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古心:向显性的存在探索深邃的精神肌理——陈先发诗歌阅读札记
百科
2024-11-01 12:06
北京
点击关注“
中国诗歌学会
”,
与诗结伴同行
古心,
本名沈世坤,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作家协会文学评论组组长,著有诗集《世界一幅水墨模样》《如果不曾相见》,散文集《相逢不语》《在文字里与你相逢》,评论集《沉吟与微享》《阅读无缰》等。
向显性的存在探索深邃的精神肌理
——陈先发诗歌阅读札记
古心
每每读陈先发的诗,我都不禁感叹“写诗是门技术活”。任何领域,欲抵达一种通达圆融之境,必须修得一身“好武艺”。就诗歌来说,如何把语言、修辞、思想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不露痕迹,这需要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换句话说,在处理任何一种语境时,无论是现实语境还是虚拟语境,都必须彰显你的哲思,而随着哲思的涌动,对于一种庖丁解牛式的技艺你就尤其会心。
从诗集《写碑之心》到《九章》,可以完整地考察与甄别陈先发诗歌精神与技术的“流变”。《写碑之心》里的一个“碑”字,或许就有理想主义的故意,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抒情狂欢里,将自己的写作抽离,在姿态上就有一点陶渊明的意味。“采词”如“采菊”,一种由以静制动的冥想抵达的幽渺之境,便悠然而至,“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但这只是一种表象。事实上陈先发对此有足够的警惕,他并不愿做一个“古典主义”者,他平和的陈述之下有着一种“反动”,而这“反动”也成全了他在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独树一帜。其中一些短制已然作为经典流传开来,如《前世》《丹青见》《伤别赋》《养鹤问题》等,但倘若我们的阅读只拘泥于此,显然只是窥得其“冰山一角”。
诗集《写碑之心·卷三》中有《老藤颂》《箜篌颂》《稀粥颂》《活埋颂》《秋鹮颂》《卷柏颂》《滑轮颂》《披头颂》《垮掉颂》等“九颂”,是否已给读者透露出某种信息?事实确是如此。
就陈先发的写作状态来看,其文本里透着实验性的技术探索。其支撑的不是聂鲁达那样的激情,也不是里尔克那样的经验,陈先发整体上抵达了“智性”写作的高度。也就是说,起点可能是某一点的感性,但随着文本的推进,他呈现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能力,虽是日常话语,玄机却藏于其中。诗人韩东有句“诗到语言为止”的经典的话,但到陈先发这却恰恰相反,诗到语言才开始。你必须整体性把握他的文本,才能慢慢体会到他语言之外的“精气”,仿佛看一条河流,你需要静静审视、慢慢琢磨,雨天里你看到“雾气”,晴朗之日你发现水中“游鱼历历”,甚至水底之石也会与你以目会意。当然,其溶盐入水的“诗意”,那种不可言说的部分,其妙处难与君说。
阅读陈先发诗作的时候,我曾经写下:就呈现在陈先发文本里的意识来看,他更注重脉息的完整性,且在诗歌“灵”的层面而不是表面意义的层面上下功夫,这就形成了“一棵树式”的写作模式。所有的主干和枝杈,甚至内心的“骨头与血液”,已经不必区分哪一部分是主,哪一部分是次,不断呈现的“生发点”此起彼伏,也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起承转合,而形成了自己不可复制的文本样式。由这一段话来思考陈先发的诗集《九章》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上面我谈到《写碑之心》的“颂”的九个文本,到了诗集《九章》里的第一部分就是“颂九章”,这就是一种有“野心”的故意了。而这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显得尤为珍贵。木心曾表示过:做人要谦卑,为艺术要“功利”。从这一点来说,陈先发的雄心与努力皆在,在当代诗歌的艺术版图里,他醒目且有着引领的意义,尽管进入其文本的细部并不容易。
