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过死亡周期的野兽生活,8年之后再回首

百科   2024-09-29 11:50   浙江  

以下文章来源于鸡侠的野兽生活,作者鸡侠。点击下方名片,去关注他。

本文是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刘思毅的公司「群响」5周年活动现场的演讲文字版记录。

时间充裕的朋友可以直接看下面的视频全程记录:

大家好,我是鸡侠。

很高兴来到群响5周年活动的现场。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叫做「穿越过死亡周期的品牌, 8 年之后再回首」,讲的是我自己创立品牌的路程。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的公司叫「野兽生活」, 可能是中国最早做低碳生酮饮食的一家公司。

野兽生活是2015年底成立。在过去的8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做了很多关于低碳生酮饮食的科普。

在今年 1 月份,我们在深圳刚刚过完八周年的周年庆。

除了科普和推广低碳生酮饮食之外,我们自己还做了一个产品品牌,叫「理想燃料」

它围绕低碳生酮饮食做了一系列代餐和营养补充产品,包括生酮咖啡、MCT、生酮电解质等等。

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产品,能够更加方便科学地执行这套饮食方式。

我做的这个行业非常小众,并且有很大的争议。

我估计在中国,包括现在在这个直播间里的绝大多数人创业者朋友们,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低碳生酮饮食。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跟大家讲我做的是什么?我也不是来给自己的品牌做宣传的。

因为我觉得,对于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大家来说,我在做什么事情可能并不重要。

但我作为一个品牌创始人,我过去8年起起伏伏的经历,对于现在正在现场和直播间里听我分享的创业者们,可能会更加重要。

我想用我过去8年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启发。或者用一个时髦的词,叫作「疗愈」大家。

我每次来群响参加活动时,总能听到有人用这个词。可想而知,现在的经济环境有多差,每个人好像都有点“病”,都得被疗愈一下。

我今天也想疗愈一下大家。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自己八年的经历,一个90后真实的创业过程。

我的网名叫鸡侠,程鹏是我的本名。

我是谁呢?

我是山西西北部,特别特别小的一个小县城,出生的一名小镇青年。

我们那个县城小到什么程度呢?总人口只有 12 万人,那个地方没有火车,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

基本上你想去那,只能先坐飞机或者高铁到山西的省会太原,然后再从太原坐长途大巴车才能到那里。

我1993 年出生,2014 年大学毕业。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在网上学习了很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是一个所谓的「奥派经济学」的爱好者。

因为奥派经济学,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了比特币,并且在非常早的时候入局。

在那个时代,比特币还没有那么火,中国只有很少一圈人在炒。

所以,2013 年到 2015 年这两年,我通过炒比特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是我创业最早的一个资金的来源。

到了 2015 年底,我把比特币清盘,决定创业。

从上学的时候,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以后绝对不想上班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上班,去找份工作这件事情。我只想自己创业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确定了创业的方向。我就把手头所有的比特币清盘,决定拿着钱去创业。

当时,我就创办了野兽生活,就是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去做低碳生酮饮食。

当时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公众号里,去写很多关于健康饮食的一些反常识的科普内容。告诉大家真正的健康饮食究竟应该怎么吃,我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所以在公众号时期,我们就积累了一批关注者。

我还算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会写字的人。所以在那个年代,我们就可以在公众号只有2000个关注者的时候,写出 10 万加甚至几十万加的爆款文章。

拥有了一些流量后,我就想,我总得赚钱养活自己养活团队啊,我们应该怎么去变现呢?

