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匠谈》
主持人:班班(班丽婵),CMO Club创始人&CEO
嘉 宾:赵晓光,胜加集团首席增长官,北京洞见广告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原奥美北京合伙人编辑 | 茹梦谈到今天“中国消费浪潮大变局”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到一本书——《第四消费时代》,这本书影响了很多做决策的人。1997年,彼时的日本正在遭遇金融危机,作者写到那时日本社会经济的下滑,他循着社会现实的改变找到了消费市场的三大变化:第一是断舍离、第二是向内看、第三是共享。今天的中国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疫情后对于消费市场形势错误的预期,导致市场虚假增长;经济下行、中间层断崖式下跌,导致消费市场收缩;年轻人集体的理性消费,让很多营销方式失灵。中国市场迎来了消费大变局,中国品牌应该走向何方?高端化还是下沉?本土市场还是出海?选择产品还是选择服务?这些曾在冰山之下的问题都逐渐浮出水面,静静等待中国品牌的解答……
消费大变局,
班班:谈到中国消费变化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到一本书——《第四次消费时代》,这本书影响了很多做决策的人。你认为,当下的中国,是否也处于一个消费大变局的时代? 赵晓光:这个话题还是挺宏观的。先从你说到的这本书《第四消费时代》开始。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和消费结构,和当年的日本不太一样。日本当时有一些被动原因导致了经济收缩,后面几十年经济社会进入比较平缓的发展状态,但日本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性并没有消失,整个社会的底蕴还在。反观国内消费市场现状,用中国股市的话来讲,进入了“震荡整理期”。为什么叫震荡整理?因为疫情之后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赵晓光:在疫情中,我们接触的很多品牌主都很有信心,期待疫情后迎接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似乎并没有来到,反而看到消费在向下走。消费市场忽然冲高又下滑。2022年底,疫情快结束时,所有的品牌基本都在做市场往上冲的准备,不管是生产、渠道、物流仓储,甚至品牌都在准备大规模铺货。进入2023年第一季度,从市场整体数据来看,大部分企业和品牌主的数据也是好的,甚至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问题是,品牌主看到的增长不是消费者消费带来的增长,而是渠道商压货、做运营带来的增长。这种增长,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显著下滑。下滑之后产生了“back fire”(逆火效应),各大品牌发现自己的增长是虚的,于是开始收缩,这种收缩就给市场带来一个不好的信号:消费乏力。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品牌自身乏力、市场动力乏力。我们知道,消费市场上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当整个市场的消费信心受到巨大挑战的时候,品牌的反应是要放大几倍的。所以从2023年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类、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市场阻力。班班:你前面说这背后是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赵晓光:如果说2003年SARS之后互联网普及了,那么2019年的新冠就加速了虚拟消费、线上消费的到来。很多平台在这几年跳跃倍增式发展,而这种加速引起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大家习惯了线上消费,以前没有渗透到的市场,比如下沉城市、乡镇,都已经形成了线上消费网络。很多产品都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而这中间的环节非常复杂和跳跃,让品牌主难以把握。很多传统的方式你说它失灵了,但它在很多地方还有效,渠道、终端店面、消费行为引导体验等等都是有效的。但在新的消费结构下,它的主导价值不存在了,新的线上平台提供了更透明的价格和生产过程,增加了品牌主的挑战。宏观经济学里有一个理论叫作“完美市场”,所谓“完美市场”理论,是说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是没有信息差的,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物流或是产品的传递。完美市场它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产品到达需求方的过程中没有损耗,但同时它不会带来溢价,只是满足需求。当然,完美市场只存在于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现在我们看到,当产品能通过很多平台、技术快速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中间的很多信息就被透明化了,正在趋向于“完美市场”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会对品牌带来很大的挑战。