重新审视陈先发的诗集《写碑之心》《九章》时,我思考得最多的是:一个诗人,如何突破伦理与社会性需求。换句话说,如何摆脱某种功能性需要,而如何进入艺术层面的考量,经得起技术性推敲,这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工具化带来的后果,若回眸我们的曾经,那些惨不忍睹的东西仍会令人触目惊心。这就提醒我们,现代诗的写作必须进入一个精神性与思想性深入淬炼的层面,才可能有新的突围。无论日常书写,还是理想主义的描摹,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类的经验、观察与想象,必须摆脱单一的精神方向的左右,必须要有一种雄心,而这样的雄心看起来野心勃勃,倘若不能做到坚定的低调并耐得住寂寞,是不能抵达的。我之所以强调陈先发诗歌的重要性,是因为他在智性写作上的自觉。这种自觉让他在精神世界里有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可能,他有着王阳明“心学”般颖悟的能力,他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当代诗歌之典范。就目前的文本呈现而言,他也是把古典处理得具有现代性意味而不留痕迹的典型代表。对于古典诗歌的成功借鉴,台湾的诗人相对比较多,但大多还没有突破古典形式的束缚。哪怕是世界级诗人洛夫的《烟之外》《众荷喧哗》等,还有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意境与氛围都相当不错,但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性突破。到了陈先发这里,应该说他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在文本上有了大胆突破,令我们眼前一亮,如他的《前世》《养鹤问题》。
陈先发诗歌文本所呈现的模糊性(或暧昧性)、复杂性,在当代诗坛显然是独树一帜的。说到“独树一帜”这个词,我们再回溯现代诗歌的各路名家,会对陈先发的写作有更深的思考。记得有一次和评论家孙琴安先生交流,在对著名诗人的认知里,我们对于穆旦与冯至的看法尤为一致。他们不仅仅有出色的文本成就,更有广阔的文学视野。他们是诗人,也是一流的翻译家,这样的身份让他们在汲取中外诗歌的营养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当然能翻译者甚众,但在翻译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也需看天赋与努力。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这样评价穆旦:“穆旦的时代是个特别的时代,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现代主义诗人,是因为他能够看到表面现象下的复杂与深刻。”我一直觉得,单单穆旦的《春》八首,就让他抵达了新诗当时的高峰。这一组诗呈现的是典型的“一团诗意”,也就是说即使你能感觉到整体上这是一组爱情诗,但它的模糊性(或暧昧性)让它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让每一个走进的人仿佛进入语言的迷宫。《春》在语意上的“新奇”令人惊奇,人们试图寻找一种路径来阐释它,但基本都是“徒劳”的。诗人西渡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穆旦和中国新诗派的诗人强调用身体去思考、用身体去感受。我们古代的诗人都倾向于用眼睛看,所以呈现的是一个外在的世界,追求的是意境、境界。”每个人读诗也都有赖于自己的禀赋与经验,都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而如何抵达布罗茨基解读奥登的高度,这需要等待。从穆旦到陈先发,这是我从文本出发而理解的现当代诗歌的最有诗学价值的“衔接”,从这一点来考量、审视陈先发的诗歌创作,我们会有更大的期许。
下面从一些具体的文本里探寻陈先发写作的诗学密码。
《中秋,忆无常》,就题目本身而言,有着反弹琵琶的意思。在我们这个国度,中秋之隆重,不亚于除夕,因为“团圆”二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总令我们共情。但陈先发这首关于“中秋”的诗,却显得突兀,甚至陡峭,他跳出了窠臼,以一种孤独的姿态,以一种思索的深刻转化之,从而有了一种智性的抵达。何为无常,又何为日常?这司空见惯的世界,你凝视它时,的确充满了荒谬感。而就是在这种感觉之下,陈先发下笔,情绪抵达的就是另一番境界。“黄昏,低垂的草木传来咒语,相对于/残存的廊柱,草木从不被人铭记”,坦率地说,我是被这起句吸引的,因为我有过对于古典文化寻寻觅觅甚至“寻章摘句”的经历。诗人以“草木”提醒我们,对于逝去的断壁残垣与活着的一草一木,到底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我一直强调一首诗无论状态是怎样的,在考察时,要努力捕捉其可能“藏”的精神性存在。