当时就想到,网上的很多朋友都非常认可我们这种特殊的饮食方式,想要用它来改善健康。

但市面上似乎没有一家能够让大家这么吃的餐厅,都不符合我们的理念。

所以当时,我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去开一家低碳生酮餐厅。



当时的我,手头能动用的资金非常少,只有一点点钱,租不起很贵的地段。

所以,我就跑到了北京的东五环外,一个非常偏僻又非常非常小的地方开了国内第一家低碳生酮餐厅。

我记得,那个餐厅只能坐下二十几个人。我们每天要干的,就是服务到餐厅吃饭的人,以及去送外卖。这个事情做得非常辛苦。


当时,那个餐厅门外没有任何人流量,我周围的邻居全部都是十几块钱的外卖档口。而我们那个餐厅的人均客单价要 200 ~ 300 块钱。

餐厅完全没有任何人流量,所以全靠我们线上做科普内容做宣传。有一些读者、粉丝以及一些关注我们的人,会专门来到这个地方去体验。

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真的很惨。

平时工作日的时候,因为大家都要上班,没什么人会专门跑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吃饭。只有到了节假日的时候,生意才会变得好起来。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经历了一个情人节。情人节那天,餐厅营业额第一次实现了一万块钱。

我特别开心,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我居然一天能够卖一万块钱,以后如果能每天卖一万块钱的话,那我就发财了。

那是那个时代的我。

然后餐厅做到 17 年,我们慢慢意识到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一种饮食方式、生活方式的内容创作者,在线上获取到的这些流量,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

它分散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以及西安等各种各样的地方。而我们能变现的方式就只有一家餐厅,而那家餐厅只能覆盖到周边 3 公里这样的范围。

我们线上的绝大多数流量,是没有办法真实地体验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它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人。

这个从商业的效率上来说,是非常低的,意味着你获取的绝大多数流量都被浪费掉了。

所以当时我们就想,似乎应该去做电商,去做消费品。


我们应该自己去开发一些的产品,它们能够通过快递发货到全国,覆盖尽量多的粉丝群体。

所以,我们转型去做了电商,开发了一系列符合我们这种饮食方式的产品。

然后很快就会发现:当你的流量的来源跟你的商业模式相匹配的时候,效率就会变高。

在彻底转型去做电商之后,公司的业绩马上就开始起飞了,效果非常的明显。

然后就到了2018 年。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在创业过程中最开心的时候。虽然现在也很开心,但那个时候真的很爽。

什么意思呢?

那个时候公司人很少,只有十几二十个人,人力成本很低。

对于我来说,写一篇公众号的推送,只需要花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公众号一发就能卖几十万,赚钱的效率非常高。

虽然销售额没有现在那么高,但一个月也能卖个几百万。

那个时候我们还在用有赞商城,就只在公众号里面销售我们自己品牌的产品,非常简单。

后来我就在想,这些产品光在公众号里卖好像有点浪费,不如放到淘宝上也去卖一卖。

虽然,我们做的那些产品淘宝上根本没有关键词。

除了我们的粉丝,别人也根本不会去搜。但我还是去开了一个淘宝的C店,然后把公众号的用户都导去淘宝上去下单。

结果没多久,这个淘宝店就做了好几个皇冠出来。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在公司接到一个电话。我接了下来:“喂,你是谁?”他说:“我是阿里的什么什么小二。”

我以为是个骗子。

结果人家问我:“我们关注你这个淘宝店很久了,为什么你们能够这么快就做到几个皇冠?而且没有任何的投流和付费的流量。你的流量到底是从哪来的?”

我说,我们就是公众号写出来的。

然后人家就问:“你既然自己有流量,有产品,又有品牌,为什么不开个天猫店呢?

我说:“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那要不就试试开一个吧。”

开了天猫店之后,很快销售额就涨得更高。

那个时候,有很多消费品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看消费品了。

有很多的投资人来找我们说要不要融资,要不要拿钱?当时我自己其实是特别不愿意拿钱的。

包括刘思毅(群响创始人),我跟刘思毅认识是在 2018 年的时候。当时他在一家投资机构上班,也来找我聊过这个事情。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为什么要拿钱?我的现金流很好,也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