赵晓光: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只要生产厂商勤勤恳恳,把产品交付给消费者,大概率会成功。但现在不是了,消费者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并且变得非常复杂,匹配度和产品切割度需要更精细。我们在做品牌的时候经常会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我面对的目标人群是谁?以前我们服务的目标人群是非常粗放的,看的是学历、年龄、性别、工作经历、消费背景,现在大大小小的平台把所有的消费者打上了成千上万个标签。这时候,就会发现以前的“作业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合了,摆在厂商或品牌主面前的选择非常复杂,如果什么都想要可能什么都要不着;如果切一点去打的时候,就要找到切入的这群人和产品之间的一致性。能够强于竞争对手,才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利。用户UJM模型
班班:我想到一个案例:足力健,专门打老年人鞋子这个细分市场。是不是可以说,品牌要做的首先是目标人群的取舍?赵晓光:我们做品牌战略或品牌定位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选择,战略就是在于选择。粗放的选择不行,比如你选择老年人市场,主打银发经济,但是银发经济之下,你到底要满足老年人的什么样的需求?功能需求、情绪需求还是精神需求?你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产品是陪伴式服务产品还是传达一种精神状态的服务产品,都是不一样的。
这届年轻人消费共性:体验和信任
班班:我们先来看看目标人群的选择。年轻人是很多品牌的选择,你认为,当下的年轻人群,有什么消费特点?赵晓光:我们应很多的品牌主的需求,做了很多消费者状态的研究,包括耐用消费品、快消,以及早期对房地产品牌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相同也有不同。年轻消费者不是一群人,是几群人,可以从地理、年龄、精神状态上分成很多不同人群,他们有共性也有特性。他们的共性在于对“体验”的需求,年轻人对现场感有很强烈的需求。体验感会根据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茶饮通过陪伴消费者参与音乐节、户外活动或追星,提供强烈的陪伴感;而电子产品则提供“支撑感”,如手机通过优秀的视频和拍摄效果支持用户在各种场景下获得更好的拍摄体验。这种体验比单纯的品牌描述更能赢得年轻人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品牌会产生原生信任感。所以品牌与其去描述自己、刻画自己,不如走到年轻人的现场中去,跟年轻人有同样的一种现场感的体验,这种感觉来得更真实。茶百道 2023成都草莓音乐节
赵晓光:另一个共性是信任。疫情影响下,年轻人社会接触减少,更依赖团体和个人体验;同时,国内社会结构或社会消费行为处于变化特别快的时代,知识内爆,难辨真假,年轻人难以信任某个媒体或媒介,更倾向于信任自己的体验和身边人的体验。班班:是不是这种对体验的需求和信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现在年轻人对知名品牌祛魅,更理性,更看重满足个性需求的产品?赵晓光:年轻人消费基本上都会趋于理性,这是一个共性。但地域的区隔和背景的区隔,会导致不同的消费特性。大家都会为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或体验买单,但是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一线城市里,大家更向往崇尚自然,崇尚超出社会、超出城市环境的自然体验,比如露营、骑行、飞钓、远足,大家对户外品牌的认知和产品诉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最近这几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品牌,户外品牌的增长都非常快。往下沉市场看,年轻人的需求在于升级体验上,以前在中国的下沉市场里可能大家并不追求茶饮和咖啡,现在我们会看到这些品牌在下沉市场百花齐放。再比如现在电动汽车在二三线城市也卖得很好。班班:你怎么看年轻人对环境、生态和谐的关注?这是一种理性还是非理性?赵晓光:环境话题对90后甚至00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话题,已经融入他们整个生活和整个社会议题中了,是一个必选项,而不是一个大家要去接受和理解的一个课题。当然关注度也会分不同层级,从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最后到下沉城市、乡镇,不同市场的年轻人对这个话题的接受度和敏感度是不一样的。班班:比如年轻人选择优衣库,因为优衣库便宜、性价比很高,还因为它一直在倡导健康环保理念,所以穿它是认为我为世界又做了环保贡献。赵晓光:这更多代表的是我对生活方式转换的需求,比如优衣库,通勤也可以穿、休闲娱乐可以穿,甚至一些浅户外的场景中也能穿,它的性价比和材质已经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在场景中传达我的生活方式。现在优衣库在国内也受到很大挑战,国内有很多服装产品有更好的功能、性价比更高、会更好地触达到消费者手中。我们不知道在未来,中国这一类品牌中能否出现像优衣库一样的品牌,代表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它更加轻盈,更加跨场景,更加环保,甚至更能够代表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班班:您觉得现有的品牌,比如波司登、李宁以及很多中国品牌,可能有跑出来的吗?还是在孕育中?
