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中国诗歌学会”,与诗结伴同行
金学泉:与时俱进而又特立独行的诗人
李鸿然
朝鲜族当代诗坛上有一位后起之秀是金学泉。他身负多重任务,在用汉文和朝鲜文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还从事翻译、编辑和文学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能做好其中一项工作已属不易,可金学泉却能把这些工作都做得有序有效,而且有显著成绩。本文要谈论的,是他的汉文诗歌创作。
金学泉1953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祖籍韩国庆尚北道尚州郡,父母亲各自于1937年与家人一起迁徙中国东北,颠沛流离多年后定居于敦化农村。1945年父母亲相识结婚,1947年父亲告别有身孕的母亲,不顾爷爷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2年负伤转业到地方工作。对出生地养育之恩的感念,对祖籍悠久历史文化的遐想,对长辈们人生道路和信仰信念的思索,常常进入金学泉的诗中,使他的诗更具个人色彩,增添了打动读者的力量。
金学泉1986年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中文朝文基础都很好,具有跨文化优势。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理事、常务副主席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出席第17届世界诗人大会。著有中文诗集《缤纷的季节》《世纪之交的独行》,朝文诗集《多梦的白桦林》《白桦林情结》,翻译诗集《金哲诗选》《蒲公英》《金良植诗选》《七月雪》《银妆刀啊银妆刀》《天空是游乐园》《至爱天池》等,主编了五卷六册《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精粹》《20世纪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选》(朝文版)。翻译的诗集一再获全国性文学大奖,主编的《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精粹》和《20世纪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选》连获省级和国家级图书奖,个人创作的诗集和组诗也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大奖与地方性文学奖。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统计,金学泉1981年创作以来,共发表中文诗五百余首,朝文诗一百余首,朝译汉诗八百余首,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受到国外诗坛和读者的关注与赞赏。
表现亲情、爱情、友情和乡情,是金学泉诗歌的一个主要内容。他曾说,人生在世,许多事情会被忘记,但亲情难忘,“父母、妻子、孩子和许许多多的亲朋好友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不仅是一杯醇厚的酒,更是连接的纽带、人格的体现、人性的呼唤。或许,一个时代的道德构筑犹如摩天大厦,需要达到某个历史阶段的顶端,那么,堆砌这座大厦的最基础的和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就是亲情。试想,不念及亲情的人,怎么还会拥有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博爱之心呢?”他对亲情不仅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抒写,而且注意艺术传达。比如《父亲》,诗人在描写父亲浑身的战伤和坎坷艰险岁月中的人生经历后,用这样的诗句描写父亲的革命经历的历史意义:
镰刀和铁锤的碰撞
在漫漫的长夜划过一道闪电
点燃星星之火
您便像干柴燃烧起来
整整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我刚刚步入不惑之年
加上我女儿的年龄
恰好是您的党龄
父亲 我与我的女儿
以及未来的子子孙孙
便是您生命和精神的延续
当下某些思想家和文学家正在谈论“叛父”“弑父”,如何对待实际生活中的父亲,似乎也成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若父亲是革命前辈,这一问题更显得凝重。金学泉的诗句朴实无华,然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思想与感情互动,情与理又凭借审美形象得以显现,因此真挚感人,给人启悟。如果作者不注意艺术传达,这样的话语可能成为表决心发誓言一样的文字,很难被读者接受。
表现哲理,是金学泉诗歌的又一主要内容。张同吾先生在评论金学泉的诗歌时,说金学泉的诗歌具有哲学内涵,同时赞扬金学泉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秉赋”,能够“进入哲学又走出哲学,去开拓自由徜徉的诗意空间”。张先生说得很中肯。金学泉的诗歌,从标题看,写的无非是风花雪月、春去秋来和日常生活。但是细读作品,常常可以发现其中总包含着不寻常的生命信息、人生感悟或文化隐义,不少篇什里蕴藉着形而上意味。比如《今日的风景》,诗人从卡拉OK和夜总会的情景写起:“卡拉OK闪烁出灯红酒绿/夜总会炫耀着堂皇富丽/狂歌劲舞/谱写人生虚幻而充实的又一旋律/满世界的星星点点点缀着/踌躇和狂妄的意绪弥漫着/嘶哑的噪音中萌生出乐音悦耳的惊奇//或许是一种意境/或许是一种意象/或许是憧憬/或许是一种氛围/在零零碎碎的片断中/剪辑出虚虚实实的蒙太奇/突出并突出的主题。”富丽与丑陋、狂劲与孱弱、真实与虚幻、充实与贫乏等等,都被同时显现,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从不同方面思考“今日的风景”,范围远远超出了卡拉OK和夜总会本身。接下来诗人又让人从哲理层面思考问题:
