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最好的打开方式,在书中,看世界

情感   文化   2022-08-28 22:39   福建  



乡土中国    费孝通 



有人说:“读书有什么意义?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读完就忘了?”


别具一格的回答是这样的,“但竹篮经过冲洗,也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看书,可能会记不住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的视野和看问题的方式会不同,所以,书本有价,知识无价。”


深有同感。


威尔逊也曾说过,“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近日,在读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深奥难懂的社会科学经典,大大地扩宽了我的视野,带给我无限的乐趣,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01 中外云泥之别的“家庭概念”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英国朋友告诉你他将“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猜猜他会带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因为这个“家”字最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想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


在这里,自家人的范围可以因时因地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然而,在英美,家庭就是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这样,上面问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您就知道该准备几个人的吃住了。


正如《秒速五厘米》中所说,“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却看着不同的地方。”


存在差异,才是世界的真谛。


蒲柏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所有差异,换来了整个自然界的平静。


而我认为,社会界的所有差异,才让我们拥有了丰富。




02  城里人和乡下人口中的“愚笨”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蠢”的,凭什么呢?


1948年以前,汽车在乡下难得一见,当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就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想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费老先生说,如果这是蠢,真得是冤枉了乡下人。


他随后举了个例子:


有次他带城里学生郊游,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包谷时,有一位女学生自作聪明地说:“今年麦子长得真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然没有骂人,但却现出讥讽的嘲笑。


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懂得如何应付汽车;城里人没见过乡下的特色,不懂得是包谷还是麦子;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蠢笨都是错误的结论。


人与人大部分的误解产生于大家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偏概全。


李尚龙在《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总写道:“所谓情商高,无非就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站在高处时,不指责,不仗势,不盛气凌人,这很难得。”




03  原来“土气”里,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乡土乡土,这个“土”字用得特别好,很接地气,基本意义指泥土。


几千年来,种地是乡下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有个去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人困惑不解,你们乡下人,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真像是像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史禄国先生也描述过类似场景:住在西伯利亚的中国人,不管天气如何,都要去播种,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确实,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能够明白泥土的可贵,因为“土”是他们的命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农村,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永远是“土地神”。


而由于土的神圣延伸出来的一种风俗,至今还屡见不鲜。



准备出外谋生的年轻人,长辈会把红纸裹着的一包东西塞到箱子里,并小声嘱咐道,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就煮点汤喝,这是灶上的泥土。


珍惜泥土,珍惜水利耕作等的合作,聚村而居的乡下人无意间竟然发展出了一个强大的信用体系。


平时的买卖,借贷,人们经常说,“我们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画押、签字,这不是见外了么?”


连西洋的商人都无限羡慕地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其实,这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


凡事皆有原因,我们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世界才显得更美。不要因为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04 与鲁迅深刻共情“封建礼教”




礼,是乡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说礼教是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书中谈到礼,费老先生举了好多个例子。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病重时朋友来探望,谈话时曾子了解到自己无意间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这在当时是一种“非礼”。


知道真相后,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曾子依然命令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


曾子是个用生命捍卫礼法的人。


当然礼也不总是像曾子易簀般地文质彬彬,有时显得很野蛮,甚至会杀人。


比如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时,孔子说,“你爱惜那只羊,可我爱惜那种礼。”


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这种残忍的行为。



据说,在印度某些地方,丈夫死了,在葬礼上妻子就得用火烧死,这是当地的礼;


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这是当地的礼。


这些匪夷所思的吃人的礼教,一般依赖于传统来维持,存在于变迁不快的乡土社会中。


看书的我们,几乎都会像鲁迅一样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很是无奈。


只是,我们又不能全盘否定礼治,像孝顺父母,尊敬长兄,友爱弟妹,到如今,依然是中华文化优秀的瑰宝。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批判中拥抱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起二分法思维的武器,才能在无数观点的人生里活得更为睿智和洒脱。




写在最后:




尼采说过,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除了上述种种,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还带我们一起去认识浮士德式的爱情,教授冲突里经营甜蜜的智慧,并向我们介绍了著名的差序格局,让我们好好珍惜拥有,不负余生。


此时,越发地体会到莫泊桑的心境,“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只能活一次。


愿你我,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能经历万般人生,内心充盈而知足。



END


      喜欢请关注,转载请联系,谢谢!

女人有约
想要无可替代,就必须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