所以,所有的投资人来找我时,我都说自己不需要钱,我不拿融资。

然后到了 2019 年,行情就发生了变化。 

2019 年的时候,消费品的战火被彻底点燃了,很多的消费品公司、消费品品牌都开始融资拿钱的抢占市场。

又有很多的投资机构来找我们,说你们还是得拿钱,因为现在市场环境格局变了。

别人拿了钱,如果你不拿,那最终别人就会拿钱砸你,把你的市场抢走。

当时他们吓住我了。我想,我们似乎也应该去拿一笔融资。

所以后来我们就去融了,就融了一笔,也是至今唯一的一笔,只融了1000万。

以我们当时的规模,融这1000万的时候,其实基本上我们自己单月销售额也能做到这个数目了,所以也只出让了一点点的股权。

拿到1000万后,我们就觉得可以去“打仗”了。

同时又觉得,我既然有钱了,自己做内容那么累又那么慢,为什么还要靠这种方式去做营销呢?

我们当时就看到,很多品牌拿了钱之后去砸投放,去请代言人,去投各种各样的一些媒介的渠道,去上各种大主播,对吧?

一年下来,人家的销售额能咣咣咣翻好几倍,我们自己在那吭哧吭哧做内容,销售额好像涨得很慢。

所以,我们从 2019 年的那个时候起,基本就算是放弃自己做内容了,开始拿钱去做推广。

这个就是噩梦的开始。

2019 ~ 2021这两年多的时间,我们整个公司都处在一个狂飙突进的状态,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销售额增长去做的。

我们每年给公司定销售目标,排一堆产品上新计划,然后做各种营销策略和投放。

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公司的规模和销售额得到快速地增长。

涨了吗?真的涨了。

那三年,公司规模扩张得非常的快,销售额也涨得非常的快。

公司的人越来越多,我开始像很多我看到的公司一样,去大厂里面高薪聘请高管。

我作为一个创始人,可以不在一线干活了,下面总监都能排成一排了,成为了这样的一家公司。

然后产品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我们上了很多新的产品,多的时候甚至同时上过十多款产品。

当时的想法就是赶紧把销售额扩大,然后再融资,就可以再去砸钱、去做投放。

但同时,公司管理的复杂度其实也上升了。

大家能够理解,一个小破公司从只有十几个人,到人数快速地翻倍再翻倍的时候,公司文化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一下子招进来很多人,大家互相之间的协同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公司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会被快速稀释。

包括创始人,也没有在一线跟大家去并肩作战。那段时间,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公司里的员工天天都在撕逼。我的几个合伙人之间,他们不跟我撕,他们互相撕;合伙人下面的不同的部门,他们也互相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这种事情,创始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是很难受的。

你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为了自己,好像都是为了公司好,但是部门与部门之间永远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后我作为这个创始人,天天都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和所谓的矛盾,根本就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业务本身上去。

然后发生了什么?

用户粘性快速下降了。

我们早期的用户粘性非常高,因为大家都是看着我们的内容成长起来的一批用户,非常理解我本人,也非常理解我们的品牌理念。

因为非常认可我们,所以产品的复购率也非常高。

但当你的营销方式发生变化,创始人不在一线,不再自己去做内容,而是靠投放来换取用户量和销售额的时候,就会发现用户粘性下降得非常的快。

大家其实并不理解你,也不了解你。他们不认可你,只是因为看到你投放的广告,所以想尝试一下你的产品。

同时销售额的快速上升,带来利润的快速下降。

公司变大了很多,但不赚钱了,到最后甚至开始亏钱了。

我创业到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好几年了,我第一次见到公司亏钱的情况。

奇怪了,为什么一年卖了这么多的钱,最后反而亏损了呢?

我们之前不是挺赚钱的吗?

我相信这个过程,是过去几年很多消费品牌可能都经历过的,非常的真实。

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去做所谓的销售额的增长呢?

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幻觉,叫做:只要我把规模冲起来,我就能再融资。我要一轮融完,再融一轮,直到公司能够上市。

谁还没有一个上市的梦想,对吧?