其实
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只是清醒得朦胧
朦胧得清醒
波浪式前进么
抑或是螺旋式上升
终古常新的太阳依然那么灿烂
常新终古的月亮依旧这么惬意
大山以缄默显示稳重
大海用喧嚣表现生机
昨天是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是怎样的风景呢
过去与现实
现实与未来
在立交桥头有条不紊地衔接和延续
社会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说法,但是把这种说法和“终古常新的太阳”、“常新终古的月亮”并置,既增添了诗意,也增添了哲理。大山的缄默,大海的喧嚣,立交桥的衔接和延续等比喻型意象,都具有超象显现的功能,审判意味和哲学意味相当丰富。尤其是立交桥的意象,它是今日风景中的亮点,用来比喻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态势和历史运动法则也十分贴切。它那复杂的系统和整一的结构,回环复沓的组合和引导前进的态势等等,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历史发展的起伏性和曲折性,均有某些相似处,把它作为比喻型哲学内涵和激发读者想象,都具有特殊作用。《什么》一诗,也是富有诗意空间和哲学内涵的作品:
盲人
用手摸索着什么
用嘴嗫嚅着什么
聋哑人
用眼睛寻觅着什么
用双手比划着什么
我
看着说着做着
不知为什么
可能
少了些什么
多了些什么
写的是平常的人与事,用的是日常生活话语,乍读觉得像谜语或绕口令,以通用的标准看,很难说是诗。不过认真品味,便能发现颇不平常的诗意。它只有4节12行59个字,加上标题,也才61个字,可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作了准确的概括和描绘。在12行诗中,“什么”出现了7次,诗的标题也用了“什么”。这些“什么”,特别是标题与第3节第3行中的“不知为什么”,以及第4节的“少了些什么”和“多了些什么”,都是关键性话语,提醒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看的说的做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哪些多了,哪些少了,等等。一句话,诗人想让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人生目的,明白人生真义,诗中有人生哲学。如果承认诗美不等于语言华美,承认哲理美可以成为诗的内核,那就应当承认《什么》不但是诗,而且是好诗。它把家常话变成诗家语,在大白话里注入诗情和哲理,让人在玩味思索的同时,获得了人生感悟。在金学泉的诗歌中,蕴含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篇什相当多,不过这些篇什一般也不采用《什么》的话语方式,当然更不是用三段论式,而是用赋比兴,用形象思维,或如冯友兰先生说的,“用负的方法讲形而上学”。
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学泉的汉文诗集《世纪之交的独行》。金学泉很看重这部诗集。他在《后记》中说:“就‘世纪之交’这样特定的几近神奇的时间概念而言,或许,这将是我人生历程中一座最值得珍重的纪念碑,是一次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是一个最为难忘的历史契机。本世纪之末的落日与新世纪之初的日出,都以无与伦比的辉煌和神圣走进这部诗集。为此,我凝神注视那个时刻的到来。”这部诗集共分五辑,收入125首诗。总的看来,这些诗感情丰富而细腻,思想开阔而深邃,同时又程度不同地传递着时代信息。不论是表现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是表现某种哲理,这些诗总是或隐或显地带着时代的光与影。部分作品,时代的印痕相当鲜明,如《心思》《岁月》《1989年1月的上海》《无题》《关于初春》《日子》《汉城地铁》《某一个夏日的上午》《走过百年及千年的交界》,以及第五辑中那些仅从标题便可推想其时代内涵的篇什。不过应当指出,这里说的时代印痕,与文学批评界某些人说的“时代精神”有所不同。金学泉的诗歌不乏某些人所说的“时代精神”,但他诗歌中表现的“时代精神”并不是单色调的,也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他的诗歌,相当全面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前进与徘徊、渴望与焦虑等等,而且他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现代意识一一诗化了。比如《汉城地铁》,写地铁涌进去涌出来的人潮,组合着分解着的车次,秩序井然和体面壮观的情景,同时也勾勒了这样的画面:
几许忙碌
几分悠闲
同疲倦和焦躁混合在一起
与期待和无聊糅合在一起
匆匆地
为自己的事情盘算着
挨过一个个车站
偶尔也有行乞的残疾人
