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餐饮业“内卷”加剧,本土餐馆该如何迎战中国连锁大军?

民生   时事   2025-01-05 16:54   新加坡  


在价格亲民的小贩中心、咖啡店和食阁的小摊位,向来有中国新移民引入各地的家乡美食,但过去两三年出现微妙变化:各大商场和餐饮热门地点,主打中国美食的海外连锁品牌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新加坡不少中高档餐馆却纷纷停业。越来越多中资餐馆出海,大背景和业者的策略是什么?本土餐馆又该如何站稳脚跟并应对挑战?消费者是否会成为这场抢滩战和生存竞争的最大赢家?本期《实况报道》带读者一探究竟。


武吉士地铁站对面的连城街,如今几乎成了中国餐馆街。马路两排的许多餐馆,主打来自中国各地的家乡菜。(张俊杰摄)


来到武吉士地铁站对面的连城街,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平行的餐馆,它们几乎都在售卖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道地美食。


有成都辣子鸡、柳州螺蛳粉、湖南特色菜和北京烤鸭。虽然价格比中国当地贵,但与新加坡一般餐馆相当。最大卖点之一是不必搭飞机,就能以合理价格饱餐一顿千里以外的“家乡菜”。这对思乡客和尝鲜族无疑有很大吸引力。


这也难怪,《联合早报》记者两次傍晚走访时观察到,餐馆内用餐和门外排队的人群中,既有中国新移民,也有不少新加坡家庭。


武吉士地铁站对面的连城街白天的景观,中国餐馆林立,这些道地家乡菜对思乡客和尝鲜族颇有吸引力。(温伟中摄)


类似情景并不局限在连城街,也出现在牛车水和许多餐饮热点,甚至全岛各大邻里的购物中心也有更多中国餐馆进驻,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连锁品牌。


顾问公司墨腾创投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约有32个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经营约184家门店。


这包括早在2012年来新、已有19家分店的火锅连锁店海底捞,以及近三年加入的品牌,如主打湖南菜的农耕记和来自广州的太二酸菜鱼。此外,还有最新加入的清汤火锅连锁店享月汤皇、以宁波菜为主的甬府、百年包子老字号窝窝店,以及由莆田集团引进主打客家菜的客语。


同时,低价雪糕与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以及重新回归的霸王茶姬也加入新加坡餐饮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中国家乡菜连锁店是在新加坡创建,如本月开第15家分店的湘香湖南菜。


在过江龙争先插旗的风潮下,反观本土中高档餐馆却在挣扎求存。2024年关闭的新加坡名店,包括米其林一星的江师傅私房菜、Sommer和Tippling Club。


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的数据显示,2024年首11个月,有3004家餐饮公司关闭,同时3577家开业。即平均每月有273家停业、325家开业;或平均每天九家关闭、11家开张。


2024年的月均停业数量,比冠病疫情结束的过去三年多了大约两三成。同时,无论关闭或开张速度,都达到1990年有记录以来的34年最高水平。若加上未出炉的12月数据,2024年停业餐饮公司已逼近2005年创下的3352家最高纪录,新开数量也有望刷新2021年的3934家纪录。


各自面对生存和出海压力


以上数据显示,餐饮市场在疫后新陈代谢、汰旧换新的速度非常迅猛。专家也指,本土餐馆和海外品牌各自面对挣扎求存和出海拓展的压力。


综合受访业者和专家的分析,面对“过江龙”争先插旗抢滩、营运成本上升,以及新元坚挺促使国人更爱出国消费等三大挑战,本土餐馆面临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要克服艰巨挑战,必须思考如何吸引顾客、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单以员工成本而言,结合三名业者提供的行情,目前餐馆兼职员工的时薪介于11元至16元,相对于疫情前的8元至12元;今年农历新年的时薪,也猛涨到15元至24元,疫情前则是16元以下。


有关中国品牌纷纷出海拓展的现象,据新加坡中小企业商会会长洪煜向本报分析,可概括为两大因素:内卷的推力和贸易战的拉力。


宏观而冰冷的数据背后,其实是一个个为生计挣扎的本土餐饮业老板和员工,还有面临内卷和出海拓展压力的中国餐饮业者。


《联合早报》采访两家逆势生存的本土业者,一家扎根邻里,另一家深耕本土且胸怀国际,同时也联系上迅猛开店的中国餐饮业者,听听第一手观点。另外也采访消费者和专家,提供多元视角。


