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青年
钧瓷美在窑变,奇在窑变,珍贵也在窑变!钧瓷窑变打破了南青北白单色釉的局面,钧瓷窑变以其不可控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文化艺术而独步瓷林,倍受世人关注,鉴赏钧瓷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恰如其份,不能生编滥造,要有迹可寻,要找到窑变出的象,有象才有意,有意方成景,有景才有神,象有具象,有抽象,有意象,(在此不在详述),其中窑变出具象的最好懂,也最易被人接受,也最稀有难得,物以稀为贵,价值也就最高,
窑变是受很多条件制约的,每次开窑前的期盼,开窑中的心跳,开窑后的惊喜都是为了窑变,可以说,从钧瓷诞生之日起便决定了钧瓷的生命是窑变,钧瓷的魂是窑变,代代窑工为之奋斗,为之探索,为之追求的都是窑变,一句话,钧瓷是为窑变而生,为窑变而长,所以抛开窑变谈钧瓷没有意义。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唐代黑唐点斑是窑变,宋代铜红釉是窑变,元代青釉点斑是窑变,现在一次施釉有窑变,二次三次施釉也是窑变,(人为描抹的画面除外,不能为自然窑变),千多年来的钧瓷发展都离不开对钧瓷窑变的追求,为什么?就是为了更美观,更奇特,为了有个性,为了独一无二的钧瓷文化,从而使钧瓷更有神,更有韵,世上越稀缺的东西,越难出现的东西越珍贵,钧瓷窑变是上天赐于人类的无价之宝,自然形成的山川河流,雲霞雾霾,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无不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联想,为钧瓷聚神,为器物添韵,为家庭纳祥。好的窑变镌刻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通过阅读、赏析,让你顿悟一个哲理,领略一道亮丽的风景,发现一则生动的故事,勘验一段千古历史。
钧瓷的窑变是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现象,出现具象的概律最少,所以有人就说具象不如抽象好,没有意象有神韵,具象善于人为等等负面认知,世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有造假,在古懂市场有多少假国宝,实在难以计算,有富豪花上亿元建的藏宝馆全是假货巳不鲜见,但我们不能因为钧瓷有些图案有假就把真正的国宝都当假货扔进垃圾场吧,不要否认一切,别认为具象的窑变太俗气,可你能拥有几件俗气的东西是你的福,份,真国宝总会放光,总会被有见识的人发现而珍视。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都是自然界的艺术魂宝,同钧瓷一脉相承,都是靠人类去发现去解读的天然艺术品,徐霞客,米蒂,苏东坡,宋徽宗等等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无不情有独钟,千里一舜,百仞一拳,都是赏的一种趣,但都是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间,历来都崇拜具象的石头,奇石与钧瓷都是同属自然形成的纹理和图案,都要求自然真实,无论象形石或图案石都是意象多,具象少,观赏理念相同,现摘录赏石名家的一段文章供参考。
《谁说具像的石头不如意象的“高级”》
在赏石界,有很多石友常以形似与神似来衡量石头的好与坏,美言之“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似乎如太像了则不好了,显得太俗,还是不太像的好,并借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些论述来当做理论依据。
认为具像的石头不如意象的好,以致误导了一些人的理念,造成很大错觉,把一些甚至连他们本人都说不清楚是什么的石头,当成好石给别人看,把一羽鸡毛当成是一只鸡,弄得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
一、形似和神似不能完全等同。
观赏石是大自然造成的要找到一块非常像什么的实属不易,非常之难,应是越像越好。艺术崇尚自由,但太空泛则会变得无意义了。
形不真则神不全,传统艺术表现的主轴是形、神兼备,并以形为手段获得神的效果。”齐白石虽然说“太似为媚俗”,但也认为“不似为欺世”。故而,仅凭主观臆断而牵强附会,是不恰当的。
二、形神兼备才是好石头。
有的石友厚神而薄形,未免偏颇。试问神从何来?大不了是悟出“禅意”了,心中有了禅石则禅吗?自以为心中有禅了、清高了,别人不懂唯以自明,显示自我多高明!一旦探其底,则又如乡下玩童说庙里的事,知亦不知,体会不得了。所以说,禅要从神中来,神要从形中求。
“石石在在”、“石事求是”才是真谛。
茶道、酒道尚且如此,石道、人道更须这样。
在赏石中一定要注重“石”际,绝不能名不
符“石”,也不能言过其“石”,更不能找不
到北、脱离“石”际。
我想,有“石”之士都有同感罢。观赏石的形是大自然造化下所形成的天然、观赏石的神是内在的精、气通过形的体现。
完美的观赏石必须是形神兼备的,否则必有缺憾。先有形而后体现神,神蕴含在形之中,靠形来反映。形是其躯壳,神是其内涵,形是神的载体,有形的不一定有神,但无形的一定无神。把握这个“度”,这是唯物的赏石爱好者的真谛。
审核 | 徐大山 编辑|胡大淼 点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