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由于其复杂和自相矛盾的属性,既不是一种单纯的表演活动,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仪式。它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在这个时代里群体生活的等级制度被完全混淆。大型城市体育馆常被看作“工业化时代的圣殿”,这不仅是它给人带来的感觉、行为与使用规则所作的一种比喻。例如在意大利球员绝不会在周末比赛的场地上训练,而作为虔诚的球迷,球场草坪具有一切圣地具有的特性,他们甚至会将一小块草皮带回家作为收藏。
时刻处于镜头监视之下的状态或许是 21 世纪的一种决定性体验。如果说 1967 年巴黎理论家盖伊·德波 (Guy Debord) 认为我们生活在“景观社会”,保罗·菲佛 (Paul Pfeiffer) 制作的可以容纳100万人的体育场模型,做工非常精细还安装了座椅,戏剧化地呈现了观看和被观看的感觉。
这个容纳100万人的体育馆设计灵感来自悉尼奥运会体育场,这是奥运历史上最大的体育场。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是朝鲜平壤的五一体育场,于1989年投入使用,可容纳150,000人观看比赛。
受电视体育赛事和流行娱乐的启发,Paul Pfeiffer的作品解构了我们对名人文化的迷恋和痴迷,揭示了集体意识是如何通过他对现成镜头的熟练剪辑来塑造和操纵的。
《圣徒》再现了观众对 1966 年世界杯足球决赛的反应,这场决赛在伦敦庞大的温布利体育场举行,西德队与英格兰队之间,时至今日,狂热的球迷仍在激烈争论这场决赛。艺术家雇佣了 1,000 名菲律宾人,让马尼拉的一家电影院挤满了人,他们在活动的原创电影和声音材料的伴奏下欢呼,这场比赛的胜者和败者存在争议。“圣徒”是一幅狂热的人类声音的肖像。
Clarke通过他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足球场景的各种面貌,强调了球场的个人和集体意义,揭示了足球对社区、身份和个体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