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 | 新书

文化   2024-10-14 14:34   北京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柏拉图的本原学说
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

↑点击图片购买
先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9
ISBN:9787108078537 定价:82.00元

【内容简介】

在汉语学界林林总总的柏拉图研究中,本书视角堪称一种别致的诠释,是先刚教授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整体论述的一个尝试。确切地说,就是从“图宾根学派”(Tübinger Schule)基本立场(强调柏拉图的口传的未成文学说)和基本精神(强调柏拉图的成文著作亦即对话录和他的未成文学说的结合)出发,在兼顾柏拉图哲学的表达形式和实质内容的情况下,以柏拉图的“本原学说”(Prinzipienlehre)为线索,勾勒出柏拉图哲学的一幅相对完整的肖像。对于专业的古希腊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柏拉图哲学导论。

【作者简介】

先 刚 1973年生,四川泸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洪堡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主编二十二卷本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合编二十卷本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著有《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2008)、《柏拉图的本原学说》(2014)、《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2015),翻译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2013)、《逻辑学》(2019、2021)、《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逻辑学》(2023),以及谢林的《近代哲学史》(2016)、《世界时代》(2018)、《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2019)、《艺术哲学》(2021)、《先验唯心论体系》(2024)等十余部德国古典哲学经典名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

第1章 柏拉图的生平和著作
1、生平
2、著作
第2章 从成文著作到未成文学说:柏拉图的书写批判
1、柏拉图的书写批判
2、“未成文学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先例
3、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和“图宾根学派”
第3章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文献依据和基本内容
1、基本文献综述
2、几个释疑
3、《柏拉图学说记述》(Testimonia Platonica)选录
第4章 作为一种本原学说的柏拉图未成文学说
1、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基本内容
2、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哲学意义和哲学史意义
第5章 从未成文学说到成文著作
1、柏拉图为什么要进行写作?
2、柏拉图为谁进行写作?
3、柏拉图为什么要以对话录的形式进行写作?
4、柏拉图的对话录为什么是“最伟大的诗”?
5、一点参考补充
第6章 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1、“哲学”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求知
2、柏拉图重新界定“哲学”
3、柏拉图拒斥职业智者的“智慧”
4、柏拉图的哲学与“智慧”无缘吗?
5、作为智慧之友的哲学
第7章 走向本原的道路:理念的发现
1、本原学说的历史背景
2、柏拉图对于经验论和相对主义的批评
3、“第二次航行”与理念的发现
4、关于“ιδέα”的翻译
5、理念与认识
第8章 走向本原的道路:从理念到更高的本原
1、对于理念的超越
2、《巴门尼德斯》中的“多”和《智术师》中的“非存在”
3、《蒂迈欧》中的“奶妈”
第9章 从本原出发的道路:混合
1、未成文学说中的“混合”问题
2、《斐勒布》和《政治家》中的“混合”问题
3、《蒂迈欧》中的“混合”问题
第10章 柏拉图本原学说的命脉:辩证法
1、辩证法作为真正的修辞学
2、辩证知识的具体特征
3、简议康德的辩证法的“统摄”和“区分”方向
第11章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本原学说:哲学王与民众
1、作为治国之道的政治技艺在于改善人的灵魂
2、《理想国》中的城邦和灵魂的“公正”问题
3、国家的“公正”在于普通民众的节制
4、哲学家必须说服普通民众
5、如何理解“哲学王”
6、哲学王的人治高于法治
附录:国外柏拉图研究中关于“图宾根学派”的争论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前言】

在首版十年之后,本书被收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纪念版予以再版,我对此感到非常荣幸。

本书初版之际,得到了学界较多关注。聂敏里教授和谢文郁教授分别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山东大学为本书举办了专门的研讨会,程炜教授、程志敏教授、吕纯山教授、李伟教授发表了一系列书评,詹文杰研究员和何祥迪教授也撰写了书评,但前者后来只是发布在网络公号上,后者并未公开发表;除此之外,有些学者虽然并未撰写专门的书评,但在不同场合对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亦有所点评。从此以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兴起的图宾根学派研究范式(推崇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注重从本原学说的角度解读柏拉图)在我国学界逐渐为人熟识,也有更多的年轻学者(比如南开大学的邓向玲、华中科技大学的易刚、复旦大学的王纬)投入到相关研究中。

当初围绕本书的讨论,总的说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方法论的方面,主要是对于柏拉图未成文学说仍然抱有某种怀疑的态度,或者质疑我的诠释方法过于强调科学体系,有独断论之嫌,另一个是具体内容的方面,主要是涉及对于某些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等等。前一个方面归根结底仍然是立场问题,这一点我在初版前言中已经有所预料,而众所周知,自觉的或不自觉的立场之争在哲学中本身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恒古现象,因此大家在这件事情上保持“和而不同”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至于后一个方面,涉及到很多零碎的问题,其中一些讨论对我是有启发意义的,比如程炜教授强调“书写”和“出版”这两件事情在柏拉图那里要区别对待,詹文杰研究员认为应当更加审慎对待柏拉图对于“本原”这个术语的使用等等,但还有一些批评意见,比如有位学者居然认为我这位纯正的德国古典哲学专家不懂“直观”或“理智直观”的真正意义,这就不符合事实了。除了来自于外部的评论,这些年间我自己也有所反省,比如从我现在的角度看,本书的论战色彩可能稍过于浓厚,还有就是对经验论的理解不够全面,太强调理性思维对于经验的超越和决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辩证法的“概念把握”(Begreifen)精神;此外我比从前更深刻地认识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是一种体现为“明智”(Sophrosyne)的整全式辩证知识,也发现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说和回忆说与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主张的理性不朽和理性的纯粹运用是同一回事。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书的柏拉图诠释仍然是站得住脚的,所以此次再版的时候并没有做大的改动,而是仅仅修改了某些字句和表述,这样本书可以保留其原貌,清楚呈现其主旨和主线,而非继续纠缠于一些拉锯式的争议(更何况很多对我的批评意见是我在书中原本已经批驳过的)。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本书在汉语学界林林总总的柏拉图研究中也称得上是一种“别致的”诠释,因此我相信它对于专业的柏拉图研究仍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柏拉图哲学导论。部分读者如果只对柏拉图“本原学说”的内容本身感兴趣,也可以暂时略过前面的方法论部分,首先阅读本书附录,然后从第6章直接进入正题。

