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11于子一】未名之用,自在之道

文化   2024-09-15 16:58   辽宁  


写在前面


这是最近另一篇让我惊叹的学生习作。学完庄子的《五石之瓠》,我让大家“贴着材料”写一个分析,表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思考。这篇文章中对惠子说法的分析真是渗透到骨髓,太厉害了。读给学生听,大家惊为天人,感慨她是怎么想到的!

未名之用,自在之道


有蓬之心,拙于用大者,虽有五石之瓠而不能用,徒然“掊之”;超脱功利,善于用大者,即使小如不龟手之药亦可大用,故“封之”。“无用”“小用”“大用”之间,可见道家如何突破世俗经验的囚笼,也可一窥“用”的究竟真实的自然之道。

“道”一旦被言说、被解释,就不是永恒的真实和自然的规律,而成为为人所用的工具。“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形成德,从“有名”始;万物由自在走向人化,也自“有名”始。人类以自身利益为目的,冠万物以姓名,又在经验的积累中化万物为器具,赋器具以标准,亲手筑起名为“经验”和“功利”的囚宠,虽然进入了更有序、有效的生活,却忘却了事物的本性,忘却了万物最初的无数种可能,背“道”而驰。因而,看见葫芦,便有一个“瓢”的刻板印象产生,以至于异化葫芦本质属性,以“能否制成趁手的瓢”为标准鉴别葫芦“有用”与否。宋人为何小用不龟手之药?多半也是“世世”制药,“代代”洴澼絖,从未思考过药脱离经验之外的用处。这些源自功利主义、思维惰性和世俗标准的“名”,在多数人们眼中是多么习以为常,而在自然之道上看,又是多么荒谬可悲啊!

而一旦人本身被“小用”,被剥夺天性和限制潜力,极端时则走向更可悲的人的异化。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从事工具性工作,在世俗上能创造产品,有功利之用;但在灵魂上、精神上的大用一定受到磨损,如行尸走肉。人之“大用”,应是细腻灵敏的感受,深刻严谨的理性,体察心灵的人文关怀,与明辨事非的道德准则。我们有幸拥有思考力、感受力,不应囿于功利之笼而让其闲置、消弭。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锻炼人之为人的灵性与生命力,在质疑、批判精神中挖掘万物与人的本质属性,成其“大用”。

诚然,顺应物之道、人之道,大用其物、其人十分关键,但是,过分求“道”而忘记“器”“术”也容易走向原始与空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究竟真实与相对真实,共同推动万物的生生不息。这提醒我们在适应遵循最基本的原则情况下,用归零的、创新的、多元的眼光和思维认识人与万物,达到“器”“道”结合,以“器”“术”为根基,以求“道”为目标,“用”之自如,“用”之自然,“用”之超然。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的日常
一个大学生的妈妈,一个一线高中语文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一个普通的老师,并没有点石成金的手段,只是日常生活的发现和记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