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指针回转到1992年,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滇池度假区3个开发(度假)园区起步建设,拉开了昆明园区经济的大幕。
30多年来,园区建设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在春城大地上发生着“聚”变。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202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壮大“三大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石油云南石化炼油工程项目。资料图
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后发赶超的奋斗期,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刻分析云南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扛牢“强省会”主体责任,昆明市深入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盘活园区低效用地,提高亩均投资、亩均产值,园区“聚变效应”不断释放,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云南杉杉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云南裕能建成国际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安宁产业园区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产值保底达到240亿元至250亿元,力争300亿元的目标。
安宁产业园区。供图
与此同时,新材料产业向装备制造延伸,昆明先导新材料项目带动稀有金属深加工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滇中半导体材料项目有望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产能前三的产业化基地,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云南实现“零”的突破。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昆明万溪冲智算产业园成功获批云南省首个智算产业集聚区,这是继昆明国际数据交易所、螺蛳湾数据产业园成功挂牌后,昆明市数字经济领域的又一项重大突破。目前,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中国联通两亚国际智算中心、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能源技术科技创新园智算中心、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等大型项目已落地园区。
这种“聚变”在2024年释放出了强势“效应”。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图源呈贡发布
1月18日,昆明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昆明市GDP跨过8000亿元台阶,实现同比增长4%。通过近3年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经济发挥“主引擎”作用,拉动全市GDP走出“V形”复苏曲线。这背后,是昆明工业在结构、园区等多个维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作为重要支撑。
据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近年来,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持续提升,2023年达38.6%,为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2024年拉动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近一半来自工业。而这其中,园区经济呈现两个“最高”;规上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15年来最高;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6.3%,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工业类园区中,昆明市以全省1/5的园区数量,集聚了1/3的规上工业企业,创造了1/3产值、1/2的主营业务收入。
多年来,昆明高新区做实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围绕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昆明高新区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依托集群优势,精准培育优质企业,平均每73户企业有1户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有水平居全市第一。2024年,昆明高新区培育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3家,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同比增长400%,新增数量占昆明市的一半、云南省的1/4;新增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
昆明高新区东区全景。图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采用全透明玻璃分隔的贝泰妮“智慧工厂”,任何一个环节不仅“眼见为实”,生产线上的产品数量还“精确到个位数”;昆明东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云南创新中心,研发的可穿戴式绝缘助力臂机器人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类重点示范项目,智能物资仓储机器人运用在云南多个州市电力行业;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红外光电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中心;昆明电缆集团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在大容量、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导线、电力电缆、矿用电缆、特种电缆的研发、设计、制造方面,具有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领先优势。
昆明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025年昆明市两会谋划新一年重点工作明确,要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主动融入国家澜湄数字经济合作计划,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大通道,打造面向“两亚”数字合作示范区,实现数字出海。同时,昆明市也在积极谋划新赛道,推动未来产业快生根,出台了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落地江苏数字鹰、云南安权霄防、云南骏鹰等一批低空项目,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全省首个智算产业集聚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智能算力中枢城市。未来产业必将是园区经济在新一年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交出新成绩的重要“科目”。
回顾总结昆明园区经济近3年来的发力点,就不得不提全国首创“四区”联动。
“四区”指的是: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以下简称“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昆明综保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磨憨—磨丁合作区”)。
这“四区”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4种园区类型,从最早“包打天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专业细分的综合保税区、边(跨)境合作区,再到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高形态的自贸试验区(港)。在不同时期应运而生的各园区承担作用和功能也都各有不同。
昆明经开区。图源昆明经开区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站在中老铁路“绿巨人”肩膀上放眼向南,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昆明托管磨憨,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四区”联动便是其一。
“四区”联动不是把四区政策简单粗暴地硬性叠加,而是“1+1”“2+1”等相对灵活的政策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是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实施通道。
2024年,《昆明市推动“四区”联动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实施,瞄准当前实现“四区”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政策创新、模式创新、措施创新为着力点,致力于打通“四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清除“四区”联动存在的壁垒,为“四区”发展注入动能。
为发挥昆明片区的政策创新优势、经开区的产业集聚优势、昆明综保区的特殊监管优势、磨憨—磨丁合作区的沿边跨境优势,昆明市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模式,探索“四区”资源和政策互补互促,形成畅通市场主体跨区域流动、推动“一照多址”全覆盖、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优化外贸综合服务、支持联动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货物分类监管、创新边民互市监管模式、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建立产业项目协同发展与利益分享机制、积极争取省级自贸资金支持、强化奖补政策协同、创新考核统计机制、提高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效率、提升人员自由流动便利化水平15条具体措施。
磨憨—磨丁合作区。资料图
“四区”联动发展以来,园区经济、口岸建设发展提质。2023年,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达3612亿元。2024年,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吸引90家企业注册、55家企业签约、24家企业入驻;磨憨—磨丁合作区吸引70家企业签约、69家企业入驻、59个项目落地,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示范。托管以来,磨憨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是托管前6年总和的16倍;磨憨口岸增设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磨憨铁路口岸成功创建为全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2024年,全市(含磨憨)外贸进出口总额1534.2亿元、增长10%,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1.7%。
“走进阳宗海,绿色尽收眼底,山川是绿色的、园区是绿色的、工厂是绿色的。”这是近年来不少外地客商来到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云南七甸产业园区考察留下的深刻印象。
不仅是环抱高原明珠阳宗海的园区如此,昆明很多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园区给客商、居民都留下绿意盎然的印象。
云南七甸产业园区。图源昆明发布
早在2013年,昆明经开区就启动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历经6年,摘得国家对绿色发展成果最高肯定的这块“金字招牌”,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根据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与服务等标准,昆明市持续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导相关企业工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业园区6家。全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占比居全省前列,打造产业绿色发展新优势,提升昆明工业“含绿量”。
自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板以来,昆明中粮制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中粮”)每月光伏发电30万千瓦时左右,可节约用电成本5万元—7万元。这是安宁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工投”)与昆明自动化成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新型能源及能源服务项目。目前,安宁产业园区已经完成新能源服务平台搭建及接入,并投产一座新能源充电站,建成22.85万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板,装机容量达27.84兆瓦,每年发电量3245万千瓦时。随着安工投光伏发电项目陆续投产以及新能源服务平台接入,可以有效降低园区的碳排放量,为打造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性。2024年,云南明确首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片区)在列。
2025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昆明市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包括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开展“碳惠春城”试点,建设零碳园区、“无废城市”。
石林县光伏并网电站实验示范项目。图源石林融媒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方面消息,接下来将深入研究昆明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基础情况,调研摸底本地区制造业企业绿色化发展诉求,研究制定《昆明市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实施方案》,于2025年支撑形成首批昆明市市级绿色制造企业名单,实现绿色制造企业从市级到省级、国家级的有序梯度培育与动态管理,科学指导重点行业企业深化绿色发展,持续壮大绿色制造发展群体,有效提升各级绿色制造名单数量与质量,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昆明KM15′社区好邻居首届社区生活节启动
全国首台 在滇诞生
记者|吴洁
责编|冉光雯
一审|吴洁
二审|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