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人谋永福”——走进福建福州林觉民故居

时事   2024-09-15 11:01   北京  

今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来到福建博物院,讲述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与妻书》的感人故事。随后,福建博物院设展“《国家宝藏》——福建博物院文物特展”,其中就有这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真迹,它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里,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

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在三坊七巷最北端。故居为清代建筑,进入院子,迎面看到一尊身着中山装、剑眉星目,面容坚毅的青年半身铜像,他就是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的林觉民。塑像后面白墙上写着7个大字:“为天下人谋永福。”

走进主座,左右厢房有林觉民生平事迹的介绍。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他出生于福州书香门第,自幼跟随父辈学习文史诗词,打下良好的国学功底。晚清时,政局大变,中国陷入外御强敌、内争民权的动荡岁月,有识之士如严复、陈宝琛呼吁变法维新,提倡教育改革。父辈期望的学而优则仕不是林觉民的目标,13岁应父命参加童子试时,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字,即掷笔扬长而去,决心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局大变。1899年,民主革命者林白水、黄展云等人创办“蒙学堂”,实行新式教育,唤醒民众。1902年,蒙学堂并入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大学堂。林觉民曾先后就读这两所学堂,他痛恨清廷腐败无能,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认定“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并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全闽大学堂总教习叶在琦十分器重他:“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

为国捐躯,大义凛然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初,同盟会在香港策划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回福州召集革命志士经香港奔赴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革命党人攻打两广总督署,在与巡防营的激烈巷战中,林觉民中弹被捕。他仍然慷慨陈词,阐明革命道理。负责审讯的两广总督张鸣岐曾经这样评价: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林觉民泰然自若迈进刑场,在广州天字码头从容就义,年仅24岁。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民主革命浪潮更加磅礴,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辛亥广州起义后,同盟会检收烈士遗骸72具,由革命党人潘达微营葬于白云山麓黄花岗(原名红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称由此而来。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福州籍烈士至少有23位。其中林文、方声洞、林觉民、陈与燊、林尹民、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陈更新,被称为“福建十杰”。林森敬佩林觉民的精神,将其遗书摹刻流传,并撰《林觉民烈士禀父书及致妻诀别书墨迹跋》,盛赞其“临大事从容不迫”。

家国情深,千古绝唱

主座后有一小天井,可以看到林觉民夫妻一坐一立的塑像。1905年,林觉民与螺洲陈若霖后代、陈元凯之女陈意映结婚。陈意映深明大义,两人情深义重。《与妻书》称:“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1911年,林觉民慷慨就义后,陈意映悲痛难抑,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她终因伤心过度郁郁而终。

卧室外小厅有门通往南花厅“紫藤书屋”,途中要通过一间小厢房。厢房里有林觉民书写书信的塑像,他的背后墙上是聚光灯打上去的放大的《与妻书》手迹,旁边玻璃柜有和原件同样大小的《与妻书》复制件,配上深情的朗读声,让人仿佛进入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1911年4月24日,在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夜深了,他坐在桌前,一盏孤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冲击着他的心。他的泪水夺眶而出,把对亲人的话化作了两篇诀别书。《秉父书》是写在纸张上,林觉民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纸短情长,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这段文字表达了他移孝作忠,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勇气。

《与妻书》是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封信感情真切,不仅抒发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的不舍之情和歉疚,而且表达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慷慨家国情怀。1959年,林仲新把这两封遗书捐赠给了福建省博物馆。

做好林觉民故居保护

在主座二进天井,左边墙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4日在三坊七巷考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世纪90年代初,林觉民故居面临着被拆的危险。笔者曾采访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负责人李厚威,林觉民是他的伯父李心庄任教福州蒙学堂时的学生。李厚威在《福州晚报》上建议要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刊出文章呼吁不能再拆。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及时批示,派人了解情况。1991年3月,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他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两个多月后,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动工。1991年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被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在卧室外面小厅的墙壁上分别介绍林觉民后人和家族情况。林氏家族,一门俊彦,人才济济。有林觉民堂弟,黄花岗烈士之一林尹民。林觉民堂兄林长民,是福建私立法政学校的创办者。林长民女儿林徽因,诗人、建筑师,一生努力保护古建筑,传承文化遗产。他们身体力行,为国家前途、为民众福祉,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英名永存。

林觉民故居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在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为避难,举家迁居光禄坊的早题巷,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买了这座房屋。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少年时曾居此。因此,进门庭院一块石碑上写着“一座宅院,两个名人”,大门两边分别写着林觉民故居与冰心故居。

林觉民是海峡两岸共同景仰的英雄人物。时至今日,林觉民作为青年楷模在台湾地区仍然屡屡被提及。台湾拍摄了《碧血黄花》等多部取材于林觉民事迹的电影。2024年4月3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一行在广州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他朗读了《与妻书》,之后一度泪洒现场。这正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两岸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缅怀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向先烈致敬。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9月13日第4版

本期编辑:王    雪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