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楚地先民“饭稻羹鱼”的传统,在考古出土实物中多有体现。
“湖北文物”联合湖北各大文博单位推出文博科普系列产品《荆楚文物与成语》。今天,一起透过文物“尝一尝”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
鱼米之乡
盛产鱼和米的乡村。泛指农副水产丰富的地方。
《旧唐书·王晙传》:望至秋冬之际,令朔方军盛陈兵马,告其祸福,啗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战国 干鳊鱼
湖北省博物馆藏
出自战国楚墓,出土时检测出盐的成分,推断其为腌制后下葬。
这条干鳊鱼现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与楚墓出土的花椒、姜、板栗等植物遗存一道,共同反映楚人的饮食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开放后,这条“躺”了2000多年的干鳊鱼,因十分接地气而意外走红,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
其实,除了这条网红干鳊鱼外,楚墓还出土了多条“鱼”,涉及鲤鱼、鲫鱼等品种。仅荆州夏家台楚墓,就出土了15条完整的鲤鱼,每条重约250克。同属楚地的曾侯乙墓,出土有一套漆木酒具,分为六格,残存着鲫鱼、鸡骨。不禁令人遐想,鲫鱼在当时或为下酒菜。
楚地烹饪鱼的方式十分丰富,有腌制、熏制、煎烤等。夏家台楚墓出土的鲤鱼,经检测,鱼鳞表面附着有碳分子,表明是经过了熏制加工,出土时仍罕见地保存有一部分蛋白质。
战国 鲤鱼
荆州博物馆藏
曾侯乙墓出土一套铜炉盘,盘底有烟炱(即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出土时炉内存有木炭,盘内存有鲫鱼鱼骨。可见,烤鱼的烹饪方法,在楚地流传已久。
战国 铜炉盘
湖北省博物馆藏
“‘鱼文化’在荆楚大地源远流长,目前可见的考古实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硕称。
在湖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鱼类骨骼遗存。这些遗址还出土各种用于渔猎和采集的生产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网坠等。
天门邓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陶塑,其中包括抱鱼陶人。该陶人呈坐姿,双手抱鱼,叉开的鱼尾清晰可见。专家推测先民已熟练掌握捕鱼技术,鱼成为他们食物来源的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抱鱼陶人、陶像、陶猴
“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到了战国时期,地处水乡泽国的楚国,渔业较为发达。鱼因味道鲜美,当时常用作饮酒时所配菜肴,以招待宾客。《国语·楚语下》有“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的记载。可见,当时士一级的贵族吃鱼,普通百姓则用鱼来祭祀祖先。
“鱼文化”在楚地后世出土文物中也多有体现。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多件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陶瓷俑,其刻画精细,极富生活情趣,是当时社会百态的真实反映。出土于武昌钵盂山的一件南朝剖鱼俑,一人将鱼置于案上,正专心剖鱼。可见,鱼在当时已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南朝 剖鱼俑
湖北省博物馆藏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博物馆
市内可乘坐1路、5路、13路、505路、
534路、546路公交车在岘山站下车
· TIPS ·
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