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讀書班”走進河南大學學術工作坊议程

教育   历史   2024-10-12 08:12   北京  


“敦煌讀書班”走進河南大學學術工作坊

议程


第一環節:敦煌研究院第117期“敦煌讀書班”

時間:2024年10月17日(週四)上午9:00-12:00

主辦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學術支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多元民族文化與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斷代研究”(編號:23AZS004)

地點:河南大學明伦校區歷史文化學院三樓報告廳

騰訊會議:688-366-151

主持人:高啟安(蘭州財經大學教授、甘肅省敦煌學會副會長)



第一講:濮陽西夏遺民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進程

上午9:00-10:00

主講人:楊富學(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評議人:樊麗沙(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絲路研究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述善集》是元末濮陽西夏遺民唐兀崇喜所編纂的一部文集,編者唐兀(杨)崇喜自幼深受理學思想濡染,後就學國子學,理學思想逐漸形成,回鄉後在濮陽興辦教育,制定鄉約,傳播理學思想,《述善集》比較完整地記錄了元代西夏遺民受理學影響並將之付諸實施的過程。濮陽西夏遺民非常重視儒學,《述善集》把唐兀氏三代人建立書院的經過,包括籌資建房、學堂面積、學田畝數、申報呈文、賜號崇義書院的批文、禮請教師等一系列情況都記錄在案,堪稱迄今所見最完整也最原始的元代書院記錄;西夏遺民從元代流行的理學出發,制定《龍祠鄉約》,提倡節儉、杜絕奢侈浪費、尚賢、鄉社經濟公開化、懲過獎善、務農富民等思想與舉措,對於促進鄉村建設,美化社會風氣具有積極作用;濮陽西夏遺民與漢及其它民族長期友好相處,從第三世開始,與漢族通婚現象日漸頻繁,自六世以後,其娶妻已全部為漢族,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河南濮陽西夏遺民之漢化進程,資料完備、具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典型性。

     


主講人簡介:楊富學,1965年生,河南鄧州人,先後就學於蘭州大學、新疆大學、印度德里大學、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獲敦煌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博士後。現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博導,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甘肅省錢幣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敦煌哲學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文史館研究員。主要從事敦煌學、西北民族史、中外關係史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等10餘項。出學術著作39種,發表論文470餘篇。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優秀成果一等獎三次,二等獎三次,三等獎二次。


第二講:中華文明中的汴京元素

上午10:00-11:00

主講人:程民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評議人:祁琛雲(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院長)

內容簡介:在中國城市史中北宋開封是一大轉折,市民階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市井文化應運而生,並成為引導俗文化的主體。城市發展史上的這一拐點,為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舒適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北宋全國各地文明的榜樣,對同時代的西夏、後代的杭州、金國都城規劃建制起著直接的經典作用,是當時都城的標本。產生、完善於北宋開封的多種歷史文化惠澤元明清以及當代。中國市井文明、城市審美文化誕生於汴京。所有這些,在歷代古都中是罕見的。汴京元素使城市建設人性化,城市生活舒適化,社會文化平民化,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質享受,核心價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北宋東京開封創造、完善、傳播了先進文明,生命力極強的汴京元素為歷史文化添注了新內容、新活力,開闢了新時代,更新了傳統文化,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程民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宋代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大學)鄧廣銘學術基金評審委員,河南省地方史志學會副會長,開封市歷史學會會長,韓國高麗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宋遼金元史》《中原文化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軍事歷史研究》編委。主要從事宋史研究,兼治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化史。出版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项目4項。


第三講:唐代西州百姓日常生活研究

上午11:00-12:00

主講人:耿元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評議人:海霞(敦煌研究院博士後)

內容簡介:吐魯番出土文書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可以觀察到普通鄉民百姓個體之間日常互相交往、互相影響的過程,瞭解他們居住相鄰,彼此通婚,生計相通的狀況,展現了唐代邊疆地區多民族雜居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們有糾紛需要解決,有情感需要交流,更有多種宗教信仰的並行相容。通過“日常生活”來觀察民族交匯區域鄉民百姓重複性生存狀態,以之理解中亞遊牧族群與中原農耕人群的互動關係。分析不同區域內佔有最大多數人群比例的普通百姓生活情況,觀察國家權力深入並影響到日常生活的進程,從而在“日常”當中發現和思考國家歷史。



主講人簡介:耿元驪,1972年10月生,吉林龍井人。東北師範大學本科、研究生畢業,獲得學士(1996)、碩士(2003)、博士(2007)學位,曾在遼寧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現任中國唐史學會、中國宋史研究會、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理事。曾至韓國首爾大學(2009-2010)、美國哈佛大學(2016-2017)訪學,曾任遼寧特聘教授(2016-2018)。現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特聘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古代中國鄉村治理與社會秩序研究”首席專家,承擔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特別資助(面上)資助項目等學術研究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曾獲遼寧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主要從事唐宋史研究,在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史研究》《新華文摘》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第二環節:學術研討會
時間:2024年10月17日(週四)下午14:00-18:00

主辦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學術支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多元民族文化與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斷代研究”(編號:23AZS004)

地點:河南大學明伦校區歷史文化學院三樓報告廳

騰訊會議:688-366-151

開幕詞:祁琛雲(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院長)


第一場14:00-15:50,學術報告(每人15分鐘以內)

主持人:闵祥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劉均(西北工業大學講師)

主讲人:

1.高啟安(蘭州財經大學教授):《長壽、升仙、蛤蟆丸——中國古代的蟾蜍信仰》

2.李志軍(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酒泉文殊山前山萬佛洞西壁新樣華嚴經變考釋——兼論敦煌西夏石窟漢傳佛教圖像的淨土化問題》

3.謝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圖書館館員):《 莫高窟第217窟“西域城”屋頂形制特點及溯源》

4.薛文靜(陝西師範大學在讀博士):《敦煌本〈金藏〉若干問題考辨題》

5.馬剛(敦煌研究院博士後):《榆林窟第3窟左衽泥塑及相關問題考》

6.袁煒(貴州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從文書看4—10世紀入華粟特人的白銀貨幣》

7.單超成(西南民族大學在讀博士):《敦煌渾姓族屬及其相關問題再論》

自由交流


茶歇:15:50-16:10

第二場16:10-18:00,學術報告(每人15分鐘以內)

主持人:熊雯(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姚志薇(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編輯部副研究館員)

1.周松(西北民族大學教授):《明洪武朝沙州歷史地位新探》

2.齊德舜(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安多藏族部落喬家族考述》

3.陳鍇(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明清方志宋元進士籍貫問題研究——以吉安府為中心》

4.樊麗沙(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絲路研究中心副教授):《〈述善集〉所見元代河南濮陽西夏遺民對中原農耕文化的認同》

5.周夢夢(河南工程學院講師):《陽關、玉門關詩歌生成機制蠡探》

6.朱旭亮(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晚唐淮西“河朔化”與地方軍事化演進》

7.海霞(敦煌研究院博士後):《新見一件祆教布帛研究》

自由交流

18:00,楊富學(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館員)致閉幕詞,宣佈會議閉幕

10月18日(週五)調研(開封古遺或濮陽楊十八郎)








期待各位同仁、老師、同學的積極參與








嘤鸣丝路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