024(02):32-51.



1 作者简介

邓晚晴,女,新疆伊犁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

沈轩怡,女,浙江湖州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传播。

程曦,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传播。


2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前沿科技争议性内容传播框架的设置机制研究(2021SJA1341)。


3 作者贡献说明

邓晚晴:实施调研,撰写初稿。

沈轩怡:撰写论文修改稿和图片编辑。

程曦:确定论文选题以及内容框架,修订论文。


 第五辑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第五辑)》电子版二维码


欢迎投稿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官方网址

http://kxcbykxjy.ijournals.cn/kxcbykxjy/home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scse@ustc.edu.cn

电话:0551-63600042



排版:许元元

审阅:刘玉晓 周宏远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培养中国科技传播界精英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