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顶刊搬运:《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 第12期 目录和摘要

文摘   2025-01-04 18:42   辽宁  


目  录







国民经济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与就业增长

沈坤荣  乔 刚  谭睿鹏

债务空间的动态最优配置
  ——兼论谨慎债务政策的必要性

王丽媛  程 鹏  郑新业

内生生产网络的理论发展与中国应用展望

王贤彬  郑希恬





产业经济

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

  ——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

宋 科  郭一鸣  徐 蕾

金融法治建设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基于长期债务融资的视角

李建军  范志昊

网络视频平台的纵向一体化策略:实施动因、内在机理及竞争效应

李世杰  何 元  蔡祖国  李健莹

国内需求升级、产品组合调整与出口竞争策略

裴 婷  钱学锋





工商管理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变革:跨越与强基双路径

肖静华  曹望华  夏正豪

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改革与前瞻性人力资本需求

刘雪娇  赵钰颖  杜兴强

总部功能定位与集团内部职工薪酬

徐 飞





2024年《中国工业经济》总目录

本刊编辑部




摘 要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与就业增长

沈坤荣  乔 刚 谭睿鹏

[摘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设立能够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企业就业水平,这一效应在城市层面同样得到了验证。机制检验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通过新岗位创造、市场扩大和融资约束缓解等渠道提升企业就业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大数据试验区设立改善了员工福利报酬和企业声誉,吸引了更多劳动力流入。基于就业结构的分析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对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声望职业的就业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也带动了各类教育背景员工就业的增加。本文还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比较了政策最优执行规则与实际执行情况,研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政策在就业促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大数据试验区设立的就业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实现稳就业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就业增长



债务空间的动态最优配置

——兼论谨慎债务政策的必要性

王丽媛  程 鹏  郑新业

[摘要]  政府债务空间是稀缺且重要的战略性公共资源,提升政府债务空间的动态配置效率是重大而急迫的任务。本文构建了政府债务空间动态配置的理论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了重要因素对举债最优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举债面临“机会成本”,当期多发行1单位债务可以刺激总需求,但也意味着未来可用的债务空间就减少1单位,因而有限债务空间的动态最优配置应满足“代际作用均等化”原则。本文还评估了政府债务空间的外生变化、贴现率以及债务投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举债最优路径的影响,并基于中国现实数据进行参数赋值和校准,模拟了中国2050年前债务空间的最优配置路径。结果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债轨迹需要保持凸增长的趋势,即政府应采取谨慎的债务政策,将债务空间的使用时间适当后置。考虑到政府对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视、未来时期政府债务的政策价值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附加红利,应进一步将更多的债务空间留至后期使用。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政府债务空间动态配置的最优原则,在理论上为有关政府债务的争论提供了新视角,在实践上为统筹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债务需求以及政府债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政府债务空间  动态最优配置  代际均等  谨慎债务政策



内生生产网络的理论发展与中国应用展望

王贤彬  郑希恬

[摘要]  近年来生产网络理论在国内外兴起并广泛应用,成为理解和分析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现象及政策实施效应的有力工具。随着生产网络模型的纵深发展,网络结构研究逐步向“内生化”方向演进。与固定结构生产网络相比,内生生产网络的模型设定更贴近经济主体的决策能动性和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本文对内生生产网络文献展开系统理论总结和应用展望,以期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趋势。本文首先就固定结构生产网络模型的均衡结果和经济学内涵进行解读,探究网络嵌入方式。随后,分析较为一般化的联系成本内生生产网络模型和投入产出关系的内生来源,并评述动态化联系成本、将联系视为投资、考虑区位转换成本、简单开放经济情形和广告发放五类重要扩展形式及其适用场景。接着,基于文献发展脉络系统梳理复杂网络、搜寻匹配和投入技术选择三种内生生产网络形成方式,论述各类设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进一步地,综述内生生产网络理论建模方法在区域贸易、网络动态和宏观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和当下中国经济情境,提炼中国内生生产网络的研究方向和重大议题,介绍国内现有的相关数据集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应用内生生产网络展开中国经济分析和政策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生生产网络  联系成本网络  复杂网络  搜寻匹配  投入选择



