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又叫过年。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年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吃饺子,也成为家家户户在年三十,必做的事情之一了。早早地起来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甚至一枚小小的钱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北方底层人民生活很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而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饺子”也是最难吃到的,所以才找机会就吃饺子。
说话礼仪: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孩子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家长提前教导孩子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餐桌礼仪:用餐卫生要注意
餐桌礼仪其实最考验家长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因此,春节前,家长就得对孩子稍做“规矩”,免得到时尴尬。当有人来拜访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应该等待所有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来吃,不能跑来跑去,不能边玩边吃。
3.夹菜时,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拣,要小心夹菜,以免弄脏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
4.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吃完饭离开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红包礼仪
拜年时,孩子会收到代表祝福的红包,家长要告诉孩子,长辈给红包时,要双手接住,然后礼貌的说“谢谢”。接过红包后,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拆开。
监制:涂红春 鲁丽
审核:丁娜 任虹
编辑:方雪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