但是当你真的冲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诶?资本环境变了。

那些之前追着你,说等你做到什么什么规模,我们就一定投你的那些投资机构全跑了。

他们自己可能也过得不太好,说好的下一轮融资没了。

我认识的上一个周期的很多消费品的创始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然后再到 2022 年, 2022 年是真难啊。

大家都知道,那一年疫情爆发了。

经历了狂飙突进的那几年后,我突然在那一年的某一天意识到,原来公司这个东西是真的会黄的。

为什么?当时在2021 年年底到 2022 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决定:把公司的总部从北京搬到杭州。

因为觉得短视频时代和直播时代来临了,北京做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

杭州才是做电商、短视频以及直播的大本营,会更好招人。所以就决定将公司从北京搬到杭州。

但是大家知道,公司的搬迁必定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愿意跟着你一起走的。

那次搬迁,导致公司损失了很大一批特别优秀的老员工。

很多员工可能结了婚,或者有了孩子,要考虑另一半的一些情况。当他们没法跟着公司一起换一个城市工作生活的时候,就得离职。

因为公司搬迁导致的离职,我们必须按照法规去给补偿金。在这方面,我们公司一直是非常严格、合法合规的。

所有因为公司搬迁而导致要重新找工作的同事,我们全都给n+1的补偿方案。

一算,好大一笔钱。

因为是好几十个员工,他们都是在公司待了很多年的老同事,而且很多都是高薪。

你一算n+1,真的很大一笔钱。当时想想,算了,我就忍痛割肉。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着想,我要搬来杭州。

好,我搬来杭州。搬来之后我直接面临什么呢?疫情爆发了。

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公司的主仓库(当时主仓库在上海)就被封了。大家都知道,上海经历了好几个月这样的一个状态。

我们刚刚生产了很多很多钱的货,全部都被压了,堆在仓库里拉不出来,不让发货。

我们中间通过很多方式联系到当地的政府,问能不能派车过去,把这些货拉到杭州发。


要不然货都发不了,就没有收入了。而且我们做的都是食品类产品,都是有保质期的。

拉货的车去了仓库好几次,等了一天一夜,就是不让你进。

货一直压在了里面,公司无货可发,导致我们好几个月几乎没有什么销售收入。

怎么办呢?你只能扛着,你不知道这个时间会持续多久。

最开始大家都说是 14 天,我想14 天扛扛就过去了。结果 14 天结束之后又来 14 天, 14 天结束之后又来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又来一个月......

你不知道这个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你只能咬着牙一直扛下去。你发不了货也没有收入。

我们当时也没有选择裁员,所以每个月的房租、工资这些所有的成本,你还必须一分不少的扛下去。这是一个很难的一个过程。

然后这个时候,我们公司的销售额掉到了史上最低。

我作为一个 23 岁就创业, 26 岁公司就能够月销千万的人,结果过了好几年之后,我的销售额竟然掉到一个月只有几十万了。一年算下来,巨亏。

中间有好几次发工资是要靠借钱发的,是我跟合伙人出去找亲戚朋友借钱,找银行贷款,才能把员工工资付出去。

还好,我们没有拖欠过任何一个员工的钱。

但真的很难,硬生生扛过来的。

然后,我父亲肺癌。真的,有时候你想想,很多不好的事情要来它都是一起来的,它们不会照顾你的情绪。

在公司这个破逼样儿,随时都要黄的时候,我父亲得了肺癌。

其实 21 年,我就开始陪他看病了,但是 22 年他的病情加重地很厉害,到了 22 年下半年的时候,明显一天不如一天了。

所以 22 年下半年,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陪他住了半年。



当时我觉得,虽然公司那么差,快黄了,但是你的父亲只有一个,你明知道他剩下的时间可能只有 3 个月,或者只有半年,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不行了。

那我作为一个儿子,当时的想法就是什么呢?

