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向井佑介 | 帏屏仿佛:中国中古墓葬魂魄观念

文摘   2024-12-15 17:27   四川  
2024年11月26日晚7点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向井佑介准教授应邀为四川大学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帏屏仿佛:中国中古墓葬魂魄观念》的讲座,讲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层报告厅举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煜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先生出席了讲座,京都大学白浪澎担任翻译。讲座伊始,主持人王煜教授简单介绍了向井老师的研究领域,并希望双方能够通过不断的合作交流来推动历史时期考古、美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王煜老师致辞    

向井佑介老师发言
         

 

向井老师从中国传统的思维中“魂”(精神)和“魄”(肉体)的关系讲起,举例凤雏甲组建筑遗址和云塘遗址讨论了西周时代的宗庙建筑,由此引出了魂祭于庙、魄葬于墓的话题。战国后期到西汉,由于中国墓葬制度的重大变化,即竖穴式木椁墓转变为横穴式砖室墓、石室墓,人们的灵魂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墓室逐渐被认为是灵魂居所。这种观念体现于汉代横穴式墓葬开始模仿生前的宫殿和宅邸,在墓内建造了具备厅堂、卧室、仓库、厕所等各种功能空间的众多房间,例如山东沂南汉墓等。既然多室墓中具有灵魂居住空间,故而墓前祭祀也开始盛行于汉代,墓前所设祠堂就是实证。这种变化也象征着魂祭于庙,魄葬于墓这一观念的崩溃。    
岐山凤雏甲组建筑遗址
沂南东汉画像石墓

随后,向井老师提出本次讲座的重点问题,即墓中神坐(神座)的出现。随着汉代墓制和灵魂观的变化,墓内也开始设置“神坐”作为死者灵魂的归宿,其中的“神”代指的就是“魂”。从出土资料看来,“神坐”的例子较少,但传洛阳出土的石刻上刻有“魏故持节仆射陈郡鲍捐之神坐”等铭文,可认为是相关实例。从文献记载看来,《晋书·礼志》载:“……进皇帝密(蜜)玺绶于便房神坐。”其中的“便房神坐”就是指墓中神坐。依据考古资料,其实在西汉末年就已出现墓内设置神坐,例如武威磨咀子48、62号墓等,其中有举行祭祀的迹象。东汉郑玄为《周礼·春官·司几筵》作注曰:“椁席,藏中神坐之席也。”可为这种墓内设几席以祭祀死者灵魂提供史料证据。    
武威磨咀子48号墓(上)、62号墓(下)

并且,向井老师认为汉晋时期西南隅所设祭台应当也是神坐的表现,例如密县打虎亭汉墓、后士郭汉墓等,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室中西南隅是尊长者的居处。这种观念也适用于祭祀祖先灵魂,《仪礼》就记载了祭祀祖先时,要在“奥”即西南角铺上筵,右置“几”的行为,东汉郑玄认为这就是“神坐”的布局。向井老师还通过《后汉书》、《礼记》、《仪礼》等文献还原了祖庙祭祀的过程,并结合马王堆汉墓、敦煌佛爷庙湾晋墓等阐述了祭祀的过程。
总的来说,从西汉末年到西晋,墓中神坐的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墓室前半部分铺草席、置案几等,第二种是在右室、壁龛设置祭台,其布局重视尊者位置的“奥”(西南),第三种类型是在墓室深处设置祭台。    
敦煌佛爷庙湾133号墓

比较有趣的是,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现了墓主图像,且据目前所知考古资料,神坐与墓主图像出现时期接近。如前所述,古时墓中神坐只是铺席子、置几以作灵魂依附,而至东汉末年以后,以象征着主人生前起居场所的榻、屏风、帷帐逐渐兴起,在画像石与壁画中,也有不少墓主以凭几姿态画像刻画于屏风、帷帐、床榻之上。例如,东晋安岳三号墓的西侧室(位于西南角)即设置神坐的空间就绘有墓主图像,表明了祭祀墓主的意图。并且,这个墓应当是受到辽阳地区汉魏晋墓的强烈影响而成,例如三道壕窑业二场壁画墓、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等。  
 
安岳三号墓

接着,向井老师继续讨论了长江以南地区东晋南朝墓中神坐的情况。在3~6世纪分裂时代的影响下,各地区墓葬制度也各不相同,而在相对稳定的长江以南地区,则沿袭了晋朝的墓制,即将棺木安置在长方形的墓室深处,在墓室前的空间设置祭台(神坐)。例如南京石闸湖晋墓、南京象山琅琊王氏家族墓等等,大都在墓室前侧设有砖造祭祀台,且经常出土帐座、陶制凭几、饮食器具等祭祀用品,表明祭祀墓主的目的。此外,这种墓制还能在东亚的其他地区看到,特别是朝鲜半岛的百济地区,例如百济武宁王陵,从最近对其仪礼用具的复原中可以看到,该墓基本上沿袭了东晋南朝的墓制。

