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年货有了新滋味

文摘   2025-01-28 12:06   云南  




中国人对年味的记忆,一定少不了年货。


从热闹喧嚣的菜市场到繁华熙攘的商圈,在昆明人的餐桌上,千张肉、粉蒸肉等传统美食依旧占据着重要位置,承载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德和罐头、冠生园等老字号品牌的年货产品,也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与独特风味,成为家家户户的常客。


如今,在传统的“烟酒糖茶”老四样基础上,兼具创意与文化底蕴的文创年货受到更多青睐。让人们在品尝传统美味的同时,对新春佳节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惊喜。





1

年轻人青睐国潮风



传统瓦猫饰品。图源昆报发布


近年来,文创类年货脱颖而出,融入云南、昆明元素的文创年货备受青睐。在位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春博会现场,摊位装饰喜庆,各色年货琳琅满目,25岁的刘丽穿梭在摊位间,手中的袋子已被各类心仪年货塞得满满当当,她说:“我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锦鲤造型的年年有余八宝饭,它用的是墨江紫米,不仅好吃,还好看。过年摆上桌,氛围感直接拉满。”


在这股消费热潮中,年轻人成为绝对的主力军。“90后”王凯旋在电商平台上精心挑选了非遗瓦猫、滇池海鸥、版纳象、金马坊等云南、昆明元素的滇式点心伴手礼,他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道:“这些糕点的设计太有创意了,买给远在浙江的好朋友尝尝,一起沾沾云南的‘年味’。”


昆明新华书店推出的系列国潮文创产品。图源中国新华书店协会


云南、昆明的文创类年货将本土民族特色与历史文化,以新颖的形式融入产品,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又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面对这一消费趋势,云南逐南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等文创企业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逐南味’品牌与云南科研院所及领域专家达成合作,通过研发产品、签约设计师,把云南非遗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借助网络‘快车’讲述品牌故事、打造‘超级门店’传递云南文化。”云南逐南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会群介绍,在业务拓展方面,逐南味加强与文化非遗、手工艺、旅游等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多富有创意和特色的产品。未来,企业将进一步挖掘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联合非遗手工艺人,运用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持续推出更多创新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年货市场。


逐南味品牌推出的文创年货。王琳 摄


从精美的非遗元素包装,到独具特色的口味研发,都展现出昆明文创年货的独特魅力。以大观楼长联为灵感打造的大观楼长联宴惊艳亮相。这一宴席将云南特色的高原特产、滇池湖畔的传统美食创意融合,不仅展现了云南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烹饪技艺,还将大观楼长联中的诗意融入其中,兼具文化、生态、地理、历史、民族、美食等丰富内涵。 


目前,在华邑酒店、洲际酒店等众多昆明知名酒店,均可预订大观楼长联宴系列菜品和年夜饭。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着云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魅力,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别样的文化氛围。


大观楼长联宴。从上至下依次为北走蜿蜒、九夏芙蓉、蟹屿螺洲。图源昆报头条


文创年货的火热与创新,不仅源于企业的努力,也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推动。云南省连锁经营协会一直秉承“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促进云南省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的使命,推动行业多元化创新发展、顺应消费趋势变化,推动企业在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方面融入云南历史和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元素,通过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情绪价值,讲好云南故事。



2

小罐头背后有大文章




德和罐头。图源德和罐头公司


云腿午餐肉、腌腊制品、家常菜……在云南各大核心商圈、旅游景点,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和罐头公司”)专卖店人头攒动。


 “我们今年的年货大概一个半月前上新,1月10日起门店迎来消费高峰,日均客流量能达到800人,是平时的3倍。云腿午餐肉、腌腊、家常菜等系列最受欢迎,顾客以本地为主,也有外地游客买了作伴手礼,其中‘95后’‘00后’年轻人占比较大。”德和罐头公司南强街壹号店店长李丹阳介绍,为保证产品及时供应,门店增加配送频率至日均七八次,高峰时能达15次。


李丹阳表示,在产品创新上,德和罐头公司今年在云腿、午餐肉、腌腊制品、家常菜、糕饼等传统产品基础上,顺应消费者追求性价比高、产品更丰富的需求,重点推出零食、米线自组礼盒,顾客可根据自身口味喜好自由搭配。包装设计也更趋年轻化,结合新年元素,以金、红为主色调,融入蛇年生肖、醒狮等国潮风图案。


德和罐头云腿大片。图源德和罐头公司


德和罐头产品热销的背后,是对品质的不懈坚守。在源头把控方面,宣威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火腿腌制工艺,在火腿领域声名远扬。德和罐头公司深知“要品真火腿,必选宣威味”,将黑猪养殖场选址宣威,2022年初在此建成云南省最大的特种猪育种基地及特色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年出栏可达3万头黑猪。


在生产端,德和罐头公司在五华区厂口工业园区新建了一座集研发、制造与生产为一体的食品智造基地。“基地采用智能化仓储系统,依托机器人进行分拣作业,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项目全面投入使用后,罐头生产效率将提高30%至40%,有望实现日产50万罐,产能将达到之前的10倍。”李丹阳说。


昆明德和罐头公司推出的年货礼盒。王琳摄


如今,德和拥有自建的黑猪养殖基地、自有的宣威火腿工厂以及自有的食品智造基地,构建了从猪种选育、火腿发酵,到罐头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德和罐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守品质,不断创新,在保留经典传统年货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需求。通过新颖的口味、时尚的包装和便捷的食用方式,让年轻一代也能深深爱上德和罐头所代表的年味。



