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瞪羚企业,主要指创业后跨过“死亡之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瞪羚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促进了其成长。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瞪羚企业以2.4%的数量为国家高新区贡献了3.7%的营业收入、3.5%的实际上缴税费、6.1%的净利润,是新兴产业主力军和未来产业孵化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瞪羚企业呈现出明显的“975”特征,即超过90%的瞪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的瞪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5.0%,超过50%的瞪羚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
与此同时,虽然瞪羚企业营收增长快、净利润额高,但面临着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有限、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贷款融资获取难度较大、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偏低的现实困境,资金难题尚未找到破解之法。在资金支持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对瞪羚企业的支持激励就需要从目前“后期筛选”和“锦上添花”的偏向,转向“早期甄别”与“雪中送炭”,同时完善技术转移市场,从产权保护、价格机制、信息壁垒等方面营造有利于瞪羚企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因此,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必须“练慧眼”“强心脏”“补大脑”,助力企业更好地跨过“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死海”。
“练慧眼”,即提高精准识别瞪羚企业的眼力。在组织架构上,可以组建专家库和企业家咨询团队,为瞪羚企业的甄别与筛选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外部化引入和内部化培育的方式,打造一支“行政化编制+市场化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治理能力上,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高政府建设效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战略眼光与专业能力。例如,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和量化工具等辅助决策系统,以精准识别出有潜力、有前景的瞪羚企业。
“强心脏”,即提升适时服务瞪羚企业的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迫切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以巩固现有技术优势和探索未来新技术,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对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存在明显的不足:财政资金“有心无力”,社会资金“有力无心”,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无力无心”,而资本市场侧重“摘果”而非“栽种”。因此,对于高成长性和高不确定性兼存的瞪羚企业尤其是准瞪羚企业而言,迫切需要打造一个多主体赋能的“强心脏”,提高其“雪中送炭”服务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充分利用推动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努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多主体“同耕耘”“共收获”。同时,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耐心资本在识别、培育和壮大瞪羚企业中的作用。
“补大脑”,即提振科学看待瞪羚企业的定力。现阶段从“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旧模式,转变为“放得活”“管得住”的新常态,亟待提振在识别、培育和壮大瞪羚企业时的定力,做到服务瞪羚企业时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搭平台、优服务,在孵化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市场建立、科技金融经纪人制度等方面发力。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干预。特别是用好用足系统性政策工具,建立明确的激励相容机制,完善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服务等各主体在内的激励容错机制,重点把激励机制理顺,容许企业失败,创造允许有潜力的企业失败后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的市场环境、营商环境与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1月4日第5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