南京象山6号墓

百济武宁王陵

其后,向井老师还讨论是从北朝到隋唐墓内神坐的情况。受到在南北朝统治者差异的影响,南北墓制也有所不同,东晋南朝墓中基本没有墓主画像,而北朝墓则在壁画、木棺画中绘有榻帐中的墓主画像。另外,据推测南朝墓一般在前侧神坐处祭祀,而北朝墓则一般在设有帷帐石塌上的棺木(遗体)前面祭祀,例如山西大同云波里路1号壁画墓、司马金龙墓、田村北魏墓、七里村北魏墓等。从文献上看来,北魏统治者拓跋鲜卑原本多不筑坟丘,随葬车马也是以焚烧后形式出现;至5世纪后半期,墓内空间逐渐扩大,开始使用石塌、石堂、帷帐、屏风等作为葬具,并随葬大量俑,墓室逐渐成为灵魂居住空间。《洛阳伽蓝记》中就有开墓伤尸,使其神魂没有归处的记载,表明了当时北魏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停留在墓中,寄居尸中。在此期间,拓跋鲜卑人一直认为灵魂和肉体在墓内处于同一位置,传统魂与魄分开的灵魂观并不被理解。而至6世纪后半期的北齐时代,开始出现墓内灵魂和肉体分开的现象,例如北齐厍狄回洛墓就在墓主旁侧设有小帐,摆放祭具暗示祭祀场所,可见北齐时期逐渐开始吸收传统的灵魂观。  
 
大同云波里路1号壁画墓

寿阳厍狄回洛墓

汉代以后的儒教解释认为,“形(肉体)以凶礼送葬”,而“神(灵魂)以吉礼迎祭于庙”,北魏时期将灵魂和肉体置于同一地方墓制显然不符合这一儒教礼仪;而至北齐时期,为符合这种儒教解释,逐渐将棺与神坐分离。这种观念也被唐代继承,《大唐元陵仪注》中就记载了唐代皇帝的丧礼中,供奉灵魂的神驾(吉驾)和供奉梓宫的灵驾错开时间迎向山陵,以避免吉凶混杂,例如《大唐开元令·凶礼》所载丧礼过程。
讲座最后,向井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在汉代出现的墓中神座,可能是由于灵魂停于墓内观念产生,但是这种灵魂应当与庙祭中儒教规范不同,各时代对其定义也有争议。特别是在北朝,北魏将灵魂与肉体置于一处,而北齐则将其分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唐制,大体看来,这种传统还在后世得到继承,例如明定陵墓室内也安置着万历帝和两位皇后的巨大神坐。    
讲座结束后,王煜教授对向井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并对该场讲座进行了评议。王煜老师指出,中古时期墓葬灵魂观念是一个有趣又复杂的话题,关于灵魂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变动,在同一时期也是多元化的。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向井老师通过史料与考古材料的结合,从中梳理出一条与礼学有关的灵魂观念,这种形式与历史时期考古所强调的研究方法十分吻合。接着,在场的同学们也就儒家弟子在墓地祭祀孔子行为与儒家典籍中的祭神于庙的差异、灵魂二元论在汉代社会的普及程度、招魂葬中的灵魂观念、辽阳壁画墓中墓主画像与祭台的实际关系以及北朝与高句丽的影响情况等问题与向井老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王煜老师为讲座作点评总结

其后,四川大学霍巍教授也对本次讲座表示了赞扬,霍巍教授指出,从先秦开始,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就备受讨论,向井老师对此在讲座中划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一是汉代,古无墓祭,但在东汉以后,墓祭逐渐兴盛,表明了灵魂和肉体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二是北朝,在北朝前期,灵魂和肉体大致向一个方向汇聚;但在北齐之后,灵魂和肉体逐渐分离,这也影响到了唐制,甚至延续至明代。这几个关键节点的划分,对于梳理一个长时段的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再去思考,其一是墓祭和庙祭中灵魂去向的问题,正如向井老师所指出的唐代礼仪制度中灵魂的走向具有不同的方式。其二是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对于魂、魄应当分离还是合一问题莫衷一是,正如向井老师在讲座中解释到的儒教文化关系。就此问题,霍巍教授还指出儒家文本记载与考古出土实物材料有所区别,具体运作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表现也值得关注。    
此外,霍巍教授还对向井老师进行了提问。他说,整个北朝时代都是鲜卑族建立政权,为何却在北齐又提出了肉体与灵魂分离这一观念,导致发生如此重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向井老师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或多或少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与北魏迁都洛阳的政策有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东魏北齐,最后反映到墓葬中。霍巍教授赞同其与受到南朝影响有关,并提出可以继续考虑南北朝关系转变与墓葬中灵魂观念的关系。

霍巍老师提问

最后,王煜老师对向井佑介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了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皮艾琳

审核:向井佑介,雷嫣然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