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导演郭宝昌:眼看他楼台再起,繁花似锦

文化   2024-10-18 14:01   北京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宝爷和他的朋友们

——《只此一个郭宝昌》新书发布会


时间:10月23日(周三)14:00
嘉宾:陈宝国(演员) 刘佩琦(演员)谢  飞(导演) 侯  咏(导演) 刘树生(学者) 陶庆梅(学者)

主持:刘净植(活字文化副总编辑)



一年前,人称“宝爷”的著名导演郭宝昌骤然离世。家属遵照他的遗愿,没有举办任何纪念活动,这和他留下的艺术贡献和影响力相比,是一个巨大的空白。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创造,加之桀骜不驯的个性和坎坷传奇的人生,足够发出绵长的回响。三联书店与活字文化合作,在郭宝昌去世一周年之际,推出《只此一个郭宝昌》一书。该书编辑出版受郭宝昌生前所托,郭宝昌自传散文集,此次出版,集齐郭宝昌尚未发表的散文遗作,收录挚友亲朋的纪念文章,再现他独一无二的才华与魅力。在书中,郭宝昌一支妙笔写下了他所经历的巨变时代和离奇人生,道尽了人间的沧桑世情和多元人性。而其抒写的坦诚,触及心灵,既是洞悉人性和命运的文学写作,也是理解一个多变的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的历史读本。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宝爷”郭宝昌一生有情有义,胜友如云。活动当天,其至爱亲朋因他会聚,《大宅门》的两位主要演员、导演同道,及其学者好友、忘年之契均来到现场,讲述这本书背后的郭宝昌,以及一个强大的灵魂,是如何写下了他和他的时代。



*文章节选自《都是大角色》(郭宝昌 著三联书店2023-10)


我是在琴声中长大的,无论是宅子里还是园子里,琴声终年不断,到现在我还能哼唱出很多琴曲的旋律,我有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走进花园子里的“十二琴馆”。

海淀的花园子是老爷子休闲的地方。夏天避暑那是当然的,可是每到冬天下雪他是必来住几天的。他在通县(今通州区)二闸还有一处别墅,我没去过。海淀花园子曾经是大清礼王爷的产业,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修得很讲究,还有个大戏台,除了节庆堂会,族中子弟也常在此登台献艺,自娱自乐。花园子靠东修了一个鹿圈,供应柜上销售的鹿茸,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去看锯鹿。

电视剧《大宅门》片头

每当春夏之交便是锯鹿时节,基本上成了府上少爷小姐们的节日,各房的大人们很少去。孩子们也不光是为了看锯鹿,更重要的是必有一餐烤鹿肉吃,那是野外烧烤,平日在家是享受不到的。天不亮,马号赶车的就把马车备好了,女孩子坐轿车,男孩子坐大平板车,上面铺了一层毡垫子。看门房的会挨屋去叫:“少爷、小姐起来了,车到门口了。”于是孩子们穿戴整齐,由两个管外勤的仆人带领着上车,直奔海淀,到了花园子就天亮了。一进鹿圈就不能大声说话了,说梅花鹿胆子小,动静一大炸了圈了不得。我们被带到鹿圈旁边的大屋子前,是看圈的工人住的一溜平房,爬梯子上房顶,这个大屋子顶也是平的,围着一圈木栅栏,扶栏而站,东侧下面的鹿场尽收眼底,从鹿圈接出了一段狭窄的鹿道,出了道口就是面积不大的锯场。轻轻地引诱一只鹿走进鹿道门,立即关上,鹿只能向前走,一进锯场立即将鹿搬倒,几个大汉将鹿按住,两个锯鹿的伙计立即上前将鹿茸割下,并敷上药,一般都是两年的小鹿,刚刚两分叉,是软的,还没长成硬角,硬角是做别的药材用的。女孩子们来看锯鹿纯属瞎掰,只要一锯就吓得捂住脸,男孩子们很看不起地说:“不敢看你来干什么?怕你别来呀!”管事的便低声吼着:“别说话,小声儿!惊了鹿。”锯完鹿一松手,那鹿就蹿跳起来,到处撞,忙开门放出去。有一只鹿,几个人没按住,竟从一人多高的栅栏上蹿了出去,趁着天光薄雾狂奔起来,逆着光,像幅水墨画儿。差不多十点钟了,孩子们早耐不住地想吃鹿肉了,因为一大早起来谁也没吃东西,就等着这顿鹿肉呢。下梯子争抢着往前跑,管事的根本管不住,跑到小桥边大片的草坪上,只见老爷子早在那儿烤上了。分两堆火,是那种大炭火盆,支着铁架子,条案上放着切好腌好的鹿肉,孩子们都要自己动手烧烤,不吃现成的,那局面便有些乱哄哄的。不愿意吃鹿肉的孩子,便跑到厨房院去吃烤鸭。老爷子在院里专门修砌了两个挂炉烤鸭炉,鸭子用的是园子里稻花村天然喂养的北京鸭,说是比全聚德的人工填鸭好吃,也没吃出来。吃完以后要歇个晌儿才回城,没人歇。