逾半世纪邻里人气店

有顾客已吃到第四代


拥有52年历史的深利美食馆,以传承南洋潮州美食闻名,是勿洛北路的邻里人气店,2020年也到坎贝拉广场开分店,服务北部邻里。餐馆招牌菜包括潮州蒸斗鲳、几乎失传的潮州烧米、菜脯粿条和蚝煎。


深利美食馆第二代老板兼总厨蔡华春(51岁)也是新加坡姑苏(慎敬堂)餐饮协会会长、凤山小贩商店联谊会会长,长期关注餐饮业痛点。


他说,最惨痛的挑战首推冠病疫情,当时刚装修好的坎贝拉分店因病毒阻断措施限制堂食,只开张六天又被迫暂时关门。他当时在两家店请了超过40名员工,为了保住餐馆、守住不减薪和照发第13个月薪水的承诺,他毅然变卖了超过30万元的书画收藏。


深利美食馆的招牌菜包括潮州蒸斗鲳和潮州烧米。老板蔡华春(右)坚持扎根邻里,名厨黄清标(左)则认为,本土餐馆要生存,就必须追求实际,包括把握美食精髓和火候、制定大众化的价位。(特约陈来福摄)


记者邀他与名厨黄清标(71岁)对谈,探讨本土餐馆困境和出路。两人一致认为,保持新加坡美食特色、价格实惠、服务顾客才是正道。


蔡华春说,他和团队最关注的是保住古早味,传承南洋潮州美食文化。深利坚持在邻里服务居民,提供合理价位,并了解顾客口味和品位,与时并进提升菜色和装潢。“我们是搞美食不是搞企业,强调真诚对待顾客、食材和员工,用最好的食材呈现每一道菜。因为进门都是客,到店即为家。”


他自豪地透露,因为贯彻初心,已经有顾客吃到第四代,爷爷不在了,孙子还带儿子来吃;还有老员工敬业乐业,做了42年,直到82岁才退休。“我自己进到厨房都顶不住,无法抗拒自家美食。”


黄清标在新加坡餐饮业耕耘46年,培训无数大厨师。他认为本土餐馆要生存,就必须实际一点。这包括走复古路线,老老实实把握南洋美食的精髓和火候,避免搞哗众取宠的融合(Fusion)料理。还要制定大众化的实际价位,好好照顾员工,不要太精打细算。


两人都呼吁更多新加坡年轻人传承厨艺,黄清标说:“其实中餐厨师的收入比西餐更高,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做比较少人想做的工作,立志不要给人当奴才用,要给人当人才用,你的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珍宝扎根后拓展

与海外品牌合作


珍宝集团是另一家适应挑战,生存并茁壮的本土餐饮品牌,它采取多管齐下的战略——先扎根本土,做好辣椒螃蟹和培训厨师;开发和收购本土美食品牌,分散风险并壮大实力;然后拓展到海外,在国内外推广新加坡美食;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成名品牌,在新加坡合作扩大市场。


珍宝集团第三代、菜肴厨务研发经理黄韵璇(34岁)和第二代、总裁黄建铭(62岁)分别受访,分享应对挑战的心得。


黄韵璇说,疫情近三年,珍宝不知隧道尽头的光何在,咬牙硬是坚持下来。当时集团利用空档时间,全方位检讨和改进各环节、推进集团数码化和做好中央厨房,把招牌菜辣椒螃蟹和各式佳肴的品质控管好,并请黄清标定期为厨师团队传授厨艺。黄韵璇也是黄清标唯一的入室女徒弟,学习厨房管理和经典菜肴。


珍宝集团第三代、菜肴厨务研发经理黄韵璇说,收购本土美食品牌、引进海外品牌,可扩大市场,也引进新点子。在克拉码头中央商城的黄亚细肉骨茶分店和一旁的翠华茶餐厅,都是珍宝旗下的海内外品牌。(白艳琳摄)


珍宝也在滨海湾金沙开发高端品牌珍宝经典、收购小贩美食国记云吞面。目前集团旗下共有13个餐饮品牌,包括本土品牌黄亚细肉骨茶,以及从香港引进的翠华茶餐厅。据知珍宝正准备引进另一家知名中国品牌,今年也准备为黄亚细肉骨茶推出70周年新菜色。


黄韵璇说,把食物品质做好、提供高性价比,是面对海外品牌挑战的“防弹衣”,珍宝也通过不同品牌来服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除了多元投资、分散风险和扩大市场,也希望学习海外品牌的培训与经营之道,并引进新食材和新点子。


