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随手发」空降人物不可取
文摘
2024-09-06 13:29
中国台湾
在场景中增加人物,来呈现更好的故事表现效果,大部分人都有这个共识。即使不制作复杂的场景,其实仅仅在载具上增加人物,无论是地面装备、飞机还是舰船、车辆等,也都会起到很好的结果。但是!通过观察很多比赛中的作品与日常群组中大家分享的一些作品,我发现有不下少数的朋友会有一个很难突破的困境,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就是人物选择与摆放的布局。把我观察到的类似情况简单分类:硬地凑一堆人物,无论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合理甚至最基础的在年代、环境上都会被忽略,直接全塞进去,目的就是为了人多热闹。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不知道是一种追求平衡的迷思还是受人物姿态选择的牵制(这就需要作者多多了解市面可以利用的同类人物选择,这也是「做好人学院」群组交流的意义之一,帮忙选择介绍适合的人物),而这种平的结果就是整体构图效果平淡,画面没有主次,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引视线流动的效果,令观众们看了一眼之后就没有再仔细欣赏的兴趣了。“平”的画面除了一群身高同样的人物都是站着,或者一排坐着的人物之外,还有就是像兵马俑一样被作者摆放的又整齐又均匀。也就是侧面看,人头基本都在一条平行线上,垂直看,人物都非常均匀地摆放。请大家反思一下,这绝对是一种对某种景象与习惯的下意识心理迷思(比如我自己,就是儿时玩塑料小兵喜欢把他们像阅兵一样摆得整整齐齐,这样才够气派,有一种检阅迷你部队的满足感。但如果摆脱不掉这个惯性,如今做出来的作品画面观感大概率是生硬而且无聊的)。经常有些作品咋一看还不错,但是仔细观瞧总会有“怎么感觉有点别扭,但又说不出来是哪里”的感受。一是每个人物本体动作或者姿态的别扭,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人类日常各种动作姿态再熟悉不过,所以一旦看到某些不自然的动作,或者违反常见人体骨骼结构的姿态,都会感觉别扭。当然还有人物四肢长短比例,脖子长度与角度,手脚头的尺寸不合理不自然的等等现象(这就需要尽量筛选开模比较好的人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树脂人物就一定是比塑料射出人物更合理!再就是搭配一些人物改造的技术就会有更多的创作可能。);再一个原因就是,请各位仔细想想,你的人物是自己走进场景中或者爬到车上去的,还是由你强行空降把他们一个个垂直落在场景故事中?我这样说有些玄妙,人物怎么可能自己走进去啊??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人物不能根据作者个人意愿像塑料棋子一样直接被落在每个点上,而是需要首先有周密的“合理化”思考,把它们当作有生命的人一样进行模拟思考:此刻被作者“定格”的各角色在前几秒与后几秒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周期中都做了什么,这个人物为什么在这?他坐在这里是否合理,他是怎么走过去坐下的,这个姿势坐在这里会稳当吗?这几个人从哪里走到现在的地方,他们之间的位置与关系是否合理,是否有矛盾的地方?等等类似的推敲,都会使你手下创作出的人物角色呈现出更加鲜活的效果。今天我选择美国的Andy Gulden的作品为大家呈现上面几点,他的小场景作品,在构图与人物关系设计上尤为突出,所以是很好的参考范例:其实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他对于人物的使用,在这几件作品中,都呈现了利用人物突破比较平的车体上表面。大家也不难看出,就是利用了一个站在车顶的人物达到了这个目的,提升了整体高度,也打破了比较平的车体上沿。而不仅仅这么简单,请注意周围的人物,或者坐或者蹲,都尽量避免任何两个人物在同一条高度线上,这样才会增加由人物“堆”出来的丰富视觉布局。而我也真见过有朋友不满足只站一个人,而是使用两三个人并排站着,这真的又恢复了被“故意破坏”的无聊布局。而下面这件,通过后面站立的人物又增加了一个高度,前提是同样避免了与其他人物在同一条人头高度线上。即使没有安排站得高高的车长,也会有一个相对高的人物破坏“天花板”平行线。而下面的三个人物同样是生动地产生了故事,但我个人感觉,如果车上两个人中至少一个在低头看两人搬运伤员走到车尾上车,效果会更好。下面这件,虽然有两个并排站立的人物,但是他们并没有无聊地面向同一方向或者产生互动,而是分别有各自的视线与连接目标,所以并没有死板的效果。再看看下面单纯几个由三五人组成的小场景故事,都是很巧妙地使用小型车辆或者切开的局部车辆做背景或者配角,制作出很有趣的小作品。人物产生的指引与构图效果,都值得大家参考:下面这件的四个人物安排也很精彩,既有了集体剧照式的画面效果,但人物又在构图与色调上进行了巧妙地安排,不会看起来死板。今天小分享就到这了,欢迎大家多多研究小场景,早日走进这种轻松练习更多技术的题材中。关于场景中“视觉重量”的说明(必读)
「知识」场景中线条的作用
用人物形成构图的范例
用人物形成线条的技术
「场景随手发」油画般的场景作品
一种经典布局“歌剧院式”的范例
两种构图布局方式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