如果这家公司真的黄了,那就黄了。我才 29 岁,未来还有无限的时间有翻盘的机会,我可以再开一家公司。

但是亲人没了,没有陪伴他走完最后的路程,你以后是永远没法弥补的。

所以我当时就决定把公司交给合伙人,说我要回去陪我父亲,公司你们随便整吧,整黄了我就再重开,不黄就算好的。我当时就是这样一个心态。

所以我基本上有大半年的时间都不在公司。

直到 22 年年底的时候,父亲走了。

走的当天,合伙人给我打电话,当时我正在给父亲办后事。

她跟我说公司账上没钱了,第二天要给一个供应商付款,付不出去。

我从来没有欠过任何一个合作方的钱。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我的供应商跟我合作了这么多年,说好今天要给他付款,我就必须要把这个款付出去。

那怎么办呢?我在山西老家,去银行求人办贷款,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个事情。

我贷了几百万出来,然后把货款付掉。

那天,我从银行出来的时候,一路上我就在想,我自己也不笨,这么多年也挺努力的,怎么突然就活到了这一步了呢?

那一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可能真的是我前 30 年过得最灰暗的一天。

2023年初,送走父亲后,疫情也过去了。重新回到公司后,我觉得自己也该回归正轨了,我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回公司的业务上。

我后来发现,很多创始人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离开公司一段时间后,当他再回来时,就会想明白很多事情,他的很多思考会发生变化。

我们看过乔布斯离开苹果几年之后,重回苹果的故事;

也看过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离开公司之后,再回来拯救星巴克的故事。

我也一样,23 年年初重新回到公司,我发现自己跟他们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你会重新思考你这家公司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你到底要去做什么事情?销售额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吗?

所以回来之后,我做了很多算是「改革」的动作。我把过去为了冲销售额而去做的,那些各种乱七八糟的产品和业务全部都砍掉了。

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认真做内容。我们这家公司就是靠做内容起来的,凭什么做起来之后,你就觉得内容不重要了呢?

当你放弃了内容的时候,你不就慢慢黄了吗?

公众号赛道已经不行了,流量下滑得很厉害。那我就开始学做短视频。

我自己亲自出镜开始重新做内容,拍视频。慢慢地,鸡侠也成了一个 IP 了。

回来之后,我们也陆续上了一些新品。但因为要认真打磨每一款产品,所以上新的速度都非常的慢。

我们也开始认真去做用户服务,去做社群。

真正意义上的「私域」开始了,我们在私域里非常花心力,包括我自己,也会亲自在所有的群里面指导用户。

然后,用户粘性又回来了。

你会真的看到,这些用户又变得很爱你,非常信任你。还会天天给你发各种感谢信,你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信任和喜爱,你跟用户之间的连接一下子变得特别深。

然后公司的销售额又涨起来了,终于又开始赚钱了。

这就是过去几年时间里面,一个典型的,所谓的消费品品牌所经历的,从生到死,从死又到生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叫做穿越死亡周期?我们在其中算很幸运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放弃,扛过来了,也活过来了。

但要知道,当年很多跟我们一起在狂飙突进,一起拿了很多融资的消费品品牌和公司们(很多都是我的好朋友),现在都已经消失不见了,真的活下来的已经没几个了。

那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这8年,我又学到了什么呢?

第一。

对于所有复杂的、认知门槛高的以及信息差巨大的垂直人群的品类,比如说我们公司这种品类或者群响这种品类,内容依然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宣传方式。

从长期来看,它也是最健康的,以及最能够建立用户粘性的营销方式,没有之一。

当我们为了更快地增长,放弃了亲自去做内容的时候,也就等于放弃了公司最核心的基本盘。

而当我们因为困难,不得不重新捡起内容的时候,一切又都慢慢回来了。

我在重新做内容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时间节点,会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少林足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

里面有一个情节,他说大师兄回来了,二师兄也回来了,大家都回来了。

我真的有那种感觉,随着你重新认真地去做内容和用户服务时,一切又都回来了。

而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创造顾客。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顾客它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虽然中国有 14 亿人,但是这 14 亿人并不天然是你的顾客。

你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方式,去影响他。让他信任你,让他觉得你做的内容、产品以及服务,是能够解决他的问题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你的顾客。

所以,顾客是需要被创造的,它不是天然存在的。而内容就是创造顾客最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

人要承认自己的无能。

人只能把控自己能够把控的东西,很多东西我们自己是不能把控的,比如说销售额。

现在正在看直播的朋友,我估计很多也是公司的老板或者创始人,你们会给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定目标吗?

