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Veson Nautical旗下大宗商品市场情报提供商 Oceanbolt最新报告,过去两年中国通过海运进口的煤炭份额急剧下降,已从2015-2022年间的93%下降到2023-2024年的76%。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总体煤炭进口量在2023年猛增62%,达到4.73亿吨,但海运进口仅增长45%。该数据表明全球贸易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希望摆脱对传统出口国的依赖,实现供应多元化,并利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从其他来源购买低价煤炭。
澳大利亚“失意”
澳大利亚的煤炭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一度深厚。然而,自2019年以来,澳大利亚在中国煤炭进口市场的份额已从26%骤降至2023年的11%。这一趋势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澳煤禁令的历史遗留效应。
尽管2023年贸易恢复后,中国对澳大利亚动力煤的进口有所回升,但炼焦煤的情况却极为惨淡。2023年,中国仅进口了280万吨澳洲炼焦煤,与禁令前相比暴跌91%。
俄罗斯崛起
报告指出,俄罗斯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煤炭供应国。2019年,俄罗斯在中国煤炭进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11%,但到2023年已飙升至22%。这种变化与俄乌战争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密切相关。
Veson Nautical 高级海事分析师 Mikkel Nordberg 表示:“由于全球需求减少,买家有限,中国抓住机会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煤炭。因此,俄中煤炭贸易激增,2022 年增长 20%,2023 年进一步增长 50%,达到 1.02 亿吨。”
根据他的说法,2022 年至 2023 年间,俄罗斯对中国的煤炭出口增长了 3400 万吨,但其中只有 1870 万吨是通过海运运输的,这意味着 1530 万吨是通过陆路运输的,进一步削弱了海运市场的增长潜力。
蒙古“异军突起”
作为中国煤炭进口市场的新贵,蒙古正凭借不断升级的基础设施打破瓶颈。蒙古约90%的煤炭产量用于出口,而其最大买家正是中国。
据蒙古煤炭协会称,该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潜力高达 1 亿吨。然而,这种能力受到边境基础设施和海关程序的限制。2023 年,蒙古采取了重大措施来提高其煤炭出口能力,包括开通一条连接其煤矿和中国边境的新铁路线。
2023年,蒙古煤炭对中国出口量激增125%,达到7000万吨,2024年迄今再增长了27%。其中75%为炼焦煤,这使得蒙古成为中国炼焦煤的第一大供应国,占比高达53%。
陆路供应链的崛起,正在快速挤压澳大利亚在炼焦煤领域的市场份额,同时也直接取代了传统的海运模式。
海运煤炭的“吨海里损失”
随着陆路运输的扩张,中国的煤炭运输需求正从海运逐步转向陆运。这种转变对散货航运市场造成了直接冲击。按照报告测算,2023年,陆运煤炭量的增长导致全球吨海里需求减少了1%的增长潜力。
尤其是对海岬型和巴拿马型船而言,这种趋势显得尤为刺眼。以巴拿马型船为例,2023年第三季度的运费表现不及超灵便型船,且往年第四季度的季节性反弹也未能如期而至。这一切都说明,陆运煤炭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散货航运市场的供需格局。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从澳大利亚的失落、俄罗斯的扩张到蒙古的崛起,中国煤炭进口模式的转型不仅是供应链优化的结果,更是一场地缘政治博弈的延伸。通过分散进口来源,中国不仅减少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还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以更灵活的姿态应对不确定性。
然而,对航运业而言,这却是一个复杂的局面:传统的海运需求受到打压,吨海里需求下滑,而新兴的陆路运输模式则带来基础设施与物流效率的竞赛。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航运业需警惕这一“陆路化”趋势对散货航运领域的长期影响,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
来源:海运圈聚焦 编辑:Eva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