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
——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

宋 科  郭一鸣  徐 蕾

[摘要]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厘清数字化赋能商业银行功能转型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对于准确把握并推动不同类型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功能视角,通过手动整理、文本挖掘等方式收集海量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银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马太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外部数字化与内部数字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并降低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经营效率、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水平。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赋能效果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两大核心功能的赋能作用在大型银行当中更为显著,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两极分化。分维度看,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技术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影响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均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数字化组织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外部数字化对银行内部数字化存在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增强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赋能效应,但是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对不同规模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合理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  银行流动性创造  银行风险承担  马太效应



金融法治建设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基于长期债务融资的视角

李建军  范志昊

[摘要]  长期债务是资本形成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中国企业的长期负债率明显偏低且普遍面临“短债长用”的问题,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如何优化制度设计、改善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进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各地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设立作为自然实验,结合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究了金融法治建设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审判庭设立能够提高企业长期负债率。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司法审判效率、增强司法执行效果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审判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期负债率上升主要来自长期借款的增加,并且这一效应在银行竞争更强的地区更显著。对比不同改革方式发现,金融审判庭的影响强于金融合议庭。进一步地,金融审判庭主要影响企业负债结构,对于企业负债规模和负债成本并无显著影响。经济后果分析表明,金融审判庭设立降低了企业“短债长用”水平,并最终扩大了企业长期投资规模。本文揭示了金融法治建设对于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重要影响,为完善中国金融法治体系、优化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金融法治  金融审判庭  长期债务融资  实体经济



网络视频平台的纵向一体化策略:实施动因、内在机理及竞争效应

李世杰  何 元  蔡祖国  李健莹

[摘要]  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纷纷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布局产业链上游的视频内容环节。本文分析了网络视频平台的三边市场特征,解析了网络视频平台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的动因和机理,进而探索在垄断和竞争两种情形下网络视频平台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的影响机理与竞争效应,并基于实证分析予以检验。研究发现,网络视频平台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可以提高平台对消费者的效用,增加平台消费者数量,实现网络外部性效应内部化并提高平台定价水平。因此,网络视频平台有动机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一体化策略可以提高广告播放量和内容收入分成。然而,受一体化成本制约,网络视频平台不会无限扩张。一体化平台利润水平和社会总福利水平会随着平台新增自制视频内容数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后增”趋势。相应地,网络视频平台的纵向一体化策略并不必然削弱市场竞争和社会福利;在非对称博弈情形下,一体化平台可通过挤占各边用户剩余获取超额利润;而在对称博弈时,平台则无法通过纵向一体化获取高于竞争平台的市场份额从而削弱竞争,其纵向一体化行为只会影响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剩余转移。鉴于此,反垄断规制监管平台纵向一体化行为时,应根据其所处市场环境和监管目标相机抉择。

[关键词] 网络视频平台  纵向一体化  竞争效应  平台规制



国内需求升级、产品组合调整与出口竞争策略

裴 婷  钱学锋

[摘要]  虽然本地市场效应表明国内需求规模是一国出口持续增长的动力,但同时从规模与结构视角探究国内需求升级影响企业出口产品组合调整与竞争策略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阶梯假设纳入多产品企业异质性模型,将总需求分解为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国内需求升级对企业出口产品组合的影响,并讨论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与企业内基础产品相比,新兴产品的价格与质量更高。因此,面对国内需求规模扩张,企业削减新兴产品,集中生产并出口基础产品,出口时采取“薄利多销”的成本竞争策略;面对国内需求结构升级,企业引入新兴产品种类,扩大出口产品范围,出口时采取“高质高价”的质量竞争策略。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需求规模扩张通过加剧市场竞争和降低出口成本,使企业削减出口范围,获得出口价格优势;需求结构升级通过缓解市场竞争和提高出口质量,使幸存企业引入更多高质量的新兴产品种类,获得出口质量优势。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企业微观数据,验证了以上命题。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背后的逻辑关系,为依托内需规模性与结构性优势、推动出口促稳提质提供了微观证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国内需求升级  多产品企业  出口竞争策略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变革:跨越与强基双路径