我告诉你,销售额它不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它只是一个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们不是 17 年从餐厅转型做电商嘛,18 年是我们做电商的第一年。那一年销售额2000多万,卖得也不多。

年底的时候,公司的同事问我说:“老板,你说我们 19 年的目标销售额是多少?”

我说:“7000 万”。

然后呢?19 年就真的超过7000万了,同事们到了年底就非常开心,都夸我说老板你好牛啊,你怎么预测到我们能做到7000万?或者说,你怎么说做7000万就能做到7000万呢?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哪是预测的啊?这根本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据说牛逼的创业公司每年都应该保持至少300%的增长,所以我就给2000多万乘了个3,乘出个7000 万,然后刚好就实现了。

你以为这是你的能力吗?你以为是你牛逼吗?根本不是,这是运气。

当我后来再给公司定每年的销售额目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时候能实现目标,有时候就是实现不了。


面对销售额,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策略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很多其它因素影响的。

比如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等等,很多事情并不完全受你的把控。

比如说,我们能预测到疫情的到来吗?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控的。

它是一个混沌的体系,销售额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之后,最终呈现出的一个结果。

你能够把控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把一个你自己不能把控的东西定下来当成目标,你不觉得这件事情很可笑吗?

所以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众多混沌因素共同作用后,随机产生的,它并不受任何一个个人的意志所把控,这个叫做结果。

在场的所有创始人,大家都不要吹牛,你知道自己明年能卖多少钱吗?

你连下个月公司能卖多少钱都不知道,你凭什么去给明年定销售额的目标?你定了也是瞎定,你根本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没有任何意义。

所有我们自己不能把控的东西,它都不应该成为目标。

你都把控不了,你为什么要把它当成目标呢?这不是一种巨大的狂妄吗?

所以,回顾我们狂飙突进的那几年,我就知道我们最大的错误是什么,是把结果当成了目标去追求,带来的就是动作的变形。

当我们的目标是我要做到多少个亿的时候,那我们公司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这个事情去做的,而不是考虑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全公司的动作变形,全部都是短期的动作。

比如我要投个什么广告,我要上个什么大主播的直播间,我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接受自己的无能,只把控自己真正能够把控的东西。

什么能把控?比如认真做好产品,认真做好每天的内容,认真做好服务,认真做好一切对于用户来说有价值的事情。

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去做的工作,只有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能够把控的东西,而销售额不是。

我们只要把刚刚说的那些,每天能够把控的东西做好了,那就至少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方向上,我每天都在前进。

至于我每天前进了多少,这个东西我决定不了。一年之后走了多远,我也决定不了。

但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并且我每天都在前进,那就是好的。

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给公司定过销售额目标了,甚至很久都没有看过公司的财务报表了。我连我们公司上个月到底卖了多少钱都不知道。

但我想肯定还不错,每个月都有进步。因为我知道,我们每天做的动作是对的。

对于公司经营,我们只有底线,没有上限。

底线是什么?就是你至少得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底线。

活着你就能够保持盈利,能够赚一点点钱。哪怕你一年就只赚1万块钱,它也能保证你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这个就是你最大的目标。

在这个底线以上,没有上限。底线之上所有发生的事情,我全部都接受。

所以,我经常在公司内部跟大家讲,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活着。除了活着我们没有任何追求,只要活着就能不下牌桌,就有机会去做更多的事情,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希望这家公司是一场无限游戏,我并不追求它明年能赚多少钱,但是我希望它能够一直存活下去。

第三。

学会慢的力量。

大家能理解,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创业的时候,一定是有非常大的野心的。

我们都是看着移动互联网的那些创业者,像张一鸣,王兴这些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富神话。

