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观众反映,在剧集《县委大院》里,大家看到的光明县基层干部描述日常状态通常是,就像踩着一辆独轮车,手里还扔着六七个小球。一个字:难。
摆在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和光明县的干部们一样,这个剧本也是我自己从业十几年来,写过的压力最大、难度最高、时间要求最紧的一个剧本。最初脑子确实是一片空白。整个故事是一张白纸,也不知道第一个字该怎么写。整部电视剧的风格和气质只有一些基本元素能大概确定,比如多线交叉叙事、群戏、一个地域性不强的县城、发生在县委大院内外的基层故事。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了。这都是创作初期我需要面对的。
同时,在写剧本之前,我缺乏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体的深入了解。以为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实豹是见不到的,见到的很可能是一只小猫。盲人摸象,你也不知道摸到了哪条腿。
当时我的确没有任何底气。就好像你是一个厨子,最擅长炒的是川菜,突然有一天让你去做一桌鲁菜,而且你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也没有吃过。还是比较心虚的,感觉到了后厨,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谈创新,只谈熟悉。剧本只能用脚走出来。在江西省大余县体验生活的那段时间,对剧本的创作尤为关键。那段时间的日积月累,是所有剧作的地基。随着工作笔记越来越丰富,见到的人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鲜活,才逐渐地有了底气,越来越自信,一点一滴、精卫填海,很多东西都是慢慢才积攒起来的。
一位作家朋友对我讲过,很难有一个编剧无所不能。每个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熟悉的短板,最好的创作办法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优势,然后深耕。但是《县委大院》不是我的创作优势。我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体不太熟悉,他们的悲欢离合,我隐约看得见但总也摸不准。怎么破题?怎么创新?怎么走出主旋律题材常有的创作困境,都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到基层党员干部身边去
要到基层党员干部的身边去。譬如写好一个驻守岛礁的海军战士,要见过惊涛骇浪。面对着一杯水、想象出汪洋大海,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写当下、写现实,写每天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情。
经由国家广电总局协调,我到江西省大余县体验了半年生活,见到了真实的县乡村三级干部。了解防汛要看见汛,了解防火要看到火。了解干群关系,得搬个马扎板凳,坐在他们中间,踩着满地的瓜子皮,握着烫手的旧茶杯,透过缭绕的烟雾,要看得见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真实细节对于创作至关重要。我与时任大余县县长韩相云朝夕相处,他幽默、乐观,亲和力强,有一种让人愿意亲近的人格魅力。他的身上,折射出一些平时看不到的县主官身上的特点,点点滴滴都带着真实质感。同时,现实题材应该写真实的生活,是沉淀和积累,不是短平快的东西。例如《县委大院》里,老邱数落被他医治过的乔胜利、梅晓歌开会时和下属“讨价还价”,这些鲜活的例子,就生长在生活这棵长青的大树上,踮着脚“摘”下来就可以放入剧情。
见过大海,你就不能说大海是一湾小溪。我希望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思想都有合理的心理依据。无论身份,不分年龄,希望每个人物写出来都是复杂的、丰富的。不管他们是艾鲜枝、梅晓歌,还是三宝、宝根,或是曹立新、老邱,不应该只有一面和一个身份,除了是村民是群众是基层干部,他们还是母亲、妻子、儿子、父亲。不拔高、不矮化,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是立体而丰富的。
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无论所塑造的人物身份有多特殊,他们首先是有着普遍情感的普通人。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破釜沉舟”,这些台词也是从生活里打捞出来的。
等在江西省大余县待了差不多5个月后,这张“白纸”上草稿才算写满。在真实县委大院的体验经历,消灭了原先的“不懂”。在县政府调研、体验生活的半年时间里,每天早晨和大家一起上班,有时候开会或者接访,日程安排比较满。主要还是下乡的时间比较多,跑各个乡镇和村子,包括工业口、农业口。好剧本是脚踩出来的,在江西的那段时间,对创作尤为重要。
那段时间的日积月累,我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旁观者。《县委大院》的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些虚构的人物背后的温度和质感都是真实的。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细节的真实感是第一道关。如果做不到,观众先会不相信,继而无法共情,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县委大院》意在观基层百态,品小城故事,讲述小城中基层干部的职场故事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剧中虚构的光明县,没有明显的南方与北方的界定,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
虚构的光明县成了中国众多县城一个“折中”的缩影。这部剧里所有的人物、故事和地名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些虚构元素背后的温度和质感都是非常真实的。我觉得自己就像蹲在海边,手里拿着一个网,把很多琐碎的细节捞上来。就像生活大海里面的一些小贝壳,最后再用写剧本的技巧,把它们串成一串项链。
在文本创作方面,从故事到台词,我不太想写那种所谓“套路式”的东西。从故事结构上,也希望有一些创新,有一些和既往不同的尝试。从成片的气质上来看,《县委大院》叙事风格偏冷静克制,导演要求摄影风格是客观的,它会让人更加感同身受,真实感的部分会加分。
剧中,胡歌饰演的梅晓歌在初任光明县县长之时,展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天然的亲和力。他走入光明县的每个村镇,倾听百姓心声,帮助时任县委书记吕青山解决迫在眉睫的一系列难题。在接过吕青山的重担成为县委书记后,梅晓歌更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团结艾鲜枝等同事,直面各类问题与挑战,坚持绿色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带领干部们聆听百姓的声音,改善营商环境,从方方面面保障民生。同时,梅晓歌关心并鼓励着林志为等青年干部的成长。剧中的县委书记梅晓歌有信仰、有理想、有坚守、有追求。他在体育场的跑步没有终点。现实和理想难免有落差,但人心应该向着温暖和光明的方向去走。故事的结尾,梅晓歌对于环保的决策,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
在《县委大院》的剧本里,有名有姓、有始有终的人物上百人,这也是我创作的剧本里角色最多的一次。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我都给他们做了很详尽的履历和前史。任何一个角色,他(她)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上有老下有小、在身边呼吸过的鲜活的人。我希望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思想都有合理的心理依据,都是有普遍情感的普通人。
关键是有魅力的人物
有网友评价,《县委大院》的主角团是“难团”,每天面临各种棘手、烫手的难题。“烫手山芋”确实很多。每一个县里其实基层干部每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本身就是千头万绪的。一方面要环保,一方面要发展,还要解决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难题。一个县要承上启下,事情众多。而在故事里,剧中人解决难题采取的原则和宗旨,就是两句关键台词所说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该剧播出后,很多观众反映人物的台词特别鲜活,这些台词并不全部直接来自采风,但语言风格确实是我通过观察得来的。今天的观众在收看习惯和审美旨趣上的确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倍速观剧,确实给主创带来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如果一部剧足够精彩,相信观众更愿意等速观剧。就像当下流行短剧集,但不等于短就一定会精彩。观众对于自己喜欢看的内容,更希望它能长一些。主创还是要对自我有要求,做好自己,应对变化。
具体到编剧,任何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它的关键都是生动的、有魅力的人物。如果一部作品里面有5个以上光彩夺目的人物,这个故事就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编剧只需要跟着他们往前走就可以了。而编剧自己,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做到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真正有力量的故事。
(作者系《县委大院》编剧)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1月8日第4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