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艺术季 | 丹 • 费恩《无边界的生态艺术创作》工作营回顾

文摘   2024-12-08 18:27   陕西  


《无边界的生态艺术》

主讲嘉宾:丹·费恩

专家介绍


丹 • 费恩教授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教授和学者。从曼彻斯特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费恩教授在视觉传达的各个领域深耕。其作品曾在京都国立近代 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巴塞罗那米罗基金会、纽约史密森尼学会和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全球著名美术馆展出。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费恩教授便以兼职讲师的身份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课程,并于 1994 年担任传播学院院长,成为学院的领导核心。2010 年退休后,他被授予荣誉教授称号,并继续以讲师及研究督导的身份参与学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费恩教授曾在英国、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的 50 多所著名艺术与设计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讲师、外部考官、学术顾问和研究督导。此外,他还在 2000 年至 2010 年间担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国际顾问组主席,深度参与该校国际事务的战略规划与发展。



工作营主题

丹 • 费恩教授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描述人类与自然、自然与艺术、艺术与哲学、哲学与人类之间相辅相成的循环链接,并将通过分享个人的学习,创作历程,近期作品以及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和世界各地不同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为我们逐步揭开这种以“生态系统”作为创作方法论的神秘面纱。

将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另一种有趣且神奇的生态系统,是费恩教授这些年一直思考、研究、实践的艺术创作理念。本次课程将从费恩教授的学习经历和个人艺术创作所受到的影响和灵感出发,结合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和之后的长期联系以及其“山水”系列作品中蕴含的关于哲学、自然、宗教等相关内容的思考阐述这一创作理念。


工作营回顾

11月25日下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教授丹·费恩在设计艺术学院沙龙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无边界的生态艺术创作”的工作营艺术实践。费恩教授从“生态学”这一跨领域概念出发,探讨了人类与自然、自然与艺术、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循环链接,并结合个人创作历程与国际视野,深入剖析了艺术创作的“生态学”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

丹·费恩教授以“生态学”这一广泛用于描述自然界生物循环与联系的概念为切入点,提出生态学同样适用于描述艺术创作过程。他将艺术创作比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包含思考、调研、实验、原型制作、作品产出和展示等多个环节,强调每一步骤的不可或缺性及相互依赖性。正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依赖于各环节的平衡和协作,艺术创作的成功也取决于每一部分的细致打磨与环环相扣的联系。        

费恩教授进一步指出,艺术创作的“生态学”不仅在于结构上的完整性,还在于其“有机性”。他将创作过程比喻为生命体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地滋养、锻炼和培育,同时经历变化与成长。他以自身“山水”系列作品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吸取自然哲学、宗教与艺术的养分,将自然界的元素转化为独具深意的创作内容。







二.自然与艺术的循环链接

费恩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学习经历与创作历程,强调了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自然界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创作语境和作品形式的重要支撑。他通过展示自己作品中关于自然、哲学和人类关系的思考,揭示了自然如何以一种有机方式融入艺术创作,构建了一个既有趣又神奇的艺术生态系统。

此外,费恩教授还结合世界范围内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阐述了“生态学”视角在当代艺术中的多样化实践。他展示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的优秀创作,强调生态学方法论如何为艺术家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提供创新动力和方法指导。这一理念既打破了艺术形式的边界,又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三.创作理念的启发与意义

通过对“生态学”理念的分享,费恩教授为学生们带来了关于艺术创作的新启示。他提出,艺术创作并非单一媒介的运用,而是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性过程。创作者应以动态视角看待艺术形式,在不断实验与演化中发现新的艺术表达。

此次工作营艺术实践帮助学生们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艺术创作过程,深化了他们对创作步骤与艺术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分享个人经验与国际作品案例,费恩教授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艺术思考方法,激发了他们将自然、哲学与当代语境融合的创作潜力。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提问热烈。大家表示,通过费恩教授的分享,不仅对“生态学”在艺术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期待在未来的创作中实践这一理念,探索自然与艺术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工作营优秀作业展示

此次工作营艺术实践帮助大家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艺术创作过程,深化了“艺术创作的生态学”理念,深刻认识到创作过程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套以过程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思路。从思考与调研开始,明确创作的核心主题与方向。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适应环境一样,创作也需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与思考,找到与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自然元素和社会价值。这一阶段是创作的“根基”,为后续的探索提供了养分。 