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无论拥有怎样的经验,一旦进入诗歌写作,看起来的浑然天成里,一定“藏”有某种匠心,这也是我一直想强调的“智性”写作。从这一点来思考,陈先发写作所抵达的境地,也是当代诗人可能抵达的高峰之一。“这些年,我能听懂的咒语越来越少/我把它归结为回忆的衰竭。相对于/死掉的人,我更需要抬起头来,看/杀无赦的月亮,照在高高的槟榔树顶”。就断句来看,我本欲在“回忆的衰竭”处截之,因为“这些年,我能听懂的咒语越来越少/我把它归结为回忆的衰竭”这两句是诗人此刻的“自省”。也就是说,因为现实生活之种种,那些“草木之心”渐渐被各种世俗挤压,甚至被遗忘,而在中秋团圆之时,诗人越过热热闹闹的世界,所抵达自我的冷清,却是一个诗人丰富的冷静。诗意在此处抵达一个漩涡,而漩涡是不可能被止住的,所以不阻断,但情绪可以在此处停留一会儿,然后随着语言往下走。“相对于死掉的人,我更需要抬起头来,看/杀无赦的月亮,照在高高的槟榔树顶”,这里说到的“死掉的人”是对文本开始提到的“残存的廊柱”的呼应,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无论是文化还是人,固然需要一种追索与深思,但更要明白的是,要对于当下活着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性存在投入足够的热力,所以诗人即使在“杀无赦”的月亮笼罩之下,依然把目光投向了“高高的槟榔树顶”。
我是万物,万物是我,越过悲伤,越过喜悦,带着冥想的气质,语言的推进已经不是常规的情绪推进。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个封闭的精神系统,诗人要完成的就是借助世间万象来上天入地,进而搅动其内心已经沸腾的词语,然后将它们一一归位。这看起来封闭的浑然天成,其实处处皆是匠心。
陈先发在谈论诗歌时,特别重视“凝视”一词。在凝视的过程中,虽说没有幻象,但生命的镜像还是让诗人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感伤,仿佛射手瞄准一个靶子,那沉默时刻的紧张潜藏着不可预知的爆发。所谓“心游万仞”,对于一个有着严格训练的诗人来说,仍然需要一个“支点”,而《欲望销尽之时》的支点就是那碗“小米粥”。看起来的一个不经意,却是对于这个农耕文明国度的一次深切反思。从“小米粥”到“小舟”,这有一种农耕作业的自然,它既呈现出物理学意义上的陡峭,同时也具备由具象抵达抽象的张力,一下子就把关于水稻种植的千辛万苦以诗意的形式定格了下来。至此,诗人仿佛一个哲学与宗教合体的精神存在,由自己沉入“凝视”的寂静,进而又抵达历史学意义上的惊心动魄。
读陈先发会想到“我思故我在”。对于陈先发来说,借着一种“凝视”,诗意便汹涌而至,而这个“汹涌”是“暗流”,是“暗火”,是表象之下的“形而上学”。诗歌到陈先发这里,再次让人们确认一个诗人“智趣”的重要性。陈先发的诗,不做空洞的抒情与议论,总是先设置好场域,这个场域的设置并非刻意,而是心随身动,所到之处以“我”观之,甚至“对冲”之,直至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我”被“激发”出来。而这个“我”也让我想起西渡谈到的“新我”,换句话说,陈先发有一种能力,就是借每一首诗来更新一次自己。“新我”时时现,作为诗人的脉搏就显得愈加有力,且有自己内在的精神纹理。这一切至少在诗集《九章》里有着完整可考的文本依据,反复阅读亦可悟得其经验之一二。
端午刚过,粽子之香犹存,艾草还挂在一些人家的门口,饮过雄黄酒的人心里都“酒酣胸胆尚开张”,都欲“一尊还酹江月”,或者“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仿佛也是一个“新我”随酒而至。且看陈先发《谒屈子祠记》,以“屈子”观“我”,摆脱了传统的抒怀,而是为“我”所用,成全一个“诗人”的我的思索。不必追寻意义,不必被贴着的标签牵着走,就把自己置身于这一片天地之中,必须把屈子的有形化为无形,甚至有一种陌生,词语更多地避免已经积累的经验。“汨罗江的涟漪像从他的死中/松绑了出来”,这是诗人把自己与屈子都解放了出来,借助于汨罗江的“涟漪”,那同样有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孤傲的诗人也随光“逃逸”。为什么要“逃逸”?因为“他的语言和我们一样,必将输掉/与草木的战争”,这看起来是宿命,却是从人道到天道的追索,于是“我小心翼翼切割词与物的脐带/看着他,看着他的老祠堂如同/他在泥土中的终结”,显然那种万古愁的情态倘若放在大千宇宙中看,也就渺渺茫茫了。