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第112期「敦煌讀書班」

教育   历史   2024-04-29 10:13   北京  


敦煌研究院第112期「敦煌讀書班」

時間:2024年4月30日(週二)上午9:00-12:00

主辦單位: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學術支持:國家社科基金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敦煌多元文化交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批准號:22VRC025)

騰訊會議:964-390-604
主持人:楊富學(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館員)



第一講:和田佛教遺蹤與伊瑪目麻紮文化重疊探微

主講人:謝軍林(寧夏自由學者)

評議人:王實(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生)


內容簡介:佛國于闐在11世紀初的那場宗教戰爭中徹底被摧毀,佛法與佛教建築如塵埃般消散,轉逝千年。19世紀末深埋與沙漠之中的佛經、佛塔、佛寺不斷地被重新發現,並引起了世界地各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在不斷挖掘掩埋于黃沙之下歷史記憶的同時,會發現正如斯坦因所說的一樣,有一種崇拜似乎依然在延續。消失在荒漠中的千年佛寺之上,出現的諸多的麻紮,每一個麻紮似乎埋藏卻又延續著一個千年前的故事。從兩千年前的祆教、佛教到一千年前的伊斯蘭教。無論是出土于山普魯的希臘風格人馬武士,還是波斯風格的戰神。無論是玉龍喀什河畔出土氍毹上的巴比倫神話,還是瑣羅亞斯德的二元世界。無論是喀拉喀什河岸牛頭山佛祖的授記,還是老子化胡的傳說。于闐人在民族與宗教的戰爭中,文化信仰不斷的交往交織重疊交融,讓和田綠洲成為一片真正的文化熱土。



主講人簡介:謝軍林,寧夏自由學者,癡迷西部文化探險三十餘載,開拓跋涉,人送雅號“拓跋酋長”。一位常年行走于大西北荒野中探訪古代文化遺存的行者。



第二講:高昌回鶻與中原王朝的朝貢往來考

主講人:王紅梅(西華師範大學研究員)

評議人:張田芳(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內容簡介:五代時期,高昌回鶻遣使中原王朝的朝貢始於後周廣順元年(951)。高昌回鶻攜帶的貢品數量龐大,以朝貢名義進行貿易往來。宋朝建國後,高昌回鶻積極遣使前來,建立友好的朝貢聯繫。宋政府曾派出龐大使團出使高昌,足見北宋朝廷對於高昌回鶻極為重視。此後,龜茲回鶻成為西州回鶻的政治代表,頻繁遣使前往宋朝。據不完全統計,從宋太宗年至宋神宗近百年間,龜茲回鶻先後向宋遣使入貢20餘次。宋朝對待少數民族朝貢的基本原則仍為“厚往薄來”,龜茲回鶻朝貢時所攜帶貨物數量龐大,具有貿易性質。


主講人簡介:王紅梅,新疆昌吉人,蘭州大學民族學博士,西華師範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回鶻文文獻整理及西北民族史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10餘篇刊于CSSCI來源期刊;已出版專著2部,參與翻譯專著1部,其中,《元代畏兀兒宗教文化研究》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主持並完成教育部項目2項,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獲得“良好”的鑒定結果;目前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项目1項。



第三講:錢背符號與相關文化遺存

主講人:李樹輝(新疆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評議人:楊彥鵬(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內容簡介:烏古斯(oʁuz,姑師,車師)是包含有24個部落的最大的突厥語部族。“日”“月”“星”是該部族buzuq集團kyn(日)、aj(月)、julduz(星)三大支系的印記符號,始終以“日”形、“月”形、“日月”形、“星”形出現於祭壇、墓葬、石刻、岩刻、磚刻及歷朝歷代仿製的錢幣;“祥雲”(包括“朱雀”)、“山”、“海”是該部族uʧoq集團køk(天)taʁ(山)、tɛŋiz(海)支系的印記符號,始終以“祥雲”(包括“朱雀”和漢字“天”)、“山”(包括“山”字)、“海”形符號出現於仿製的錢幣。julduz支系afʃar部落的“+”形印記符號也常出現於仿製的錢幣及岩刻、磚刻。帶有各類印記符號的錢幣及相關文化遺存既是烏古斯部族歷史發展的記錄,更是該部族與中原地區文化交往的實物見證。將錢幣符號研究與相關祭壇、墓葬、石刻、岩刻等遺存研究相結合,可深化對烏古斯部族發展史的認識。



主講人簡介:李樹輝(1957- ),新疆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新疆歷史和突厥語民族的語言、歷史、文化及古文獻研究。曾獨自承擔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課題子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課題、2項省級社科基金課題和2項校級科研課題,主持1項省級社會科學重點學科課題、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參與5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省級科研基金課題和2項橫向科研課題。出版著作2部,合著1部,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近百篇刊於“核心期刊”或國外期刊),共540餘萬字。








期待各位同仁、老師、同學的積極參與








嘤鸣丝路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