赵晓光:还在孕育当中。这些品牌目前还是在解决某一个功能问题或某一个场景问题,只有当它变成一个解决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或社会场景的问题的时候,品牌调性才会不一样。
波司登产品创新
班班:除了年轻人群,银发一族也是现在品牌非常关注的目标人群。银发一族的消费特征是什么?赵晓光:很有意思,银发一族走两个极端。中国银发一族都是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他们对于商品性价比很有坚持,而且对品牌认可度普遍没有那么敏感。衣食住的诉求上并不强烈,反倒是出行上,愿意有更多的体验消费。所以我们看到,基本所有做银发一族的产品,要不是有超高的性价比,要不然就是坚持长期主义,因为短期是很难实现这种利润平衡的。刚才我们提到的足力健,它实际卖的就是保健和健康。健康也是要分人群的,银发一族卖健康>卖体验,而年轻人卖体验>卖健康。怎么选择要看自己的品牌定位。班班:除了年轻人群和银发一族,还有什么人群是品牌要首要关注的?赵晓光:最后一个人群是女性,女性不可忽视。女性消费者的区分度就更复杂了,女性是追求品牌及溢价的,女性消费也会在理性和感性之间不断跳跃,所以我们认为女性消费群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会“代理”很多消费群体,男性、婴幼儿、宠物产品都是以女性消费视角为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构建一个品牌的时候,感性和理性诉求的双重搭配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一个品牌选择女性赛道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在的,但竞争也会非常激烈。平台的前期流量投入会变成女性产品、品牌的主流增长方式,甚至它的营销费用要大于它的生产成本。很多品牌都是这样发展的。
国货品牌珀莱雅的户外平面广告
班班:你提到了地域的区隔、人群的区隔,如果一个品牌想破圈应该遵循什么?赵晓光:破圈实际上是把已有的消费人群扩大到新的消费圈层中去。首先就得理解新的消费人群是什么状态,这个理解不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真正的感受。要破圈就要先成为圈里的一员,破圈实际是年轻人破圈,所以我们要走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里去,那得先理解年轻人的生活和状态,不只是单单形而上的做一些包装。第一个是民族精神,这是大家常用的一个打法。但民族精神是把双刃剑。民族精神很难形成一个品牌的底层逻辑,因为民族精神是大家的、共有的;同时,民族性是文化,很难用一个产品代表,所以民族精神破圈可能会成为一个噱头和话题,很难成为一个品牌的特有属性。第二个破圈方式是热点,追年轻人喜爱的热点。但只看热点,不看它背后底层逻辑追热点,成本是很高的。追热点只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广撒网,所有的点都打到了,一定会有热的,但成本太高,属于大水漫灌式,一般人玩不起;二是自己创造一个热点,但机会性很强,是一个玄学问题。这两种方式貌似都成立,但风险和成本都很高。更多得,我建议在产品成型过程中就要理解破圈圈层的生活状态和特质。但往往这对新品牌也是一个考验,因为过去研发、生产、营销和渠道基本上都是分离的、我们期待未来各环节间形成网状结构、打通需求,形成品牌效应。赵晓光:技术在此过程中很重要。许多出海全球的产品都在通过AI、云计算等技术跑本地市场需求模型。所以同一品牌、同一季度在美国、欧洲的拳头产品可能都不一样。我们讲品牌出海这个话题很久了,这几年也很热,中国的品牌出海是什么?不是简单地贴牌,这种方式出海成功率是50%,而是中国供应链能力的输出,是依靠我们强大的本土供应能力抓住海外需求,实现对接。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抓取需求、匹配供应链,并打通销售渠道。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方式,我们看到千亿级国际品牌都是这样走出来的。
2023年中国品牌出海声量TOP100榜单
赵晓光:现在有很多商业平台是有这样的能力的。品牌的核心不只是生产研发部门了,而包括技术部门。技术部门需要熟悉平台运作和跑模型的方式,用AI算法研究人群数据、细化需求,最后落到产品上,实现整个生产流程和供应链匹配。甚至可以第一季度卖a产品,第二季度卖b产品,只要供应链和需求链之间的循环被打通了。班班:现在很多品牌它开始做这种用户社群,比如蔚来、乐乐茶,你觉得用户社区运营是必须的吗? 赵晓光:这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蔚来最终卖的还是车,不是社区服务,但社区服务在塑造品牌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靠这种模式品牌形成了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服务是一个精准且小众的东西、针对性很强,服务本身有价值、需要有相当庞大的团体去支撑。同时,卖商品、提供服务二者中间有一个模糊地带,到底卖服务还是卖商品?如果卖商品,商品追求的是规模,商品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服务不一定能跟得上,服务跟不上,但后来购买商品的人对服务有期待、已经购买商品的人对服务有标准,就会对品牌造成很大的压力。现在有些品牌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需要看它下一步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塑造的方向是什么了?这是个决策问题,而且会影响企业生死。班班:马上就到双11了,您觉得在品牌打造或者是破圈传播上,知名品牌会怎么做?平替白牌会怎么做?您有哪些看法?
