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到实践——创作方案的形成与推进》
主讲嘉宾:熊莉钧
✦
✦
专家介绍
✦
✦
•
✦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油画学会副会长,生活工作于重庆。
熊莉钧多年来致力于架上绘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探索、油画语言媒介的实验与实践、绘画图像的发展与理论研究。油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以及艺术群展。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大量作品发表于各专业艺术刊物,出版个人作品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私人广泛收藏。
✦
✦
课程主题
✦
本工作坊从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梳理研究生现有创作基础,包括创作观念、媒介选择、展陈安排与作品阐释书写。工作营内容包含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纵向:在艺术史发展线索中去定位当下创作的有效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横向:结合当下艺术现场的发展生态,探讨与艺术观念表达相适应的语言或媒介选择。通过工作坊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协助研究生形成符合个体经验、具有实施可行性与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创作方案。
✦
✦
课程回顾
✦
课程开始前要求同学从个人创作脉络,总结个人目前创作的观念形成与变化的历程,整理成ppt形式。
第一节课程从创作如何开始进行导入,从创造的土壤和创作的观念两方面详细梳理创作在实践前的实验,通过文本的启示、经验的转化、体验的视觉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创造的土壤,并分享研究生必看书单;再从“艺术与文化”、“艺术中的时代精神”、“多样性与边界”、“科技、媒介、艺术”、“历史、情感与温度”、“抽象思维、文学与诗”、“行为、表演与记录”几个方面讲解了创作的观念,这些工作完成后来到作品的实施与形成
第二节课程从客观世界、主观思考与绘画表达几个方面讲述创作从实验到实践的过程。首先以西方绘画艺术史为主,摘要具有特点的艺术家创作案例进行分析。接下来讲解实验到实践的四个步骤,第一步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认识转变为创作思考、艺术观念;第二步把创作思考、观念转变为视觉呈现;第三步把普通图像、现成物转变为艺术创作;第四部依照构想书写、绘制、整理创作方案,并依照方案执行计划。
剩下的课程老师挨个对学生课前梳理好的个人创作历程进行单独辅导,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
✦
✦
课程感谢分享
✦
在朋友的倾力安利下,参加了熊莉钧老师的工作营。从ppt看来就是一位非常重视理论的老师,讲的巨巨巨硬核,大脑非常过载。
工作营是分两天两部分的环节进行的。第一天我们听了大量的老师梳理的理论知识,第二天我们将自己的创作过程给老师看然后听取指导。
第一天的讲课时,老师先从创造的土壤:大家创作的来源有什么讲起,老师将来源分成了三大类:文本启示,经验转化和体验的视觉化。接着从“文本问题”开始细讲。像是美术史一定要通读,并思考历史和当下的环境的差别与关系;文学、科学、艺术间不可割裂的关系;文学表达与视觉表达的异同——叙事对当代绘画有什么意义、叙事是表达的唯一方式吗,非叙事性又有着什么样的模式;如何理解艺术(史)的终结——这种终结其实是为了新的方式的诞生,关系美学、接受美学浮现出来了;绘画观看方式的转变;形象图像绘画的关系;如何整理个人体验等等等问题。然后是经验的转化,老师在这段用了大量的专有名词!我听不懂只能模糊记下来的有:高原代表着广袤的上层产生了游牧意味着接纳差异产生了多维交集产生了类像拟像导致了壁垒崩塌也就是跨界。接下来老师开始讲创作过程。乔纳森·克里拉提出了“被悬置的知觉”,即有选择的给予注意力,根据这个观点,创作应选择有价值的东西作画,价值包括个人属性、同时要考虑受众的普遍性,即他人的共鸣,包括经验方面的共鸣和审美的共鸣。
第二天上课过大家的作品脉络。老师在前半段讲到了创作时要思考四个性质:叙事性:题材与主题是否对应,是否将想要说的东西表达清楚;图像性:也是视觉性,作品能否留住观众观看;象征性:提到了对对象的再现与表现——再现作为复刻的承载力不够,要通过表现来上升;观念性:观众能很清楚get到艺术表达、引起认同,表达的内容要有所升华。
看了很多同学的作品后,老师建议我们要画系列作品,通过对主题的反复获得更深入的了解,选择主题时发挥个人特色,就是扬长避短,要坚定!
在熊老师工作营中学习的两天时间内,我受益匪浅,从当代的艺术角度出发,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艺术发展的讨论,又一次开拓了我的眼界。
从油画的角度来说,在摄影艺术出现后,关于关于架上绘画的终结论一直在持续,虽然不少艺术家用独特的方式证明绘画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不同现代媒介对架上绘画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对传统的继承和未来的创新产生迷茫。
在熊老师的工作营中,引发了许多思考,比如如何做到绘画理想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平衡、如何去“叛逆”性的绘画、看什么样的画、看什么样的书。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逐渐明确了,可以说是目前的一条道路,就是研究自己擅长的、独特的,先做出来,再去完善,直至成熟,说不定能走出来,也有可能走不出来,不过先享受过程,想的太多也许是好事,也许可能会困住自己。
上课提问了熊老师一个问题,大概就是:“如何解决作品的俗气?",很感谢熊老师的耐心解答,我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明朗的思考,冲破了一些局限性 。
在看完熊老师的讲座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同时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可以说熊老师的三观更加影响了我,我试图找寻每件事的共性,从不同的角度看每一件事情,不被自己的三观所局限,接受所有可能性,也许画画会更加通畅、有趣了。
作为一名本科为工科的跨考生,为了提高自己对油画创作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非常荣幸参加熊莉筠老师为期两天的《从实验到实践——创作方案的形成与推进》工作营。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重新思考了油画创作的意义,逐渐梳理出整个创作过程的逻辑脉络。从创作的土壤与观念到作品的实施与呈现,每一步都变得更加清晰。通过老师分享的不同艺术家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内心感受的再现与诠释。艺术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温暖与个性。
此外,工作坊第二天同学们的作品方案也让我收获满满。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仿若细雨润物般激发了我对油画创作的全新思考。同学们细腻而富有诗意的创作,令我深感钦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未来的创作中,去尝试不同的方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工作营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它为我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视野,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创作方向。我将继续努力,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END
编辑:李心雨
编审:纪秋涵 王科
执行负责:王刘唯 冯润琳
指导老师:石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