“有二十多年没读他的诗了/我尊重他终结于一个/被江水缝合的伤口中”,显然,这是精神性回避,回避某种大的概念对于个体生命的绑架,历史浮沉,浪花终究会淘尽英雄,而终究以草木之心复活在天地万物之中,万物灵长,才是整个天地世界的本来面目。终究,“他必将把一座被艰难清空的世界/新鲜又艰涩如第一眼的世界,小心翼翼地/交还到我们手上”。一首诗至此得以完成。重新回顾,你会看到诗人小心翼翼地“回避”了沉重的“雷区”,回避了近乎恒河沙数般的意识形态式的悼念,而是帮屈子卸下了重负,也还了我们一份“轻”。恰恰是这份“轻”,让后来者有一种勇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寻常的“香草”“美人”。
当集体无意识笼罩着精神的天空时,如何寻求突围?到底能不能突围?在这样一种考量之下,诗作《某种解体》就显得意味深长。有一种“我”与“我们”剥离的努力,“这块荒野之地其实无法长成”,这一悲观的结论,也恰恰是对一个时代的隐性发问,但想起“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于是:“既已终结,当为终结而歌/从无一种暗夜让我投身其中又充满谛听”,这算是一种和解吧。樱落如雨之时,有过那样的时刻,迷离而令人难以置信,仿佛内心的某种东西也就那样无可挽回地流逝了。“先是不知名的某物从我的/躯壳中向外张望/接着才是我自己在张望。细雨落下”(陈先发诗《双樱》),这有着一种传统的“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而当“物”即“我”时,“张望”开始,由此而抵达“凝望”。事实上,这种暴烈有着震撼的力量:“几乎不能确认风的存在/当一株怒开,另一株的凋零寸步不让” (陈先发《双樱》),当群体性指认“细落如雨”,这是一种“随波逐流”之“隐藏”,但一旦到了你我之间,针尖麦芒,鹿死谁手,费思量。《某种解体》有着现实之下的挣扎,《双樱》则由物渐渐靠近形而上,这依然是由现象“张望”而激发出来的一个新世界。客观上由远及近,精神上却在一步步向着“远方”……所以,到了《久违了康德先生》,则是回到一种“闭门即是深山”的生命哲学。换句话说,诗人这个角色仍然只是精神载体,他必须走进更广大的精神世界,考察时空之间的人的存在、万物的生长,一种精神鹏鸟的飞翔才有新的可能。我一直强调理性训练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基础,经验的沉淀才可能在某一刻被唤醒,仿佛春天来临时的那种欣然,是有着精神拔节的趣味的。这样的一种活泼是难能可贵的成全。
我看重诗艺,但我更看重语言背后的灵魂,看灵魂在不同的文本里沉默地发声。回到母亲的院子,我才安下心来,打开《星星》二〇一九年第十期,翻到陈先发的这一部分,我再次确认,陈先发不同于当下许多流行诗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文本里的“模糊性”“神秘性”,以至于使读者常常陷入一种不可捉摸的无力感。恰恰是这样一种存在,对于有更高追求的诗人来说,陈先发可以作为一个“坐标”来考量。上次与他通话,只是就一种现象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但仍然擦出了一些火花,这也是我这次把这本《星星》带在身上的缘由。对于长久浸淫在各种文本里的我来说,必须有精神意义上的兴奋点才可以刺激到我,而《黑池坝笔记》里的这些十六节的“节选”,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陈先发有其诗论家的一面。陈先发思考问题的方式极近我推崇备至的佩索阿,也就是“日常的精神性”,他“凝视”万物而得到的独属于他自己的精神性发现,使得他的诗歌文本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清晰面目,无论结构上的、语言上的,还是精神性“埋藏”上的。我一直强调,一位伟大的诗人,往往都是伟大的诗论家,例如艾略特,例如布罗茨基、米沃什、庞德、帕斯……这个名单很长,就未来的可能性而言,倘若陈先发在思想领域有更大的突破,那么他在诗歌的道路上将更值得期待。