园子里有稻花村,歇雨亭、芍药圃、牡丹园、海棠仙馆、友石山房、长春馆、花神祠、柳泉修竹(都是老爷子起的名字)等好玩儿的地方,女孩子们大多围在一起掐了指甲草,用小石杵臼子捣烂了涂指甲玩儿,男孩子们则是上山下水地折腾一气。我有两次路过“十二琴馆”,门却上着锁,母亲告诉我里面都是古琴和琴谱,这里平常人是不可以随意进出的。我那时还小,哪懂得什么古琴的价值、内涵,也没想过要进去,只在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两层小楼一些模糊的印象。
一九四八年冬,解放军围了北平城,占了海淀花园子,据四房的二哥说是解放军的“延安保育院”迁了进去,是后来八一小学和八一中学的前身。一九四九年一月解放军进城后,军管会的叶剑英同志作为新政权的代表找我二哥谈了话,海淀花园子由政府收购,作价二十二匹白布(数字不确)。那时作为可以在市面上应用的解放区人民银行的货币还未流通,解放军的供给制都以布匹(本色白布)和粮食(小米)计算,那时物价一天三变涨落无序,以布匹、粮食的当日实价为准,才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二哥向老爷子汇报以后,老爷子无异议,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了。园中的物件怎么处理的,不知道,“十二琴馆”的琴,分给了各房的小姐、太太、姑奶奶们,我母亲抱回了她的宝贝琴“钧天雅奏”,唐代的吧。一九六六年抄家时被抄走了。“十二琴馆”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了琴音。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海淀花园子

二〇〇〇年我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在剧中写了好多海淀花园子的戏,这个景是摄制组搭不起的,就有了实地拍摄老花园子的念头。在中央电视台开了介绍信,与台里制片人、美工、副导演、剧务等一行人来到了花园子。园门紧闭,敲了敲门,从旁侧小门走出一位中年男子,大概是传达室的,我说明来意,他说不行,这里没有旅游局的介绍信不能参观。制片人拿出中央电视台的介绍信说不是参观是工作、采景,一点儿用都没有,他叫我们去局里开介绍信。我忙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相册给他看,我告诉他,这园子当年曾是我们府上的别墅,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人在花园子拍的老照片。说起这些能保留至今的老照片,太过侥幸了。六十年代抄家的时候,几百本相册都被烧了,一九七七年时开始落实政策,最先是还我被查抄的两万多册书,一捆四十本堆成了小山,都不是我的书,那时还书只管数量,不管书主,在五六百捆书中,我发现竟有一捆是我的,就在这一捆中,夹着这本相册,里面竟有四十几张是老花园子的照片。我带着这本相册来就是想对照实景找回儿时的记忆,这位传达室的看着照片非常吃惊说是,没错儿,就是这儿!他叫我们等一会儿,然后就回身向里面跑去。不一会儿,他带着一位干部走了出来。这位干部就是这个园子管理处的主任,很客气地打了招呼,看着相册里的照片他很兴奋,忙请我们进去。在办公室我们说明了来意,主任说没问题,园子你们随便看,全力支持我们拍戏,并说会立即向旅游局打报告。最后他提出一个要求,说这些照片太珍贵了,能否送给他们珍藏到资料室,我说不行,这些照片对我来说也太珍贵了,我建议能不能翻拍下来你们留一套,他立即找人拿去翻拍了。主任陪我们一起去看园子。

半个世纪,整整五十年了,我已经是个老头子,旧地重游,故梦重温,心中五味杂陈。进园子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只剩下喘粗气的份儿。一路走来颓垣断壁,满目荒凉。我拿着照片对照着找原来的旧景:“友石山房”只有后三面的墙还立着,前脸的门窗矮垣均坍塌在地;“海棠仙馆”已是一片瓦砾堆,草坪上盖满了一层层厚厚的干枯的落叶;大戏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石砌的台基;“芍药圃”荆棘丛生,杂草遍地;鹿圈更不知去向;稻花村踪迹全无且早已规划出去建了“八一中学”的新校舍;至于“十二琴馆”,影儿都没了……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呀?主任伤感而无奈地说,修不了,没钱!向旅游局申请过多次也就这俩字:没钱!