她透露,父亲黄建铭经常安排旗下不同品牌的厨师团队,研发新菜和试吃,在巩固新加坡市场后,他现阶段正忙着开拓海外市场。珍宝海鲜目前在亚洲13个城市有24家店。


珍宝集团已连续两年营收创新高。黄建铭受访时说,面对强调道地家乡菜的海外品牌,本土餐饮业要永续经营,还是得老老实实把好味道做出来,提高营业额,同时不忘创新。“因为创新需要跑道,跑道需要有燃料,否则只会昙花一现。整盘生意环环相扣,不要盲目地冲,最后撞得遍体鳞伤。”


中国餐饮业内卷

促使业者“出海”拓商机


在强调麻辣的川菜流行多年后,近年来主打酸辣鲜香的湘菜(湖南菜别称)在中国各地崛起。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全中国已有超过11.7万家湘菜馆。


单在深圳就有超过7000家湘菜馆,内卷竞争极为激烈。其中,2017年在深圳创立的湘菜连锁餐馆农耕记,在中国已有100家分店。


俗称湘菜的湖南菜主打酸辣鲜香,计划今年2月开第七家分店的农耕记,招牌菜包括五常红薯红枣米饭、擂辣椒皮蛋和鲍鱼辣椒炒肉等。(特约陈佩敏摄)


厨师出身的农耕记创办人冯国华(45岁)因忙着开新店,只能通过电邮受访。他透露,农耕记以新加坡为海外拓展第一站,从2023年10月开第一家海外分店后,现有五家分店,2月中计划新增两家,总数达七家。农耕记目前在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各有三家和一家分店。


冯国华坦言,中国市场近年来竞争激烈,促使许多品牌走向海外,农耕记也借此拓展市场并累积跨国运营经验和创新灵感。谈到增长秘诀,他透露农耕记九成食材来自自家农场,包括“在东北五常承包了三千亩土地,专门种植五常大米”,从而控制成本、呈现道地风味,并有研发团队确保分店质量。


针对许多中国连锁餐馆流行采用预制酱料、机器圆筒炒菜的“公开秘密”,冯国华回应时声称,农耕记坚持不做预制菜,强调讲究新鲜、爆炒和镬气,以及由大厨掌控火候和用心烹制。


但他也表示“乐于探索能提升运营效率和菜品质量的先进工具”,“无论是采用何种工具或技术,我们始终确保每道菜都能保留最地道的风味和最好的口感”,保留了利用科技的想像空间。


另一家中国品牌人气店太二酸菜鱼,自从2021年8月在星耀樟宜开第一家店以来,已在新加坡开了七家店。《联合早报》也以相关问题询问,太二酸菜鱼发言人回复时表示,总部审核后表示“不太方便回答”。资料显示,太二酸菜鱼于2015年创立,截至2024年9月,全球门店数量已达654家。


适者生存

新加坡餐饮业须求变自强


本土餐馆生意越来越难做,必须自强和各方扶持。


餐饮协会理事、胜乐集团创办人陈祖坤受访时指出,本土餐馆前景不容乐观,因柔新经济特区协议在1月6日签署,以及新柔地铁明年底通车后,未来只会有更多国人因交通方便和便宜而到马来西亚餐馆消费,而马国人因嫌贵而更少到新加坡消费,“就像香港人到深圳消费,中国人却很少到香港消费的情况”。


陈祖坤说,在消费行为减低、海外品牌云集、租金和员工成本增加的多重打击下,新加坡餐饮市场已供过于求并形成内卷,未来黯然停业的餐馆可能会更多。


“总结来说就是适者生存,别因为餐饮业门槛低而贸然进场,要去适应竞争的大环境,找到自己的空间。如果能将品牌经营好、适当推出促销、争取合理的租金,能撑得过去就是好汉一条。”


位于勿洛邻里的深利美食馆,主打南洋潮州美食,人气相当旺。记者午餐时段走访,餐馆几乎客满。(特约陈来福摄)

31岁的谭姓女研发员受访时说,海外品牌带来更多选择,但也对本土餐馆带来冲击,“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租金和补贴食材成本,来支持和保护新加坡餐馆”。


21岁的理工学院学生林忠贤则说,政府除了推广小贩文化,也应扶持本土餐馆,“我发现新加坡本土中餐馆的选择并不多”。他认为餐馆也应努力吸引顾客,以独家菜肴来与海外品牌做出市场区隔。


名厨黄清标点评,海外家乡菜的售价比高档餐馆便宜,环境又比食阁舒服,精准抢占新加坡市场中档餐馆的大空缺。本土餐馆必须做出特色和知名度才能抗衡,否则“就等着挨打”。


他也指出,新加坡市场很快饱和,海外品牌在打响知名度和巩固海外营运模式后,就会往区域拓展。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看更多“实况报道”文章。


相关阅读:




文:温伟中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