3

“老字号”引领新潮流


冠生园门店饼房。图源小红书@纳兰洛奇

作为老字号品牌,昆明冠生园深挖云南本土特色食材与风味,将其巧妙融入年货产品。在传承经典味道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创新性年货新品,成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冠生园今年推出的包括八宝饭、火腿系列在内的6类、10款新品,在进入年货销售高峰期前,就已有几款产品售罄。从用户口碑和销售数据表现来看,线上好评率接近100%,全渠道复购率超过40%,其中自有门店和大型商超这两个渠道的表现更为突出。”昆明冠生园市场总监王树嘉介绍,在产品创新方面,以八宝饭为例,冠生园今年推出高原青稞黄小米、血糯米红豆沙、招牌云腿三种口味,其中高原青稞产自香格里拉地区,云腿则是其长期用作糕点原材料的优质宣威火腿。


冠生园大福桃酥。图源小红书@Pepsi


冠生园售卖火腿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三十年代。今年,冠生园重新将火腿单独作为产品销售。“针对不同口味、年龄和场景,冠生园推出了多样化的组合、包装和规格。火腿从片状到块状,再到整只,满足了消费者从尝鲜、日常食用到拜年送礼等不同需求,充分兼顾了产品的口味、便捷性与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王树嘉说。


在营销策略方面,冠生园基于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对年货的主推品、推广渠道及上市渠道进行了详细规划。针对本地居民与来昆游客,从饮食习惯、地方特色等角度,制定不同的主推产品,并选择合适的推广和销售渠道,尽最大可能做到人、货、场相匹配。


游客手拿糕点与酒杯楼合影。图源小红书@昆冠食品


王树嘉表示,在产品研发阶段,品牌便充分考虑春节文化与当下消费热点,在尊重传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以今年新推出的财神饼干为例,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收获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引发了晒单打卡热潮,真正做到了既顺应市场需求,又引领消费潮流。”


与往年年货产品推广相比,冠生园此次在营销投入和方式上也做出了调整。在整体预算比例上,增加线上投入占比,降低线下投入占比,更直接促进了销售转化。此外,冠生园更加重视用户的声音,今年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收集真实的用户反馈,包括店内随机调研顾客、针对会员用户进行定向调研、主动搜索用户线上发布的内容等,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为品牌和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信息。


作为老字号,冠生园始终秉持对品质的坚守与传承,不断创新求变。在这个春节,冠生园用创新年货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传递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情韵,也让老字号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4

菜市场里寻地道年味



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图源一部手机游云南


甜糯的八宝饭、喷香的腊肉、咸香浓郁的干果炒货、色彩鲜艳的瓜果……走进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各类年货应有尽有。作为昆明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之一,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藏着不少独具特色的“昆明味”,已然成为昆明人选购年货的热门打卡地。


一大早,市民田女士就在一家还未开张的商铺前等候。这家店主营粉蒸肉和千张肉,是一家三十年的老店。“快过年了,必须吃上这口千张肉。过年要是少了这个味道,这年味儿都得淡不少。”田女士说,每年春节前,她便会来这里买上两三份千张肉,家里老小都爱这个味道。在她记忆中,昆明人过年吃千张肉,更像是对传统的传承。


从上至下依次为粉蒸肉、八宝饭、千张肉。王琳 摄


千张肉在一些地方又被叫作梅菜扣肉、咸烧白。尽管叫法不同,但做法却大同小异。老滇味千张肉店负责人孙女士介绍:“昆明人吃的千张肉是酸甜口味,得带点甜味。”在她看来,制作时除了要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外,关键还在于要用外观呈黑红色的老红糖上色,这样才能做出地道的本地千张肉。


与千张肉不同,昆明人喜欢吃的粉蒸肉必须是咸口。被外地人叫作米粉肉的这道菜,在昆明被称为粉蒸肉,有着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正宗的粉蒸肉必须是入口即化、糯而清香,肉香味十足。为了满足市民的味蕾,创生园粉蒸肉摊主王丽在选材上非常讲究,“五花肉一定要选一年半至两年的大猪肉,猪的肥肉厚度要超过5厘米。”王丽说,自己家里从父母那一辈便在卖粉蒸肉,从小就受影响的她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制作正宗粉蒸肉的秘诀。如今,她在篆新的店铺已经经营了十年,凭借优质的原材料和精湛的制作技巧,每年春节前一周,粉蒸肉都供不应求,一天能卖上百斤。


市民选购粉蒸肉。王琳 摄


除千张肉和粉蒸肉外,八宝饭也是昆明人年夜饭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八宝饭由糯米、蜜饯、红绿丝、猪油、豆沙等8种配料制成。七甲八宝饭负责人薛女士说:“我们卖了三十年八宝饭,口味一直没变。广州的八宝饭会加火腿,口感偏咸,昆明人则更喜欢甜口,不放肉类。为了保证品质,店里的猪油是自己炼的,豆沙也是自己炒的,不放任何添加剂。”


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多吃八宝饭,象征“团团圆圆”;用长筷夹长菜,代表“长长久久”……在昆明,过年时吃的这些菜肴,每一道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它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一份份饱含深情的情感羁绊。


 

  记者王琳

     责编冉光雯

 一审吴洁

 二审刘瑞


昆滇经济
聚焦昆滇经济,凝聚向上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