赵晓光:双11是一个商业现象,但本身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将日常消费需求集中在一个节点释放,会给平台、品牌甚至消费者带来压力。
对于白牌来说,相对简单。双11追求的是性价比、更多销量和流转的机会,所以可以打低价、冲最大销量。
然而对于品牌来说,双11不应仅是冲量的时刻,把双11的销量当成在市场上的成功和品牌价值、依赖双11销量提升品牌价值可能会带来边际效益递减和商业价值损失,就像香飘飘把年销量当成广告语传播“一年卖出3亿杯”。顶级品牌往往不会在双11提供特殊政策的,因为双11会影响综合渠道和综合市场布局。
千万博主 广东夫妇多次破销售记录
我们不能说双11对品牌有害,但我们一定需要品牌智慧,在双11实现效果最大化,比如很多品牌在双11做整合营销式大促,开新品发布会,试探市场反响。但新品发布也需要谨慎,避免打价格战,以免影响品牌价值定位;拥有多个SKU的品牌在双11推出新品要与其他产品组合,可以对市场形成新刺激。是一种好的做法。
班班:所以我们营销人一直说的品效合一,你认为是可以达到的?
赵晓光:大多数情况下,“品”有品的作用,“效”有效的追求,这两方面有不同的套路和打法。有时品效合一就是追求销量,并没有太多“品”的概念,在某些场合、某些场景可以达到。
班班:说到品牌。你认为,完美市场时代,什么样的品牌才是成功的品牌?赵晓光:在前一段时期,我们看到一些高档的雪糕品牌、零食品牌忽然销声匿迹了,并不是因为它们产品没有做好,也不是因为市场布局不行,而是因为它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对消费趋势的把握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能够真正理解消费者状态,而不仅仅从功能角度出发去拼性价比的品牌出现。班班:刚刚提到的高端雪糕,它其实是想把最好的原材料、价格给到消费者,是有情怀的。但为什么会有偏差?先从客观因素来讲,疫情打断了社会原有状态,疫情之后,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下滑,社会消费层级出现变化。顶级消费人群受到影响不大,消费能力依然存在;广大的基层消费人群,月收入在五六千到1万之间,消费也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和收入持平或有小幅提升。唯一变化的就是中间层的消费者,因为社会经济环境,他们的消费信心产生了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再走极优质的产品路线就会和现实出现矛盾。赵晓光:首先,优质路线只在顶层消费人群中出现。如果按照以前的预测,中间的消费人群会越来越多,那么中间消费人群往上提的路子是对的。但现在的趋势是中间消费人群越来越少,产品路线还是往上提,产品再好,规模也是上不去的。这类消费品一定要走规模路线,因为不是奢侈品,也不是耐用高档的电子消费品。当规模路线向上走不通,那一定是向下走。向下走的品牌里我也看到一个反例,比如现在很多茶饮,品牌质感做得并不差,但是价格打下来才几块钱,就往下走了。最终我们会看到一个平衡,就是大家都在同一价格区间内,我会有10%-15%的品牌溢价,这个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状态。和趋势匹配,通过自己的品牌塑造,实现一定的溢价,我会认为这样的品牌状态是这个时代走生活方式、贴近消费人群,同时实现品牌溢价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一个成功的品牌,一定是有客观因素存在的,但同时有一些主观因素或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设计、选对赛道和平台、选对时机,大概率会成功。但成功之后,不同的选择会导致品牌出现一些偏差。避免品牌偏差的一个风险大但是能够实现更大的跨越的方法是:不断迭代创新产品,这个路实际上能够走得最好,比如华为。班班:前几年很多本土化妆品品牌一跃而起,但是到了这几年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品牌出现了怎样的偏差?赵晓光:现在的品牌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活过三五年?活过三五年之后,品牌要往上走应该怎么办?很多品牌的做法是不断地去扩展自己的 SKU、换赛道,但不一定可以复制成功。这里有一个底层逻辑是:我今天做了一个爆款创意,明天我制造了一个热点,后天我就有泼天富贵了。这个方式是对的。但关键是实现市场热度后,也要明确品牌定位和战略。如果品牌能在成功积累之上,采取比较系统化、稳健的建设策略,贴近消费人群、品牌战略更加笃定,布局更加持久,在这条路上可能会更加成功。
班班:大多数品牌可能都会希望往上走,你认为品牌应该怎么向上走呢?赵晓光:品牌向上走有两种方向:爬南坡爬北坡,技术是北坡、贸易是南坡。北坡一定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一定会走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南坡好爬,可以靠渠道和营销,但是一定会遇到瓶颈,到一定程度品牌就很难往上走。进入一定规模的产品有品牌效应之后,成本一定会高,受到后进者的挤压,所以我们说到很多快速成长起来的产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到瓶颈的时候,要不在这投入,要不就换赛道。这个时候只有两个护城河,一个是超过它的产品和技术,一个就是品牌形象,对自己的产品不断投入,不断建设品牌实力。每一个伟大的品牌背后都有一群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我不敢说这叫伟大的路,只能说这叫成功的路。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基站芯片天罡 算力提升2.5倍