我们都觉得自己也有一个上市的梦想,都觉得自己也有一个做独角兽公司的梦想。

在几年前,我也会觉得大就是强,快就是好,公司规模越大越牛逼,增长越快就是越好。

当时,我也会每年给公司的销售额和增长定非常明确的目标,然后拆分给所有部门。

这个背后就是我刚刚讲的,是对于想要把控一切的巨大的妄念。

你根本把控不了,这种妄念让公司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和团队的动作变形。

这些变形的动作埋下了大量的隐患。这些隐患会在未来一点一点爆炸,差点把公司炸死。

经过了所谓死亡的那两年,我才能够明白:原来慢慢地生长,才是大自然最朴素的规律。

越是好的东西,它越是要慢慢生长出来。大自然里一年就成材的树,最后都被做成了筷子。

而那些能够一直活着的参天大树,都长了好几百年。

你要接受这个慢的过程。

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好的那些品牌,像苹果、可口可乐、耐克等等,全部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

我们为什么要妄想一个新消费品牌几年就要上市呢?它合理吗?

做产品跟经营公司是一样的,有快的做法,也有慢的做法。

我们做产品,我自己就是产品经理。我可以一个月就开发出来一款产品。

但同样我也可以花一年的时间,去认真打磨一款真正好的产品,它甚至能够成为我人生的作品。

我们狂飙突进的那两年上的那么多产品,最后全部都下线了。

因为我发现它们经历不起时间的考验,这就是真相。

我们认认真真花一年时间去打磨的那些产品,到现在依然还是爆品。

没办法,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有人问我,你现在的公司是不是就是追求小而美?

我的回答是,大而美也好,小而美也好,大小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那只是个结果,我控制不了。

但它关键得美,美才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真的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喜欢你,需要你,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以及对于我来说,我的创业能不能让自己开心,让我的合伙人开心,以及让我公司的同事们工作地开心,大家在赚到钱的同时,也能生活得开心。

这样,这家公司才是一个可持续的一个公司。

我现在一直讲,我要通过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来赚到长久稳定并且持续的钱。这就是我的目标。

后来,我们公司的愿景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的愿景就是这句话:努力成为一家让人们真正喜爱并且尊敬的公司。

这里的「人们」不仅包括用户,还包括我们的同事、合伙人、供应商以及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希望这家公司做的所有的事情,做的所有的产品,都能够让人们真的喜爱并且尊敬它。这样,我才会去做。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都有一个想让公司上市,或想让它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的梦想,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后来,我慢慢接触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后发现,上市好像并不是一个终点,它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上市公司的老板天天也都在为业绩和股价焦虑,为了如何能够满足投资人的回报而焦虑。他们似乎过得也没有更加开心。

那上市到底代表着什么呢?我后来发现,很多人创业其实都是为了去满足他人的期望。比如满足投资人对自己的期望,希望你公司规模能够快速增长,能够给我带来多少倍的回报。

又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虚荣心,比如等我某一天上台演讲的时候,可以对着台下所有的观众说,我去年做了 50 个亿……

这些都叫做别人的期望。

我决定放弃这种东西,所以我在去年回到公司之后,就跟合伙人明确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以后放弃融资,也放弃上市的目标。

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终点,我们做这家公司的目的不是这个。我们要把心思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再跟外界去做攀比。

我开公司难道是为了融资?是为了上市吗?明显不是,这跟我最早创业的初心也不一样。为什么后来在众多的攀比过程中,就发生了变化呢?

然后,我们就去跟之前的投资方谈好了回购股份,彻底将公司私有化。

私有化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能够让我和我的团队,以后能够不再为了满足任何别人的期望去做事情,而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经营一家公司。

有时候,虽然我们的投资方对我们其实没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

他们占的股份也很小,但是你拿了人家的钱,总还是想着要给对方一个高额的回报。

这些也叫做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

所以我不想再满足他人的期望,我只想真正按照我自己觉得很酷的方式,来经营这家公司。

我可能会做很多看起来并不赚钱的事情。如果我觉得这件事它很酷,并且对用户来说是有意义的,我就会去做。

比如我从去年开始做短视频之后,也开始做私域了。我拉了十几个科普的群。

向右滑查看更多

我作为公司的创始人,自己天天在群里给这十几个群的用户去做答疑,去做指导。这件事花了我大量的时间,而且这些群都是免费的,完全不赚钱。

但是我觉得这事儿超级酷,而且用户因为这件事情超级喜欢我们。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出一些真正的,跟其他所有的公司都与众不同的模式来,才能够做出一些真正非常酷的事情来,因为它们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内心去做的。

