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形的构建与表现(头胸像写生研究)》
主讲嘉宾:陈孟昕 李传真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的副会长,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等。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兼多所中外高校特聘教授及博导,是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荣宝斋特聘画家等。作品连续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四届全国美展,获银、铜、优秀等奖八次。中宣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艺委会主任。作品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十四届全国美展铜奖”、“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提名奖”、“第三届、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获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等全国性奖项。近期承接8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通过具体作品讲解中国人物画中的造型、笔墨、意境营造等创作中具体问题,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人物画创作过程的能力。
陈孟昕
线描讲座核心——在课程的前两天,陈孟昕老师带来了关于线描的讲座,主题为《中国画线与色的审美》。在讲座中,老师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画中线与色在审美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同学们对线与色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表现力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陈孟昕老师在讲座中从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感悟出发,分别从中国画线的两重性、中国画造型的意象性、中国画色彩的表现性、教与学的实践探索四方面阐述了对中国画创作的深刻见解,并强调了中国画创作中的个性化和主观性表达,以及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展个人风格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讲座结束后,陈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那就是给模特拍照。这一环节旨在让同学们从众多角度观察模特,从而找到自己最有感觉的画面。这为后续的写生奠定了良好的视觉基础。写生重点——同学们开始进行模特线描写生。陈老师强调,线描写生的重点在于找到模特对自己来说有兴趣的点,然后进行夸大表现。这一要求促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观察模特的特征,挖掘出独特的表现角度。成果呈现——经过两天的努力,同学们呈现出了工笔线描稿。这些线描稿凝聚了同学们对线描技巧的理解和对模特特征的独特把握,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力。
李传真
丰富讲座内涵——在后三天的课程中,李传真老师以讲座拉开序幕。讲座内容从中国画创作开始,详细阐述了中国画创作的各个环节、要素以及创作背后的思维逻辑。然后深入到中国画的审美层面,让同学们了解到一幅优秀中国画作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和要求。李传真教授在讲座中从自己对于农民工题材的创作过程与感悟出发,分别从题材思考、形式语言、技法塑造、创作反思与坚守等方面阐述了对人物画创作的深刻见解,并强调了中国画创作要从生活中来,努力探索个性语言,始终坚守艺术初心。
教学方法论——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教学的方法论,这对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李老师充满热情地鼓舞在场的女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工作,这一鼓励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也为课堂注入了积极向上的能量。
写生稿指导
讲座结束后,李老师开始为每个同学讲解写生稿。这种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方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建议。李老师帮助同学们一一确定色调构图,教导同学们如何快速确立大关系,以及如何刻画细节。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写生作品有了更清晰的改进方向,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质量。
参加了李传真、陈孟昕老师的国画艺术创作实践工作坊,我对国画的造型技巧和材料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孟昕老师强调了国画造型的独特性。他指出,国画的造型不是简单的自然模仿,而是通过线条的变化来捕捉物体的神韵。我学习到了如何运用线条的粗细和墨色的深浅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感,这对于提升我的创作技巧至关重要。
李老师详细介绍了不同艺术家对材料特性的运用,以及它们在国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我了解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作品的最终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不同的艺术创作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技法。在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将马克笔与国画绘画语言的组合,体会到了不同材料所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
工作坊中的实践环节让我体会到了国画创作的精细和复杂性。每一次笔触都需要精确控制,每一次落笔都需要细致观察。这让我认识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工作坊还提高了我对国画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观摩和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国画作品,这对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这次国画艺术创作实践工作坊加深了我对国画造型和材料的理解,提升了我的创作技巧和审美能力。我将在未来的动画学习和创作中,继续运用这次工作坊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在动画艺术领域取得更深的造诣。
在本科期间的水彩画学习中,我逐渐陷入了创作思路狭窄、被动依赖照片描摹的困境。而本次课程让我在多个方面深受启发,对我作为一名水彩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程帮助我解答了困扰已久的“如何变形”的问题。陈老师和李老师通过大量艺术家案例的展示与分析,使我认识到,绘画材料本身不仅是一种表现语言,更是兴趣探索的来源,同时也是表达特定题材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局限于单一画种的水彩创作和展览中,我不免产生审美疲劳。这种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我的思路未能及时转变。因此,我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不再固守一隅。绘画的种类与题材是广阔的,只有广泛地去观察和学习,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并且这次课程让我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变形方法。例如,在深入理解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综合感受进行画面的平面化处理;在背景处理中融入想象力,使其与人物质感相呼应;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雕塑、插画、设计)的造型与配色中汲取灵感。通过这些方法,我逐渐意识到,传统绘画不应被“传统”这一框架所束缚,而是可以在借鉴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最后,本节课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被李传真老师“坚持学习新技术”的开放心态所感染。她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无止境”的真正意义——只有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接受与探索,才能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在报名这个工作营之初,我只是浅薄的了解到了两位老师的一些介绍和相关作品,那个时候的我在想:为什么人物要画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在画面中采用这样的色彩?老师们的这些作品给我带来的不只有一种冲击力,更多的是一些思考和尝试的冲动,那就是我能不能把这些作品构图、色彩运用到自己的花鸟作品当中。陈孟昕老师带给我的更多是理论上的启发,让我对于中国画造型的意象性、造型上的分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有趣味性的造型以及如何表现,对临的学习方法还有画面如何去布局等等。但是五天的工作营带给我更多震撼的是李传真老师,我在老师的身上获得了一定的力量和大胆尝试的勇气。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她的亲身经历以及她在绘画过程中自己的尝试和总结的绘画经验,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给我们每一个人都进行了讲解和指导,她平等的对待天才和平庸之人,我觉得李老师是闪闪发光的,我钦佩老师这样的人,对绘画洋溢着十分的热情,敢想敢做,勇于尝试。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找回了考美院的初心。作为一个艺术生,从专科、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我都没有和绘画这件事脱离,专科学习动漫制作的时候,要学习很多与设计和动画相关的内容,本科进行学习时,要对油画和国画的各门类都要进行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的这几个月,我觉得我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支撑我的学习和创作实践,我感受到了同龄人带给我的压力,我学的多学的杂,对于各门类的学习并不像专心学习其中一个门类的人那样,我觉得我是平庸和拿不出手的,但是我看着老师和我们讲述她自己的经历和尝试并且大胆鼓励我们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勇气,打破了我自己的“平庸”,我为什么不能把我学习的东西用在我的画面里面?我为什么不可以勇敢地去尝试?认识真理,理解真理,尊重真理,然后去创造真理,我会在我今后的创作中勇敢的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去找到我自己的“真理”,这就是我在老师们工作营中学习后的感想。2024级中国画学院 王岳
编辑:董禹含
编审:纪秋涵 王科
执行负责:王刘唯 冯润琳
指导老师:石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