无论秉承怎样的诗学理念的诗人,对于时代的关切与呼应,考量着诗人的精神刻度。在这次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中,每一位有担当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感表达,陈先发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诗作《空椅子》,怀念一种“空”,这“空”非“空灵”之“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空”,这“空”,就成了“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而已无“寿者相”,这样说似乎有些荒诞不经,而荒诞已然成为时代病。由此回头,你看到曾经的盛大之景象:“朋友们曾像潮水涌来/填满我书房的空椅子,又潮水般退去”,如果从世俗层面来讲,这是儒家的一种“必须”状,我们“必须”交谈,“必须”交换心灵的秘密,正如北岛曾言:“那时候我们还有梦,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这是一种风生水起的生命喜悦,可以抵达遥远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境,没有不能想象的,也没有不能抵达的。如果说第一节是“群相”,那么第二节就是对个体聚焦:“某个人的某句话,我在很久/之后才有所醒悟/仿佛在这些椅子上空掉的/东西,还可以再掏空一次”。聚焦一个“个体”,就有推心置腹的可能,而这个可能或许可以抵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高度。“有些人来过多次,在雨夜/有些长谈曾激荡人心/我全都忘记了/某种空,是一心锤炼的结果/但锤炼或许并无意义”,但个体依然有被“淘汰”的,尽管有惺惺相惜,但孤独是宿命的,即使无数的相谈甚欢,甚至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但所有的相谈都是为了“空”的“锤炼”,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当然,需警惕的是“虚无主义”,而这里有抵达“深渊”的意味。因为这种意味,我们有了绝处逢生的体会,甚至咂摸出了滋味,于是沉默是“灯火阑珊”之后的沉默,是凝视“深渊”般的寂静之沉默,甚至可以把一个“田纳西的坛子”置于椅子之上。但这个“坛子”可以呼应诗人的情绪吗?于是诗人在“夜里。在黑暗中。最安静的时刻/我把每张可能陷于低泣/的空椅子都坐了一遍”,这是怀人的一种方式,也是怀念曾经的那个自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常里,人生初见,再见,或者永不再见,只剩下空荡荡的“椅子”,谁来坐?你与谁同坐?
很多时候,精神系统决定话语方式,甚至决定话语系统。一个诗人,当他走到自己的精神悬崖前,就有了一些孤绝的意味,其内心深处的一些隐秘就可能被“逼”出来。一个诗人,也必须要有一种雄心,即使被别人误以为孤傲,也必须有特立独行的精神意志,即使在各种现实的互动里植入了一些世俗的元素,但那根形而上的弦也必须始终紧绷。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陈先发的诗歌路径,你才会明白其文本的拓荒意义。以诗集《写碑之心》《九章》观,陈先发风格既成。尤其是《九章》,显然是其“上下求索”的结果,我甚至认为它是陈先发近年来最独特、最“晦涩”却也最深刻的一个文本。“九章”为一个回环,无论闭合,还是“一棵树”的姿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那些可言说的,我们很容易“抓住”,而那些不可言说的,甚至暧昧的,那些文本所氤氲出来的缥缈之感,便是一种诗歌意义上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这一点来讲,我一直觉得,陈先发的诗在感性出发之后,有一种理性的思索,而后呈现一种“智性”的精神状态。而这并不是他追求的,甚至是他警惕的,他并不宗奉里尔克的“经验主义”,他意识里的那个“灵性”始终盘旋着,这才是他不断能够形成突破的主因。也就是说,各种既成文本,无论哪路大神,陈先发从不膜拜。这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的,在一个言必称“欧美”的当下,如何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呈现最现代性的诗歌文本,应该说这是陈先发的“野心”所在。
在陈先发最新的作品里,有三次“击壤”,寄情三位朋友,是友谊之酒浇灌后的诗意沉淀。且看先秦的这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显然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双重自足后的自在,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观,这古老的生活状态如今显得稀有,今人以“击壤”为题往往也别有寄托。例如雷平阳有过诗集《击壤歌》,显然也是借此“抒情”并致敬先民。陈先发此刻以“击壤”为题“连下三城”,也可如是观。就三首诗所呈现的精神意趣来看,对雷平阳有“规劝”,对胡亮有诉说一种“挣扎”,与飞廉则是一种“切磋”。由此可见,尽管文本的创作就是一个诗人的“单打独斗”,但诗人之间的精神性互动客观上也会在前进之途上互有启迪。