脖子上挂着装钱的篮子
哆哆嗦嗦从最前面的车厢
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
走向最后的车厢
几个铜板
几张纸币总还是装不满
读这样的诗行,让人联想到美国现代著名意象主义大师庞德的名篇《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它用朦胧模糊但不失感情色彩的意象叠加方式,表现了现代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奏,记录了美好情景稍纵即逝时产生的留恋和惆怅之情。庞德这一名篇有现代色彩,但比较而言,金学泉的《汉城地铁》现代色彩更强烈。从选材和命题推测,金学泉大概考虑过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然而与其说他意在批判韩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如说他主要为了表达一种现代焦虑。这种焦虑的精神指向是正确而积极的。同是写地铁,金学泉的诗有更丰富的感情内涵,先进的现代思想表现得更明显。金学泉在《后记》中说:“人类发展到当今时代,和平与战争、竞争与发展都已被粉饰一新,尽管其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表面上却比任何时候都显现得斯文。饥饿、战争、生态越来越成为普遍关切的问题,为此人类以空前的自觉表现出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各自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我愿以我虽不很成熟却充满真诚的诗作,展示心迹,为我的祖国、民族和自己所热衷的事业,尽一份赤子之心,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诗歌创作看,金学泉实践了这一诺言。
《世纪之交的独行》这一书名,“世纪之交”的含义和精神指向很清晰,作者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关注时代、与时俱进,《后记》以《凝神注视那个时刻的到来》为题,进一步表现了作者迎接新世纪、投身新时代的意愿。“独行”较难解释。成语中有“特立独行”,一般的解释是操守独特高洁,不随波逐流。此书序言中,张同吾先生的解释是:“在经济信息和电脑网络时代谁能‘独行’呢?任何一种离群索居的独行者都会被瞬息万变的时空所淹灭,然而惟有诗人是独行者,也可以说惟有独行者才能成为诗人,这自然不是指行为方式而是生命形态和精神走向,因为惟有诗人才会以强烈的自主精神和超越意识去探究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从而试图超拔世俗的羁绊,走向梦幻与现实相统一的精神国度。”努力寻找自己独特而自由的诗意空间,正是金学泉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金学泉的诗歌,在取材、立意、体式、格律、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描写风花雪月是与其他诗人相同的,但立意是金学泉式的。与庞德一样写地铁,可金学泉写出了新意,营造意象的方式也有个人特色。《世纪之交的独行》中有一首诗叫《思念自由》:“没有表情地徘徊着/回顾/岁月的进程/撕心裂肺地难过/踯躅间/地轴发出干涩的响声//记忆的一端上/飘拂着自由/偌大的天地里放任驰骋//想起来/与你与我/都是神圣”。与这首诗内容相近的还有《走出藩篱》,提出“砸碎/那一扇耐用/而且结实的门”,因为这扇门里“没有自我/没有七情六欲/便没有了所有的认真//自由/在这里成了奢侈/于是谁也不去过问”。中外诗歌史上关于自由的诗歌不知凡几,歌德、拜伦、泰戈尔、裴多菲等都有名篇,金学泉在这个题目上似应搁笔,但是金学泉写了,也写得很有新意,颇具特色,这也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诗意空间。我们当然不是说金学泉的诗歌超越了大师,也不是说他的诗都是上乘之作。金学泉也有个别缺乏新意或手法比较一般化的篇什,但是总的看来,他的诗歌是艺术个性鲜明、新意迭出的。
*李鸿然,海南大学教授,本文载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上卷269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金学泉,诗人,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委、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延边作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新疆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著有诗集《世纪之交的独行》《穿越时空的行板》等多部,译诗集《蒲公英》《银妆刀啊银妆刀》等多部。主编《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精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朝译汉卷)》等多部。在韩国、日本出版诗集多部。获第四届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第四届韩国文学广场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