最后一点点分享,叫做不要当那只「追着胡萝卜跑的驴」。

这是我特别有感触的一件事情。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从小到大都在为了明天而活着。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上学很烦,说等上了高中就好了;

上了高中以后,又会觉得考上大学就好了;

考上大学之后又会很焦虑,觉得一毕业找到工作就好了,找到工作你就自由了,就独立了。

而当你真的找到工作之后,又会想着你什么时候能够年薪百万,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就好了。

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焦虑都是在为明天而焦虑,你从来没有对当下的自己满意过。

我自己也是一样。上大学之前我没有自我意识,就是按部就班,该上学就上学,该读书就读书。

但当上了大学,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我发现从我上大学之后那么多年,我没有真正开心过。

我哪怕跟朋友家人出去玩,出去吃饭,心里都像压了一块石头,觉得特别的焦虑,会想很多事情。

很多的焦虑是为了明天焦虑,为了跟别人比较而去焦虑的。

大家能够理解,对于一个小镇青年来说,出来自己创业,然后很快又赚到了一些钱之后的那种心理。

有那么几年,我觉得自己脑门上就刻了四个大字:出人头地

我太想出人头地,太想成功了。这件事情像在你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你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为它而焦虑。

出去旅行的时候,我都没有办法真正放下所有让我焦虑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尽情享受当下跟朋友跟家人的生活。

后来我发现,这种焦虑是没有终点的,无论到了任何时间节点,无论完成多么牛逼的目标,你依然会觉得很痛苦、很焦虑。

就像我们刚刚讲,哪怕上市公司的老板都会为每天的业绩、股价以及怎么给投资人的回报而焦虑。

我后来明白了,原来人生真的是苦海无边,根本没有所谓的「上岸」的时候。

什么叫上岸了呢?

我曾经在开餐厅的时候,觉得自己每天只要卖一万块钱,就算上岸了。但后来做了电商之后,很快一天能卖100 万,我一点都不开心。

我印象特别深刻,19 年的时候公司第一次月销售额过千万。

按照我以前的想法,肯定开心死了,一个月卖1000万多牛逼啊。但我现在回想那一个月,真的非常痛苦。

因为那一个月,我给自己树立了好几个假想敌公司,人家一个月能卖三四千万。我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拉胯,跟人家差这么多。

非常痛苦,但现在想想其实已经很好了,真的。

我现在回想,你为什么非要跟他们比呢?那几家公司比你多做了好多年,人家的老板都四五十岁,你才20 多岁,你有什么好跟人家比的呢?

所以真的,苦海无边真的没有边,没有上岸的时候。没有一天说我只要怎么样了,我就解放了,我就开心了,没有那个时间点。

唯一的解法,就是不要待在苦海里,不要做让自己每天都很痛苦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你居然得做很多年,这是一个巨大的痛苦。

我做的选择就是,我只做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事情。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把今天过好。

明天的我会成长得多快呢?我的销售额会增长到多少呢?我会不会有一年也卖 50 个亿的时候呢?

我不知道。顺其自然,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如果我今天在工作,我就想踏踏实实把今天想要做的产品做好,把想要做的内容做好,把给用户的服务做好。那这一天我就会过得很好。

如果我今天在外面休息玩耍,在陪家里人,我就认认真真地享受当下的快乐就好了。

好,这就是我今天所有的分享。


本文 ✏️ 内容

鸡侠


本文 ⌨ 排版

徐瑜


本文💻设计

KIKI

野兽生活
野兽生活基于前沿科学理念,科普低碳生酮健康饮食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营养学知识,帮助人们重塑正确的饮食观念。通过提供「内容 +产品 + 服务」健康管理⽅案,帮助大家构建⻓期的健康⽣活⽅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