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困难之下“面子工程”终结:中央铁拳砸向“虚荣”政绩

创业   2024-12-02 18:11   北京  

在财政紧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迎来了监管的“铁拳”。中央这次动真格了,就是要让那些死守虚荣的地方政府彻底清醒:别再做“赔钱赚吆喝”的蠢事了!

最近,中央纪委点名通报了山西、四川、贵州三地违规使用资金、过度装修、侵占耕地造景等典型问题,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非必要、非急需,纯粹为了所谓的“形象”、“面子”,浪费了大量公共资金。

这不仅仅是对几个案例的通报,更是中央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在国家三令五申要过“紧日子”的当下,谁还敢顶风作案搞“面子工程”,那就等着被“严肃查处、严惩不贷、通报曝光”吧!

一、“面子工程”的“七十二变”与“不变的内核”

所谓“面子工程”,大家都懂,就是那些“大而无用”、“华而不实”的项目。比如,豪华的办公大楼、猎奇的城市地标,这些项目除了能满足少数官员的虚荣心,对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毫无益处。

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面子工程”,但一些地方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给“面子工程”穿上各种“马甲”,打着“民生”、“发展”的旗号,什么“教育民生”、“生态环保”、“团建文旅”、“美丽乡村”、“数字建设”……

这些“新形象工程”看似师出有名,实则换汤不换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某些官员脸上“贴金”、为个人“造势”。

然而,无论“马甲”如何换,这些项目本质上还是“老一套”,即地方政府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立项,大肆挥霍财政资金。  这种行为不仅制约了地方发展,甚至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公共资金和资源浪费背后,往往隐藏着作风、责任、腐败等问题。

一些地方官员之所以对“面子工程”乐此不疲,主要还是“有利可图”:一是花公家的钱,树自己的政绩,升自己的官,既不心疼也不负责;二是“面子工程”往往“油水”多,容易滋生腐败。  这种歪风邪气,必须痛下狠手,一查到底。

“面子工程”就像一件华丽却不保暖的外套,穿上它或许能赢得一时赞美,但终究无法抵御寒冬的侵袭。

二、地方化债背景下,“面子工程”是不能承受之重

中央在这个时候集中打击“面子工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面子工程”,不仅不能化解债务,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产生更多新债。  这是中央绝对不能容忍的。

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紧张了,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既要“节流”,又要“开源”。  整治“面子工程”,就是“节流”的重要举措。  简单来说,今后,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不能再报,也不能再做。

原则上,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今后能上马的项目,资金必须能够自平衡,也就是说,收益必须能覆盖投入(除非是必要的公共服务类项目)。

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时候,还去做“面子工程”,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中央纪委的敲打,就是要让那些主政官员明白:别再做“打肿脸充胖子”的蠢事了,与其把钱花在“面子”上,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切实改善民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的钱,每一分都来自人民,每一分都应该用在人民身上,而不是用来装点某些官员的“面子”。

三、中央铁拳之下,“面子工程”的末日

中央这次对“面子工程”的打击,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决,前所未有。这不仅仅是对违规行为的惩处,更是对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深刻纠偏。

“面子工程”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不惜牺牲长远发展,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这种“唯GDP论”、“唯形象论”的政绩观,与中央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背道而驰。

中央的“铁拳”就是要砸碎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让地方官员明白,真正的政绩不是靠“面子工程”堆砌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靠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真正的政绩,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次中央纪委的行动,无疑给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  在财政紧张的当下,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子工程”的末日已经到来,地方政府是时候回归理性,脚踏实地,为人民谋福祉了。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的强力监管下,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将得到根本扭转, “面子工程”将无处遁形,  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务实、高效、为民的施政理念和行动。  而这,也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顺应大时代
解读社会趋势、提供前沿洞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