再往后园走,那景象更是惨不忍睹、触目惊心了,简直八级地震都不会叫我这么震动。眼前是一座青石、黄石、太湖石堆砌起的假山,类似故宫御花园的“堆秀”,先是闻到一股臭气,我也没在意,转过山石一看,假山上下竟然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分明成了一座垃圾山,苍蝇乱飞,腐烂的臭气扑面而来,太吓人了。大家都捂着鼻子,急忙躲着向前走。一百米处有个三合院,院墙是一溜刷着绿漆的铁栅栏,栅门紧闭。院内花木扶疏,草坪中间一条石子砌的甬路,直通北屋。北屋是一溜五间大瓦房,门窗都已是铝合金的装修,窗下是一个大大的空调外机,我已经想不出是原来的哪栋房了。看着我呆愣的神情,主任忙说这是什么什么单位的一个大干部,这是园子里最后一家还没搬出去的住户,因为一直还没找到合适的搬迁房,这园子里没有清洁工,垃圾车也进不来,只好把垃圾倒在假山上。我这才闹明白,“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有无数的住户闯进花园子造反,圈地占屋,这园子成了大杂院儿,这几年才下令迁出,可已毁得不成样子了。

重访大宅门

这两三百年的老花园子,怎么说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吧,不管什么人住,你倒是好好住呀,干吗要这么糟蹋呢?以前这园子是私人的,一九四九年以后属于全体人民了,这人民怎么不管呢?!甭说了,这园子是废了,看得出,陪同我们的主任很想借我们拍片子的契机,把这园子修复一下,岂不知摄制组比他也富不了哪儿去,与其修复这个园子,还不如我们搭个花园子省钱,罢了!放弃吧!
十年以后,药厂的领导约我谈个有关影视的合作项目,总经理、书记和宣传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请我在老花园子吃饭。我很好奇,老花园子?什么样儿了?驱车前往,只见园子大门已修葺一新,汽车直开进前院内,一下车便有两个人殷勤引路,一路上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灯红酒绿,这里已是商业化的餐饮一条街,开了一系列的餐馆酒楼。在原来大戏台的台基上搭建了一个巨型的蒙古包,这是一家蒙古餐厅,服务员均着蒙装,以牛羊肉为主。一路多家真是气象万千,且都顾客盈门,从各家传出各具特色的乐声,当然没有古琴。当年那破败的样子,已一扫而光,说不出是喜是忧,什么是传统文化?吃也是传统文化呀!
走进就餐的大宅门餐厅,豪华,气派,规格高档,服务员着旗装,餐具是皇室风范,菜品精致讲究,居然也有鹿肉。席间专门请了药厂制药车间的一位职工敬酒,竟是族中后裔,盘起道来乃是第十七代传人,这也是唯一留在药厂工作的族中子弟了,他上前敬酒,我恍如隔世。世事轮回,天道使然,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你少废话,跟着转就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眼看他楼台再起,繁花似锦。

只此一个郭宝昌

郭宝昌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10

ISBN:9787108079459 定价:75.00元


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


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都是大角色
郭宝昌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6
ISBN9787108071620  定价:59.00元

他们是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他们是生活里的大角色。
著名导演郭宝昌的自传散文,《大宅门》故事真实原型,以一众各赋异禀的“小人物”串联起自己八十余年曲折人生路上的雪爪鸿泥,继续讲述《大宅门》意犹未尽的故事。
郭宝昌自幼被卖进豪门,饱经沧桑,阅尽世情。他被时代的车轮倾轧下狱劳改,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探索,他和梨园名宿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而缺乏亲情的孤独……跌宕起伏的经历,加上这些经历中遇到的奇人异事,构成了他异于常人的非凡人生。

本书以人物写作为主体,呈现了一组精彩绝伦、复杂生动的人物群像:隐身宅门的传奇武功高手和他的纨绔少爷徒弟;外表优雅美丽却在宅门里扭曲变形的小姐们;朴素善良、却在被自己卖入豪门又扶正当了太太的女儿面前畏首畏尾的奶奶;长得极丑倒守着最美的媳妇干着最美的活儿、一身坏毛病却极其善良懦弱的家仆;宅门花园里深藏的古琴文化和古琴大师;坚信共产主义却在时代车轮倾轧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落入骗钱陷阱的偏执挚友……人性的复杂多面、人生的不可预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这些丰富深沉的人物谱背后,是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深刻感慨。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 陶庆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6
ISBN:9787108071637 定价:79.00元

宝爷叫你去看戏,京剧究竟好在哪?

《大宅门》导演郭宝昌,人称宝爷。很多人看了《大宅门》觉得好,但是却忽略了剧中渗透了大量的京剧艺术形式。他爱京剧,5岁听戏,做了70多年的戏迷,也研究了一辈子京剧;他和李卓群编导的京剧《大宅门》,每次上演都一票难求。他特别希望年轻人能理解、欣赏京剧,因为,这“传统”的京剧,其实是现代的,而且是超前的现代!他说京剧是“了不起的游戏”!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

宝爷是京剧专家,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最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他们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从中国文化的哲学和美学思维中梳理出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进而以“游戏”这一概念解开京剧魅力的密码。他们用京剧原有的“行话”,以丰富的梨园掌故和趣闻轶事、生动通俗的京味儿语言讲述中国京剧自己的故事,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END—

       

点亮“ 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三联书情”推送消息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2024年9月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来自三联书店的阅读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