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演变及其文化血脉​(“敦煌读书班”专题讲座第十五讲)

教育   2024-07-26 07:00   山西  


  

孙悟空形象演变及其文化血脉

(“敦煌读书班”专题讲座第十五讲)


主办方:临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学术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4728日(星期日)上午9:00-10:30

地点:河西民俗博览园·高老庄

腾讯会议:628-337-859

主讲人: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评议人:谢继忠(河西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孙悟空与《西游记》,敦煌石窟中的《唐僧取经图》,都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敦煌石窟中的《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认为是西夏遗墨。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说法而已,完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诚如本人近期所反复强调的,西夏时代敦煌人口被大量外移,荒无人烟,经济凋敝,根本不具备营建诸如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等大型石窟的条件,三座石窟的主体颜色都是蓝(绿)色,与蒙古的尚蓝传统合而与西夏的尚红贱绿习俗背道而驰;三座石窟所见龙纹,都是元代特有的,不见于西夏;三座石窟中的哈香尊者、蒸馏酒图等都是元代才有的现象。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孙悟空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却契合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雕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系。

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一者认为来自印度教神哈奴曼,是为外来说,另一种意见认为来自淮河水神无支祁,是为国产说。孙悟空、哈奴曼、无支祁,三者之奋迅神变的确有相似之处,若细究,无支祁之神变与相貌均不合中华文化特征,却与哈奴曼接近,亦或同为哈奴曼之变形耳,只是其传入更古,早已被中国改造而已。学界一种观点认为敦煌石窟之《唐僧取经图》有可能本身就不是唐僧和孙悟空,而是僧伽大师与无支祁,非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无支祁是被僧伽用锁链捆绑于淮水铁柱上的,与《唐僧取经图》所见风马牛不相及也。从《西游记杂剧》看,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印度文化生殖崇拜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含蓄格格不入。其形象取法哈奴曼,当无异议。


【内容简介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研究。出版《回鹘之佛教》《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敦煌民族史》等学术著作39种,发表论文460余篇,序跋评论60余篇,译文百余篇。








 

誠摯歡迎學界同仁、師生和愛好者垂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感谢关注嘤鸣丝路!


嘤鸣丝路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