班班:我们有一些观众也问了一些问题,在座的很多人现在都会在拼多多上购物,消费降级、白牌盛行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是消费下滑,中间层消费人群(白领、中产)数量减少,消费需求逐渐减弱。第二是性价比和平替产品崛起。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宣称是大牌平替,但它们往往是牺牲质量或功能为代价的,但是在平台宣传中被掩盖了,实际和大牌是有差异的,尽管某些功能可能相似。但有些消费者会觉得我已经追求平替了,或者这些消费者以前对大牌就没有认知和诉求,平替也挺好、能用。第三是生产商的商业逻辑,我是需要通过产品赚一笔钱还是要把产品做成一个品牌、变为持续的事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品牌概念不仅仅是商业概念,很多时候也代表社会意识。不管是日本、欧洲还是美国,它们的国民品牌都代表社会意识。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雪佛兰,代表的是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大众商品化。现在更多的美国品牌比如特斯拉、苹果,它们代表的是从0-1的突破性创新。日本品牌代表了匠人精神,传承感。比如刚刚提到的优衣库,它不断创新降低价格,但品质和创新是不断迭代的,包括日本的很多光学产品,相机、手表甚至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也都是在这种传承之下不断迭代。而欧洲品牌代表全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普世化的品牌社会意识,如果品牌只限于卖功能或卖性价比的时候,会感觉到生活终归会少了点什么,没有传承。不是说追求性价比不对,也不是功能追求不好,但品牌更多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功能、性价比代表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赵晓光:很多服饰类的、食品饮料类的品牌,都希望自己能够跟生活方式强相关,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我觉得很多尝试还没有特别到位。现在国内消费市场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会比较着急,在下一个季度、在下半年怎么样,但实际,一个生活方式的建立不是一个季度的事情,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它应该是对于中国人当前消费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在理解之下生成自己的品牌定位或者品牌方向的选择,然后对其进行持续性投入。我见过很多的产品和品牌都在讲长期主义,但实际上真正秉承长期主义的品牌少之又少。华为可以算是一个,当然它有自己的历史原因,也有自己深厚积累的过程。
班班:你认为,未来的品牌创业者,和过去的品牌创业者,应该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赵晓光:我认为以前的创业者不是凭运气,在于踏实肯干、强大的执行力和坚韧的精神。成功的品牌主都具备这些特质。创业者或新品牌品牌主成功的可能在于:第一,对社会动态会更敏感;第二,对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把握,而不仅是产品;第三最主要的是要超越传统执行力,具有创新性、灵活性以及更加贴近生活。以前品牌成功,对技术突破创新、市场铺设或是对成本的把控、对生产的管理都很强;现在要深层理解消费者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且将体验跟市场紧密衔接。小米根据用户需求研发的众多周边产品
班班:如果作为一个品牌创业者,我应该如何思考,建立一个不错的品牌?赵晓光:复盘很多成功多年的品牌创业者,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很强的机会性的。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市场普遍是需求大于供给的,不是说供给不够,而是需求跑得更快,我们在不断迎合需求,很多成功的品牌创业者在那时成功一路走到现在,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品牌建设。而现在供给大于需求,这个时候对供给侧的品牌来说,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牌应该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过去的经验不再适用,品牌主就面临着战略选择:原有的经验还能支持一段时间,但是品牌可能逐渐消亡,但是要真正做一个品牌的时候,就必须得走上这条艰难但最终能成功的路。