肖静华  曹望华  夏正豪

[摘要]  加速工业化、持续市场化和同步“两化”融合,构成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情境特征。以变革速度和幅度为划分标准的激进式与渐进式战略变革,难以有效解释加速与同步并存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变革实践。对此,本文提出以加速度与协同度为划分标准的跨越式与强基式双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变革理论模型,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变革体现为跨越式与强基式转型的双路径特征,其中,跨越式路径体现出加速度相对较大、协同度要求相对较低的特征,强基式路径体现出加速度相对较小、协同度要求相对较高的特征。企业创新文化和行业知识密集度构成适应性变革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企业创新文化正向调节双路径,行业知识密集度正向调节强基式路径,表明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行业特性。在价值链各环节数字化转型中,研发转型表现出跨越为主、强基为辅的双路径,运营、营销和职能转型表现出强基为主、跨越为辅的双路径,说明企业会根据价值链的不同特征选择不同的路径组合,以平衡替代与互补之间的矛盾。本文从转型路径、影响因素及价值链选择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及适应性变革研究提供了契合本土情境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适应性变革  跨越式转型  强基式转型



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改革与前瞻性人力资本需求

刘雪娇  赵钰颖  杜兴强

[摘要]  贷款损失拨备是传递信贷风险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计提及时性和充分性决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预期信用损失(Expected Credit Loss,ECL)模型作为贷款损失拨备的重大制度创新,通过前瞻性地将未来信用风险纳入拨备计提范围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施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本配套建设及管理提出挑战。本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15—2020年线上招聘数据,研究ECL模型实施对商业银行前瞻性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ECL模型实施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在招聘中发布更多前瞻性职位。机制检验表明,ECL模型实施通过改进信息生产和风险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和风险合规部门的前瞻性人力资本需求增加。进一步地,该影响集中在学历与经验要求较高的职位,说明前瞻性特质与其他劳动力技能之间存在协同而非替代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银行实施前瞻性招聘的内部和外部动机、地方人才供给以及银行组织性质对本文结论发挥调节作用。经济后果检验显示,实施ECL模型的银行通过投入更多前瞻性人力资本增强了拨备计提及时性和信贷资产质量。本文基于人力资本配置视角拓宽了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突出了前瞻性人才在会计准则有效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会计准则制定、银行人力资本治理和银行业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前瞻性  人力资本  银行招聘



总部功能定位与集团内部职工薪酬

徐 飞

[摘要]  本文从分工性收入分配理论出发,探讨了总部功能定位对集团内部职工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内部职工薪酬与总部功能定位有关,其中,总部生产型功能不利于总部相对于子公司的薪酬分配优势,而总部非生产型功能则有利于总部相对于子公司的薪酬分配优势。集团内部价值创造机制分析发现,总部功能定位会通过改变总部在集团内部相对价值创造能力,进而影响集团内部职工薪酬。集团内部功能补偿机制分析发现,总部功能定位弱化了内部薪酬分布随着内部营业收入分布等比例变化的趋势,降低了薪酬随着营业收入向生产型功能定位总部集中程度,或者降低了薪酬随着营业收入从非生产型功能定位总部转出程度,最终改变集团内部职工薪酬。集团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分析发现,不同功能定位总部所面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参照点不同,由于存在俱乐部参照效应,最终改变集团内部职工薪酬。进一步检验发现,政策负担弱化了总部功能定位对集团内部职工薪酬的影响,与总部功能定位相契合的集团内部职工薪酬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启示在于,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决策部署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功能分工重要性,以构建符合中国企业集团实际的收入分配体系。

[关键词] 职工薪酬; 企业集团; 总部功能定位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公众号
击 阅读原文 可直达期刊官网)


土豆的经管Workshop
记录科研生活的随笔与杂谈,定期更新国内外顶级期刊最新论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