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价轮状严格限制90天内口服首剂?

文摘   2025-01-20 18:01   江苏  

默沙东的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接种程序为,全程三剂,6-12周口服第1剂,每剂次间隔4-10周,第3剂不应晚于32周龄。由于这款疫苗对接种时间要求严格,造成很多儿童未在适合的年龄完成接种,本文讲解五价轮状严格限制90天内口服首剂的原因。

1998年,一款人-猴重配的四价(G1、G2、G3、G4)轮状病毒疫苗(商品名Rotashied)在美国获批上市,疫苗有效性不错,但是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肠套叠。

截止到1999年7月,30万儿童口服了这款疫苗,共发生了15例肠套叠(发病率2.0/10万)。虽然说之前没有轮状病毒疫苗的时代,美国每年也会有超2000例肠套叠的发病(发病率约0.7/10万)。由于疫苗的使用增加了肠套叠的发病率,这款疫苗随即被暂停使用,三个月后被召回。

肠套叠是一种肠道疾病,其特征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这种病症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4-10个月大的婴儿,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食欲不振和发热等。

经历过这一事件之后,肠套叠就成了此后上市的轮状病毒疫苗无法避开的议题。Rotashied疫苗退市后,美国疾控中心对Rotashied疫苗相关的肠套叠病例进行分析:

  • 约10万婴幼儿首剂次接种时间大于90天,发生了12例肠套叠,

  • 约20万婴幼儿首剂次接种时间在90天及之内,仅发生3例肠套叠,

  • 如果严格按照2、4、6月龄口服程序接种可降低肠套叠的发病率。

此后默沙东的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就设计了对应程序:全程三剂,6-12周口服第1剂,每剂次间隔4-10周,第3剂不应晚于32周龄。

临床试验的结果为:任何一剂次口服后42天的肠套叠确诊病例,五价轮状疫苗组34837人,共发生6例肠套叠,而安慰剂组34788人,共发生5例肠套叠。而首剂口服后365天内发生的肠套叠确诊病例,五价轮状疫苗组共发生13例肠套叠,而安慰剂组共发生15例肠套叠。详细内容可查看说明书。

默沙东五价轮状疫苗于2006年2月在美国获批上市,之后在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的上市后监测数据表明,每10万人会增加1~2例肠套叠,发病率要比此前上市的人-猴重配四价轮状病毒疫苗Rotashied低5~10倍。

肠套叠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2月龄至2岁儿童,其中以4-10月龄最为集中。因此,为了消除肠套叠带来的风险,建议在肠套叠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完成全部剂次的接种,也就是6、10、14周龄就完成三剂次五价轮状疫苗,当然这只是脑海中的理想情况。

接种答疑
疫苗接种医生,建立接种答疑公众号,专注于解答疫苗接种方面的疑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