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杨富学|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

教育   2024-06-16 07:04   新疆  





内容简介:孙悟空与《西游记》,敦煌石窟中的《唐僧取经图》,都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敦煌石窟中的《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认为是西夏遗墨。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说法而已,完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诚如本人近期所反复强调的,西夏时代敦煌人口被大量外移,荒无人烟,经济凋敝,根本不具备营建诸如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等大型石窟的条件,三座石窟的主体颜色都是蓝(绿)色,与蒙古的尚蓝传统合而与西夏的尚红贱绿习俗背道而驰;三座石窟所见龙纹,都是元代特有的,不见于西夏;三座石窟中的哈香尊者、蒸馏酒图等都是元代才有的现象。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孙悟空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却契合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雕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系。
    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一者认为来自印度教神哈奴曼,是为外来说,另一种意见认为来自淮河水神无支祁(又作无支奇、无支祈、巫支祁、巫支祈、毋支祈),是为国产说。孙悟空、哈奴曼、无支祁,三者之奋迅神变的确有相似之处,若细究,无支祁之神变与相貌均不合中华文化特征,却与哈奴曼接近,亦或同为哈奴曼之变形耳,只是其传入更古,早已被中国改造而已。学界一种观点认为敦煌石窟之《唐僧取经图》有可能本身就不是唐僧和孙悟空,而是僧伽大师与无支祁,非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无支祁是被僧伽用锁链捆绑于淮水铁柱上的,与《唐僧取经图》所见风马牛不相及也。从《西游记杂剧》看,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印度文化生殖崇拜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含蓄格格不入。其形象取法哈奴曼,当无异议。



*敦煌文化與佛教藝術*

講者:楊富學教授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
研究員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報名*: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guest=Y&UEID=94329

*詳情*:
https://www.buddhism.hku.hk/event-post/2024061301/

*語言*:普通話

*地點*: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逸夫教學樓3樓CPD-3.04室


講座一 *民族色尚與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與斷代*

時間: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  下午7:00 -  9:00



講座二  *由孫悟空形象演變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經圖》的時代*

時間: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  下午7:00 -  9:00



講座三 *敦煌文化與絲路文明*

時間: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  下午7:00 -  9:00







誠摯歡迎學界同仁、師生和愛好者垂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感谢关注嘤鸣丝路!


嘤鸣丝路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