班班:所以,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创造需求?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吗?创造需求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赵晓光:过去一二十年我们会看到日本出了很多创新产品,它的逻辑不是在纯功能满足的角度上,更多的是代表功能之上的情绪价值或生活方式,并渗透到很多消费场景中去,甚至它还会去创造很多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当品牌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它的品牌能力就已经超过了产品定位能力。以前我们满足需求的时候,大家是兢兢业业地把产品做精。在整个营销产业中,过去二三十年非常流行定位理论。定位理论是在做选择,是一种战略,但是定位战略基本上都是从产品功能上来看的,定位战略往往应用于某个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或者技术研发很难实现性价比,这时候需要包装宣传。而现在平台把很多信息壁垒打破了,定位本身就会变得同质化了。而品牌最大的两个意义,一个是自明性,一个是区隔性。自明性就是看到品牌之后,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区隔性就是产品的独特性。现在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我们看到“产品区隔”、产品独特性在无限趋近,这个时候再重新定位产品、做品牌就会变得更难。但是做成了产品区隔后,壁垒会更大。这个壁垒不是功能选择的壁垒,而是情绪和精神选择的壁垒,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日本很多的消费变化,比如向内看、自我认同。在未来一定会逐渐形成新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它会适应中国十几亿消费人群的市场,那么它的区隔就会很明显。班班:作为营销专家,请你给未来品牌打造的 CEO和创始人们一些小的建议。赵晓光:做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有的品牌一定会有一个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一个品牌”。想成为品牌,首先要有知名度,这是成为品牌的第一步;知名度往上是“认知”,消费者懂你这个品牌代表的是什么,要给我提供的是什么,消费者不只是知道一个名字而已;再往上是“认可”,认可就是三观契合,你这个品牌下的产品代表了什么精神,品牌往哪里去,对我的承诺是什么,让我相信你一定能理解并达成我的需求,这就达到认可的状态。在国内能做到“认可”的品牌目前还是比较少的,一旦做到这个程度,它的生命力就会非常强。像华为、小米,在有创新技术的加持之下,做到“认可”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但创新技术本身很难获得。
要成功打造品牌,需要深入理解、对标产品和目标人群。对标不仅是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匹配,还要在消费者诉求上有自然的衔接;成为消费者认同的品牌,起码要制定3-5年的规划,一个季度或者是一年度实现的都只是销量,真正从三五年上看,才能实现品牌塑造。营销增长必修课
https://nxwhx.xetsl.com/s/3vgstJ
升级后的《匠谈》有哪些改变?
升级改版后的《匠谈》在内容上,有更加深度的观察、更犀利的观点、更权威的专家、更知名的品牌故事;在传播形式上,《匠谈》有更权威的机构背书、有更矩阵化的传播平台;在传播效果和影响上,《匠谈》有更广泛的群体曝光+更精准的圈层传播。首先,内容上,《匠谈》2024将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科技、母婴、大健康等行业,同时也将继续挖掘酒水饮料、美妆、新消费行业内的匠心品牌,邀请营销行业专家、国内知名品牌,共同探讨行业重点、社会热点、媒体焦点,旨在打造具有高势能的匠心品牌。第二,传播形式上,《匠谈》不仅实现在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布,也正式登录财富天下频道,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上星,在电视端播出的CMO深度对话类节目。最后,在传播效果和影响上,CMO Club精准覆盖20万+营销人,加上江苏广电财富天下频道4.5亿观众的广泛曝光,将会给品牌或嘉宾个人带来更强的影响力。随着节目的后续宣发,《匠谈》也将会成为营销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对话节目。
CMO Club是国内专业的社交型营销知识分享平台,通过会员特权制进行体系化学习,颠覆式O2O系统学习模式,成就专业的营销人社群,核心价值观“专业、连接、实战”。CMO Club拥有400+位讲师,核心课程覆盖八大模块,500+位知名企业CMO、营销专家智囊团,100000+用户圈层,每月举办包括CMO私房话、 小圆桌、小课桌、走进企业等线上线下活动,帮助营销人思维创新迭代,驾驭数字化营销技术和工具,实现营销的实质增长,成就CMO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