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静悄悄却又惊心动魄的变革,正在中药界酝酿。
2023年11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知名中药——中风醒脑液(FYTF919)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的大型临床研究。这本是中药界的一件大事,然而,研究结果却像一颗深水炸弹,在行业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这项由复旦大学、广东省中医院以及国际知名临床神经科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严格遵循了现代医学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标准,结果却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中风醒脑液在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款在国内临床应用超过20年、被寄予厚望的中药,难道仅仅是“安慰剂”?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项带有明显“负面”结论的研究,不仅刊登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中药领域而言,这种开放和坦诚,实属罕见。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从“座上宾”到“待考生”:医保目录里的中药之变
几乎与此同时,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在医保领域悄然发生。
2024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公布,3159种药品中,中成药占比为44.1%。乍一看,比例不低,但如果我们回溯过去几年的数据,就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中成药在医保目录中的占比,正在逐年下降。
从2019年的49.4%,到2024年的44.1%,短短五年时间,中成药的“地盘”被西药不断蚕食。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成药“出多进少”的趋势尤为明显:新进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仅有11种,占比仅为12%,而被调出的中成药却高达10种,占比达到23%。
被剔除的名单中,不乏穿心莲丸、活血解毒丸、逍遥片等百姓耳熟能详的“老朋友”。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中药“明星”安宫牛黄丸,其医保支付条件也变得更加苛刻,被限定为“限急诊或住院患者”。
曾经的“价比黄金”,甚至一度催生“黄牛党”抢购的安宫牛黄丸,如今在回收市场的价格也已腰斩,跌至400多元。
“神药”,似乎也走下了神坛。
这背后,透露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医保目录对中成药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变成了“待考生”,需要拿出真本事,才能继续留在“考场”里。
集采“大刀”挥向中药:躲不掉的“灵魂砍价”
如果说医保目录的调整还只是“温水煮青蛙”,那么集采的“大刀”,则是直接砍向了中药的“命门”。
过去,中药一度被视为集采的“安全区”,很少遭遇“灵魂砍价”,也很少大面积入选。一些药品只需悠然地躺在医保目录里,享受着医保基金的“阳光雨露”,而无需经历市场的“风吹雨打”。
但现在,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也开始被纳入集采范围。今年的变化尤为明显,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全国集采的品种数量都较之前有了翻倍的提升。
更让中药企业感到“瑟瑟发抖”的是,医保部门正在推进集采药“三进”——进零售药店、进村卫生室、进民营医院。这意味着,即使中药不进集采,也无法避免被“卷”入价格战的漩涡。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前三季度,63家中药企业总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均同比下降,片仔癀、同仁堂、白云山等众多中药头部企业都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困境。
降价,似乎成了中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临床价值”:中药的“生死符”
为什么这些举措都齐刷刷地指向了中药?中药,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今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的两句话,掷地有声:
“对临床价值不高、纳入目录必要性不强的药品从严把握,防止‘浑水摸鱼’”;
“对于临床价值不高,长期没有生产、使用,无法保障有效供应的药品,在今后目录调整中重点考虑调出”。
“临床价值”——这四个字,如同悬在中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了决定其生死的关键。
再看看今年顶着压力新入选的11种中成药,无一不是拿出了“真本事”:其中6种是中药1.1类新药,3种是3.1类新药,1种是1.2类新药,1种是2.2类改良剂型新药。这些创新中药,大多开发成本高昂,且都进行了双盲对照试验,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疗效。
这样的变化,既是政策导向,也是民心所向。
对于中药,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追捧,也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期望它能够回归科学的本质,用现代医学的标准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从“墙内开花”到“香飘世界”:中药的漫漫征途
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很多地方,中药仍然无法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食品补充剂等保健品名义销售。
这种身份的尴尬,背后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标准的壁垒。
中药要走向世界,必须接受国际标准的审视,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就像“中风醒脑液”的研究,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其行为本身,已经彰显了中国中药人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我不担心,实事求是,只要不弄虚作假,可以继续研究。”这是“中风醒脑液”发明人陈绍宏教授在面对弟子郭建文汇报“不如人意”的研究结果时,给出的回应。
这份坦荡和从容,正是中药走向未来所需要的底气。
中药的“柳叶刀”时刻,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勇敢地拥抱科学,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讲述中药的故事,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医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这样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我们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