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主题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樊丽明 丁文文 史晓琴/5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障碍、目标与长效机制
魏后凯 刘金凤 年 猛/18
新发展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
刘元春/30
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目标任务、发展实践和挑战应对
吴卫星/38
债券评级陈述与风险补偿: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
周 玮 徐玉德 周 琴 倪 剑/46
财政空间约束下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经济稳定效应
杜 爽 邓 磊 牛梦茹/63
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
尹志超 张 安/81
金融网络何以推动创新扩散
谢佳松 才国伟/99
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大市场建设的实体经济效应
王 帅 孙俊秀 陕晨煜 廖艺凡/116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效应与城市创新产出
胡宏兵 赵春旭 万晨声/133
创造还是破坏: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就业变动
霍启欣 方 慧/151
经济是否存在国别集聚
——来自外资企业地址的证据
马野青 秦相慧 逯 建/169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为现代预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逐步健全的现代预算制度也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支撑保障作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完善预算治理体系,增强预算治理能力。展望未来,应以增强国家预算的规范管理能力、统筹保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和预算监督能力为改革重点和实现路径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现代预算制度
作者简介
樊丽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250100;
丁文文,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50100;
史晓琴,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后,250100。
内容提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城乡要素配置机制有待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均衡、城乡产业融合机制有待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制有待融合等问题。新形势下,亟须锚定中国式现代化两个阶段发展目标,以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构建城乡协同的系统改革机制、形成城乡共管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机制、优化激励相容的权利责任机制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此牵引形成城乡互融共生的发展体系。为保障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需要实施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执行评估制度、加快形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试验区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推广等重点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100732;
刘金凤(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210095;
年 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00732。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可以概括为“四新一高一化”,即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这几大内容之间结合紧密,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宏伟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战略目标,即理论体系的终点,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出发,形成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范畴。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础,即理论体系的起点,“三新一高”则是核心的方法论。在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谋篇布局。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作者简介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200433。
内容提要 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强调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要求在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与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上,金融系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具体而且多元,需要不断进行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我国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已经明晰,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未来我国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实现政策协同、拓宽服务领域、打通数据流通堵点、优化风险共担机制、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统筹好创新发展中的收益和风险问题。
关键词 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 商业可持续
作者简介
吴卫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与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100070。
内容提要 受限于发行评级门槛,当前中国债券发行存在明显的评级通胀,无法充分反映发行人违约风险和偿债能力,故存在对我国评级市场有效性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债券评级“风险补偿陈述”这一理论假说,即评级公司运用更长的评级陈述释放风险信息,补偿评级等级信息含量的不足。投资人通过观察评级报告的内容承载,识别发债公司违约风险的私有信号,要求更高的债券利率。本文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表明,在控制评级等级后,信用评级报告的内容承载量与债券利率水平正相关。基于2008—2021年交易所信用评级报告样本,一系列实证检验均支持上述模型结论,且实证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证据说明,不能因为与欧美市场存在差异,就简单认为中国评级行业失效,而是要看到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信息效率特征,特别是其中基于评级陈述的补偿性信息披露,应当被视作实现中国特色评级市场有效性的重要现实路径。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这一评级市场的微观机理,推进构建有效评级市场。
关键词 评级陈述 风险补偿 债券评级
作者简介
周 玮,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611130;
徐玉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00142;
周 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611130;
倪 剑(通讯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611130。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专项债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似乎不及预期,可能的原因是,地方不断压缩的财政空间约束了专项债的经济稳定效应。本文从地方财政空间角度提出专项债乘数动态演化规律假说,并计算了我国有效发挥专项债功能的财政空间阈值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专项债总产出乘数受到地方财政空间的约束,在地方政府财政空间超过阈值水平的情况下,专项债的经济稳定效应会被削弱。当前,我国多数地方的多个财政空间指标已超过阈值水平,而经济大省的专项债经济增长效应和财政空间相对乐观,区域异质性明显。为充分发挥专项债在促进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应当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制度;关注地方政府财政空间,推动形成财政空间优化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完善长效化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实施审慎且积极的专项债管理。
关键词 专项债 财政空间 经济增长 专项债乘数 阈值面板模型
作者简介
杜 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00006;
邓 磊(通讯作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02488;
