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21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陈伯达的长文,也是他声名鹊起的开山作:《评<中国之命运>》。
这篇文章刊发之后,使得陈伯达的名气得以迅速提升,不仅提高了他政治上的身价,还让他的文章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写了三天三夜
陶希圣,是老蒋的御笔顾问,是老蒋那边权威的理论家。
在老蒋的授意之下,他撰写了《中国之命运》,并于1943年3月10日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老蒋就进行大肆宣传,成为人人必读的一本书,虽然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正式课程,但却是学生们必读的重要课外读物,并且还被纳入到了正规的考试科目。
为了推广这本书,老蒋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不仅印刷用的是最好的纸,而且售价还很便宜。这一波操作,这本书的发行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超过了一百万册。
伴随着陶希圣的主笔的这本书出版,在文化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了。《中国之命运》传到延安后,伟人找来几个文笔比较优秀的几个秀才,陈伯达就是其中之一。
伟人笑着告诉他们几个,别人给你们出考试题目了,叫你们做文章呢!这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要咱们这边写反驳的文章。
我一口气写了三天三夜,我一面写,一面哭,我太激动了,因为极大义愤吧。我以前写过许多文章,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
——来源:《同舟共进》,“陈伯达之命运”,钱伯城 ,2008年第8期48-54。
当然,陈伯达说的“一口气写了三天三夜”,中间也是有休息的,就是吃饭睡觉之外就是埋头写文章了。
因为陈伯达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以什么形式进行刊发,所以初稿出来后,他就没有署名了。
如果是作为社论来发表,那就不需要署名,倘若是作为评论员刊发的话,就需要署名了。
陈伯达的初稿写出来后,就赶紧给领导送了过去,去的时候,恰好领导在休息,陈伯达把初稿放下后就离开了。
伟人睡醒后,拿起稿子来看,这篇稿子写得很有气魄,评击得有理有据,很尖锐,领导一口气读完后,在原稿上进行了一些修改。
末了,伟人在文章的末尾署名“陈伯达”。
第二天一大早,陈伯达就被叫了过去,领导把修改好的稿子递给他,并嘱咐他,送到《解放日报》刊发。
稿子送到报社,报社的人看过后,觉得这篇文章肯定会在国统区引起轰动。
声名鹊起
1943年7月21日,《评〈中国之命运〉》正式发表在报纸上,并且还被印成了几万本小册子发行。
这些小册子还流传到了重庆,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讨论和关注。
不出所料,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后,在国统区就像是平地一声雷,果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老蒋直接下发了一个内部通令,严禁这个小册子,并且,他称呼陈伯达为“陈逆伯达”。
《评〈中国之命运〉》是陈伯达这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作品,他的这篇文章刊发引起轰动后,随后又有三人写了文章进行评击,这三个人分别是:范文澜(历史学家)、艾思奇(哲学家)、齐燕铭(戏剧家)。
这三个人写的文章和陈伯达的那一篇,四篇文章合成一个小集子进行印发,不过,封面的名字是叫《评〈中国之命运〉》。
《评〈中国之命运〉》,可以说是陈伯达的一篇开山之作了,文章刊发后,陈伯达的能力和才干也得到了彰显,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地位涨了,手头上的工作也多了起来,因此,在发表这篇文章过后,陈伯达就不再像当初那样,接二连三的发表各种文章。
在1944年这一整年,他只发表过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
后记
老早就听说过陈伯达的政论文章水平很高,但其实我都没怎么看过。
于是,我特意找来他的这篇开山之作,再结合陶希圣所写的那篇文章,两相结合来看,确实是写得犀利。
这也怪不得,他这一介书生,能凭借着一根笔杆子,在后期迅速蹿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