进入实验和原型阶段,大家结合各专业特点及以往创作实践经历探索创意的多种可能性。通过运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技法进行实验,力求能够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尝试多种表达形式,找到最能传达创作主题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失败的尝试不再是浪费,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循环”环节,为成功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并在过程中逐步提炼和优化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就像自然界的能量循环让生物得以成长,艺术创作中的调整与完善也使作品逐渐成熟。在这一阶段,结合哲学、自然和社会文化的思考,提炼创作的核心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优化,赋予作品深度和完整性。

以下为本次工作营优秀艺术实践展示:

服装系宋杭澜同学作品

《非遗绒花手工艺与缠花手工艺研习制作》简介: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此款绒花系列利用了《干里江山图》的配色,同时选取真丝的材料进行绒花工艺的制作。搭配掐丝的工艺融合,达到仿点翠效果的掐丝绒花款式。拥有富贵荣华气质,和传统青绿山水的韵味。

作品体现了费恩教授讲座中“艺术创作的生态学”理念。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宋同学以传统绒花工艺为基础,通过对《千里江山图》配色和传统技法的深入调研与实验,结合掐丝工艺,赋予绒花以仿点翠的效果与青绿山水的韵味。作品展现了创作过程的有机性和艺术与文化间的循环链接,既传承了非遗手工艺之美,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环艺系陈利果同学作品

《薪火·芳华》简介:

该作品创作过程将“美”已经作为了最基础的条件,如何更加点题,如何直击观者心灵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在这幅作品经历了三版的制作,通过前面两个作品的不断探索、成长,最后启发我让作品如何做的更加成熟。无论是从字体、颜色、内容的选取,排版上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突破,最后完成了这副海报设计。
陈同学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结合费恩教授理念并结合其专业基础,通过探索、发育、成熟三个阶段将教授的理念贯彻进其作品中,体现了其对创作过程意义的深入思考。


设计艺术学院郜露娜同学作品

《井盖元素中与纽扣进行联想并创作》简介:

课程感谢分享

费恩教授在工作营开篇的讲座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生态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他将艺术创作比喻为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创作方法。在过去,我常常急于追求最终的作品效果,而忽视了调研、实验和反思这些“看似无形”的步骤。然而,通过这次工作营,我意识到,每一个环节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费恩教授展示的“山水”系列作品特别打动了我。他提到,创作就像生命体的成长,需要滋养和锻炼,同时会不断变化和成熟。这个观点不仅改变了我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的每一份灵感与尝试。自然界的有机发展模式是我未来创作中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我希望能将生态学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实践,探索更有深度的艺术表达。

此外,费恩教授还结合不同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分析了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然的元素与哲思,这让我对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想象。我认为,这次讲座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明白了“过程”的意义——艺术创作的美妙并不局限于最终的成果,而在于它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每一步的积累与生发。

2024级设计艺术学院 田佩承

11月5日岳奇老师在书法系开展工作营第一课《篆书文字的流变》 ,从篆书的起源,流变,发展一直到汉印的形制,风格进行了生动的

参加费恩教授工作营使我对艺术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提出艺术创作的生态学观念,将每一个环节比作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这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深感共鸣。在创作中,我也常常遇到因忽视某些环节而导致整体不够平衡的问题。比如在设计草图时,我总觉得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费恩教授让我明白,草图和实验是创作的“滋养阶段”,是最终作品的基础与养分。

费恩教授展示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和他自己的“山水”系列让我印象深刻。他用自然元素和哲学思考丰富了艺术表达,特别是那种有机、循环的创作方式让我感受到,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从一个个想法、尝试和完善中生长出来的整体。这种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和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工作营中的讲座还让我对创作中的“平衡”有了新的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它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并彼此依赖。费恩教授指出,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从思考到调研,从实验到最终呈现,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构建出有机的艺术生态。我相信,今后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具体实践中,我都会更加重视整体性的把握,力求每一步都成为创作生态链中的关键部分。

通过这次工作营,我不仅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深层联系,更理解了创作过程的“有机性”。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重新认识艺术的本质,也让我对未来的创作道路充满期待。

2024级设计艺术学院 吕若菲



END

「欢迎关注西美研究生官方微信」
 xafa-yjs

欢迎投稿
工作邮箱
  ximeiyanjiusheng@163.com  

编辑:刘萌萌

编审:纪秋涵 王科

执行负责:王刘唯 冯润琳

指导老师:石苏平

审核:周靓 顾萍

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
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学术讲座、毕业展览信息、校内外美术展览、就业招聘信息的发布,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实践的宣传,优秀研究生艺术作品推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