牛梦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102488。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家庭面临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劳动力流动是家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会显著降低农村家庭财务脆弱性。通过分解财务脆弱性这一指标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家庭总收入、无风险金融资产和预期支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家庭非预期支出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就业数量和提升就业质量来改善家庭财务状况。具体地,劳动力流动从工资率、社会保障、职业发展三个维度来提升农村家庭就业质量,进而降低家庭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低人力资本家庭、低社会资本家庭和低物质资本家庭的财务脆弱性存在更大的缓解作用。对于面临赡养老人和偿债压力的家庭而言,劳动力流动在维持家庭健康财务状况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研究还发现,相较于县内流动,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的家庭财务脆弱性更低。相比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为防范化解中国农村家庭经济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为政府部门控制经济风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就业数量 就业质量 财务脆弱性
作者简介
尹志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100070;
张 安(通讯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100070。
内容提要 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专利引用大数据,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一金融网络空间扩张行为对区域间创新扩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显著促进了创新从银行总部所在城市向分支机构所在城市的扩散,其中投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金融网络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呈现“偏向性模式”,即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产业结构、技术空间相似以及技术前沿距离相近的城市之间。此外,在市场需求旺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及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金融网络对创新扩散的推动效应更为显著。同时,创新扩散仍受到传统行政边界及文化差异等壁垒的阻碍。本文为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给予了新的解释与经验证据,并从创新要素端为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创新扩散 金融网络 统一大市场
作者简介
谢佳松(通讯作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16025;
才国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510275。
内容提要 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大市场已经成为票据市场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2—202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大市场建设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应收票据持有水平较高的企业实体投资显著增加,且该效应在周边银行数量较少、融资约束严重、CEO没有金融背景的企业,以及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中更加凸显。机制检验表明,缓解流动性约束、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是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促进企业实体投资的两大作用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显著改善了企业实体投资效率并提高了企业绩效。本文为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大市场建设的实体经济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对于进一步释放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创新红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大市场建设 实体经济效应 上海票据交易所
作者简介
王 帅(通讯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0433;
孙俊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富国ESG研究院研究员,200433;
陕晨煜,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200433,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200120;
廖艺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510275。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发展为释放人力资本红利、激发城市创新潜能提供了新契机。本文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红利释放效应和城市创新促进效应,并分析有为政府与数字经济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高城市创新产出,且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和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缓解人力资本配置扭曲来提高城市创新水平。考虑异质性处理效应、改变创新测度方式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的稳健性检验都支持主要结论。进一步分析表明,有为政府增强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且强化了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的增量补充、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机制。本文为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优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提升城市创新潜能以挖掘持续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力资本效应 城市创新产出 有为政府 政府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
胡宏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30073;
赵春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430073;
万晨声(通讯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430079。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同时提高中国企业就业创造率和就业破坏率,并且在两者耦合作用下促进企业就业净增长。机制检验表明,规模效应和低碳技术创新效应是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就业变动的重要渠道,但要素间替代或互补效应并未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和高流动性碳市场企业就业净增长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激发了基于生产率差异的企业就业动态调整,导致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净增长。研究结论为理解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实现环境改善和就业增长的“双赢”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企业就业变动 就业创造 就业破坏 低碳技术创新
作者简介
霍启欣,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校聘副教授,271018;
方 慧(通讯作者),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0002。
内容提要 集聚地之外的因素是否会对经济的集聚产生影响?同一城市内部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存在国别集聚?本文基于1992—2018年区分来源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华注册数据,探究了国别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城市内部选址时存在向同一来源国已有投资靠近的倾向,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同时还发现外资企业邻国集聚现象在城市内部存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家发展水平更低、投资规模更小和投资于我国东部城市的外资,邻国集聚倾向更高。机制分析表明,国别集聚通过缓解竞争劣势、构建社会网络和合法性外溢等方式影响新进外资的选址。最后,本文还发现区域政策和产业因素均不影响同源国外资分布,而邻国集聚则可能与产业关联相关。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区位选择 国别集聚
作者简介
马野青,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10093;
秦相慧(通讯作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3;
逯 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10093。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网址
cmjj.ajcass.com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