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陈相龙:碳十四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

文摘   2024-12-15 17:27   四川  

“考古科学论坛”

第三十九期讲座纪要

2024年1129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主办“考古科学论坛”第三十九期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18会议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陈相龙副研究员主讲《碳十四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原海兵副教授主持。

讲者首先从考古年代学的重要性讲起。通常历史学研究可以让我们触及几百上千年有案可稽的历史岁月,但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既往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的久远历史。在几百万年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准确断定文物年代,一直是考古学、历史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碳十四测年技术是基于放射性碳素的半衰期原理,通过测量古代遗物中碳十四残存含量,推算出该遗物停止与自然界碳交换的年代。这种技术自1949年由美国科学家Libby等人发明以来,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考古年代判定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考古学界对碳十四测年技术的引入、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对于构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序列至关重要,后积极推动在中国的应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最初的正比气体计数管法到液闪法,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加速器质谱测年法,测试精度不断提高,测试周期大大缩短,为考古遗址、遗物的年代测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碳十四测年技术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不仅厘清了不同地域史前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关系,还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确凿的年代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碳十四测年技术系列重要遗址和文物年代断定,以及二里头遗址、琉璃河西周墓葬考古发掘中碳十四测年技术发挥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案例介绍在近期连续开展的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中,碳十四测年技术如何为中原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提供系列数据支持,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深入进行了重点阐释

但碳十四测年技术也存在局限。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通常会面对诸多挑战。如大气14C含量波动、测试样品与大气碳交换不充分、样品埋藏污染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测年结果的准确性。具体研究实践中,不仅测年团队需要不断改进测年方法,建立高精度年代校正参考曲线,通过系列样品拟合分析来提高测年结果可靠性,还要结合考古样品背景综合考量数据有效性。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原海兵副教授进行评议,他指出此次讲座碳十四测年技术原理和应用等角度全面宏观的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界引入碳十四测年技术并逐步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过程,通过研究团队扎实有效的工作产出了丰硕成果。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考古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碳十四测年技术将有力的支撑中国乃至更大范围的考古学研究。最后,参会师生就碳十四测年技术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推送:别凤瑜

审核:张正为 张桂英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