来源:《红豆》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 符支宏
特邀编辑 张 凯
转载本公众号诗文请注明出处
制作:赵云 / 编审:符力、安琪 / 核发:金石开
法律顾问: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 王瑛
北京格韵律师事务所 贾娜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QyODgwMg==&mid=2650778398&idx=2&sn=9d08caa70fac537f5d6534ac8e78bb49
中国诗歌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1994年经中宣部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王蒙:“写出共同又各具特色的心灵和经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邓丽云:写给孩子们的诗 | 诗人自选
温永东:努力打造“苏轼在湖州”文化品牌
江一苇:《献诗》诗选 | 第二届艾青诗歌奖参评诗集作品展
“我为惠安写首诗”征文大赛拟获奖作品公示
给海边的雪写一封信 | 会员作品选登
距离截稿还有58天 |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长诗 | 陈人杰:喜马拉雅
古心:向显性的存在探索深邃的精神肌理——陈先发诗歌阅读札记
距离截稿还有两个月 | 第二届艾青诗歌奖参评作品征集
许陈颖:以山海想象弘扬“闽东之光”
郭子川 黄旭 |《四川在上》:龚学敏的地理诗歌漫步
周华:《拒绝融化的雪》诗选 | 第二届艾青诗歌奖参评诗集作品展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韦庆龙:荒漠与桉树 | 诗人自选
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范丹花:《黑与灰的排列》| 诗集选读
“共享芬芳•共铸美好” 公益演出在山东单县举办
洪伟成:那山,那坡,那晚(外三首)| 诗人自选
歌咏青春,逐梦未来!青少年诗歌朗诵大会区赛合作伙伴招募中!
10年,60000+|第六季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找的就是你!
大玉:允许时光照进裂痕 | 诗人自选
“蓬安之歌”主题歌词征集活动获奖作品揭晓
“活力新区·文化南朗”诗歌大赛获奖作品公告
“峡尽天开”诗歌摇滚之夜
杨克:1987,那一年的青春诗会
中国诗歌学会2023年度会员(百名)作品选(十七)
叶玉琳:蔚蓝之境 | 诗人自选
李汉超《诗海逐浪——中国当代精美诗歌赏析》选读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在法兰克福书展首发
“我为惠安写首诗”征文大赛作品选登(八)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都匀:一场秋日的诗茶之约
“活力新区·文化南朗”诗歌大赛拟获奖作品公示
“山水行吟,诗韵荔波” 中国·贵州第二届荔波旅游诗会举行
“我为惠安写首诗”征文大赛作品选登(七)
费尔南多·伦德:《理想国的歌声》诗选 | 第二届艾青诗歌奖参评诗集作品展
李鸿然 | 金学泉:与时俱进而又特立独行的诗人
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王峰:《下垂的时间》诗选 | 第二届艾青诗歌奖参评诗集作品展
第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
陈人杰长诗《喜马拉雅》创作交流分享会在拉萨举办
中国诗歌学会2023年度会员(百名)作品选(十六)
张宏森:绘就新时代文学的光辉图景
语文课本里的诗人来啦!著名诗人舒婷走进荔波
旧镇下起了新雨︱会员作品选登
第十届“中国诗河·鹤壁”获奖作品选登(第二辑)
中国诗歌学会2024年7-9月新会员名单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