正如本书初版前言所陈述的,本书是在图宾根学派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一个拓展研究。借这个机会,我想再澄清一下我与图宾根学派的关系。实际上,随着该学派的最后两位大师斯勒扎克(1940-2023)和哈弗瓦森(1958-2020)于近年去世,物理意义上的图宾根学派已经终结了。我虽然求学于图宾根,听过克雷默(1929-2015)的讲座,上过斯勒扎克的课,后来在海德堡与哈弗瓦森也有交往,对他们无比敬重,但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所以我并不属于这个学派或圈子。这样我正好可以一方面采纳他们的很多方法和观点,另一方面结合我最擅长的德国古典哲学对柏拉图做出一个贯通式的诠释,同时不必忠实地继承他们的全部观点,或墨守他们划定的研究范围。据说有些人指责我在“贩卖私货”,但他们所谓的“私货”(Eigentum),可能恰恰是我对柏拉图哲学做出的某种创新解释。关于这件事情,还必须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首先,哲学里面真正说来没有什么私货,因为思想本身是公有的、共通的;其次,每一位学者无论怎么标榜客观中立,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前见亦即某种预设的哲学立场进入研究,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他在哲学研究中做出多大贡献,恰恰取决于他的所谓的私货,即他如何以独到的方式去诠释普遍的思想,揭示出某些深刻的意蕴。就此而言,只要不是完全无凭无据的瞎说或那种匪夷所思的“逆练”(比如把柏拉图解释为民主制的拥护者,或把黑格尔解释为浪漫主义者),我们倒更应当鼓励学者真正拿出自己的私货,而不是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虽然图宾根学派已经终结,但不能说他们的研究范式因此就成为过时的东西,因为一方面看来,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存在和价值基本上已经得到承认,而且它和对话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形成互为犄角的关系,另一方面看来,未成文学说所强调的本原学说传统,特别是其中关于第二本原的思想,都日益受到重视,而这些都是图宾根学派给柏拉图研究留下的丰厚遗产。至于他们的研究范式究竟还有多大的拓展空间,或者将来具有多久的生命力,还是取决于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着眼整个西方哲学传统阐发出柏拉图的本原学说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是我一直都在做的,比如通过我对于谢林和黑格尔的翻译和诠释,“本原”(Prinzip)这个术语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原则”、“原理”之类译法。在具体的阐发中,我也致力于从本原学说的角度去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德国唯心论)及其与古代本原学说的关系。

需要向读者坦白的是,自本书出版十年来,我的研究和教学的重点已经完全转到德国古典哲学。这期间除了发表几篇论文并翻译了陈康先生的博士论文《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Das Chorismos-Problem bei Aristoteles, 1940)之外,我主要从事的是谢林和黑格尔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尽管柏拉图在我心目中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我对单纯的柏拉图研究或古希腊哲学研究失去了从前的热情。我的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据我观察,无论是在周围的学界同仁那里还是在年轻的学生当中,古希腊哲学的热度相比一二十年前已经大大降低。尽管部分学者仍然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其研究成果也更加专精,但古希腊哲学研究不再是一门显学。实际上,古希腊哲学研究在我国学界原本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后来之所以火热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归功于施特劳斯学派的推动,但随着后者的日渐沉寂,古希腊哲学研究也逐渐冷清下来,至于施特劳斯学派沉寂的原因,除了其愈来愈严重的教条化倾向之外,更在于其始终轻视乃至排斥严肃的理论哲学研究,而这种做法在哲学界是注定不能长久的。当今学界的主要关注点重新回到了更早受到冷落的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在这里寻求并积蓄力量,这是合理之举,因为真正说来,这里才是西方哲学的蓄水池和活水源头,而一切古代哲学研究只不过是从这里溢漫出去的结果。也就是说,正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没有什么“自在的”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他们的种种形像毋宁是从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立场出发投射出来或建构起来的,因此古希腊哲学研究中的很多争执,其根源和可能解决方案都在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自身之内,其最终比拼的是各自所依据的哲学资源的诠释力,而这种交锋才真正体现出古代哲学的活力。就我自己而言,这些年当我完全沉浸于谢林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对于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二者的关系反而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此看来,当前古希腊哲学研究热度的暂时降低未必是一件坏事,这更像是学术界的一种迂回前进的趋势,而当人们在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里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滋养,就一定能够重新开启古代哲学的活生生的源泉。

以上就是我在本书再版之际的一些说明和感想。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给予我的支持,尤其感谢冯金红女士对我的信任和关照。

先刚

2024年4月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点亮“ 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4年8月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来自三联书店的阅读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