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看过最好的书: 《Werner Herzog》

时尚   2024-08-02 06:30   北京  



最近 1 个月有点陷入写作瓶颈, 有些厌烦,有点 repeat myself带来的无聊感, 这篇文章就打算换换方向, 写些不一样的
今年看的书也有 20+本, 以前每本书看完都会写一篇读书笔记, 这 1 年没写了,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书中的知识密度不高, 不是那么优质, 里面我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写成一篇文章
《Werner Herzog》的采访传记快看完了, 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采访传记, 上半年看过的《David Bowie》, 《Robert Bresson》, 《魔灯》都没办法跟这本书比, 要么是本人活得太浅, 要么是本人不太擅长表达不喜欢采访, 要么就是本人活得太挣扎
而 Werner Herzog 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经常自己写剧本, 自己亲自做纪录片的叙述, 自己 40 年在全球各地拍摄电影的丰富人生经历, 既能在他身上学到人生经验, 也能通过他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上一次看到这么有思想, 有自己强烈人格精神的是4 年前看的 Winston Churchill
产生差距的一个原因是被采访者本身的性格和认知, 另一个原因是整体书籍的篇幅差异
一个章节就 10 页, Werner Herzog 这本书一个章节就 40+页. 总共 600 多页, 上一次看篇幅这么大的书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去年看过最后的一本小说, 到现在为止半年多过去了, 一本小说也没看
接下来就结合我阅读 Werner Herzog 期间一些想法和观点, 只挑我想表达的, 下面这些只是这本书呈现内容的冰山一角, 直接去看原书, 完整书名《Werner Herzog :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onversations with Paul Cronin》


01

能坚持表达, 就能胜过很多人
Werner Herzog 无疑是愿意表达, 并且擅长表达的, 曾开设 Rogue 课程, 教一些想学电影的他们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拍电影的经验
在 Paul Cronin 的每一个不超过两排的简短提问下, Herzog轻轻松松能回复两页的内容, 有故事,有观点
就表达这个点一直是我的弱项, 又偏好简约直接, 一直不太会很好地去描述一件事, 身边的人也总提这点
我之前尝试过写一些故事性的东西, 想把脑海中的场景写下来, 结果打到电脑上的都是些结果, 过程一句话就写完了, 所以半年前就决定细节的,琐碎的,美景这些都用视频来表达,
我的文字就只适合说明,概括和表达观点; 画面的描述, 对话的记录以及情节的沟通我都不喜欢, 就感觉多余,只留最核心的,多余的就想删去; 而通过视频这种形式, 我就可以让镜头中的画面代替我的描述
会讲故事的人, 我知道他们一般很厉害, 他们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同时善于表达, 想要告诉别人的道理不会直接把道理挑明, 而是通过故事讲述出来, 或者在故事后加上自己的观点
而我, 像在这里写的, 只是说明想法和概括看到的事
不擅长描述就算了, 也不会再逼着自己去练习, 本来自己就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逼迫自己去做, masochism ?
不纠结表达形式, 表达技巧, 表达水平, 现在要做的只是要去表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即刻, 很小众, 感觉再过几年就运营不下去的产品, 里面很多 500,或几千粉丝的素人博主, 都是一直在坚持表达, 每天都把各种 50 字左右的想法, 感受记录下来, 活跃度高的一天发几条
有一个去年接触到的即刻好友,当时也就几十粉丝, 但一直坚持发,到今年去看已经上千粉丝了, 在那个平台,很多这样的素人博主就是这样起来的, 有的是在小红书也开面包店, 有的帮助公众号,博客推广, 有的就是记录简单日常
看他们每天发的内容, 我是觉得很无聊, 不过我也习惯了,一般我看着很无聊的内容, 总是会有他的用户群体的, 再小众的领域, 14 亿人,总有些人跟他的想法有类似
另一件让我对坚持表达就是胜利的观点有支持的是我看别人的朋友圈突然想到的
关系不太近的, 一个加了微信好友, 朋友圈啥也不发, 甚至屏蔽的人, 我直接就删了; 反倒是那些喜欢啥也发发, 爱分享表达的人我会留着, 因为再无聊, 那都是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
你不知道现在生活在武汉的人每周一般怎么度过周末, 我也不需要知道, 我知道了也没用, 但这个信息接受了是要比没接收的好一点
那坚持表达,我怎么行动呢?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行动


02

决定上限的是品位和认知
在这本书中, Werner 提到他最爱的音乐, 文学,我去谷歌一搜, 果然也很优质,同时也跟他自己一样, 很小众
一个人的品位不是单个独立的, 是一团一团的, 是综合性质的, 他看的书, 他创作的电影, 他喜欢的音乐,甚至他的面相, 都能感觉到是一个类别, 是一体的,是有关联的
相比认知, 品位更虚更靠直觉和潜意识, 在培养品位的过程中也是潜移默化的, 没有明确的教条规则, 只是遵从你自己的心
反而是这些越虚, 越难以衡量的因素决定了每个人能达到的上限, 高到一定的程度,大家就认为这是天分天赋,这种难以解释难以理解的优秀很容易用天才这个词去概括
我第一次直接接触品位这个词是在上学时, 有位教副校长的微信名就叫品位, 被一位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拿到学生面前说
后来自己接触的东西多了, 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品位对我自己的影响, 现在开始直接写这个话题
其实, 简单一点, 我认为品位就是我的直觉性的喜好


03

It's the work that counts after you death
这个观点在看David Bowie 的采访时就明确提到过, Werner Herzog 对 Klaus Kinski 的评价也是, 虽然他生前像恶魔, 对两个女儿进行骚扰, 被自己的女儿司法控诉, 结果死后大家看到的还是他的作品, 他演过的戏
Werner 自己说的是 "All these centuries later, the fact that Caravaggio was a murderer doesn’t change the way we look at his paintings."
Caravaggio 也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所有的艺术家画册, 我只买过他的
Werner 一生不停地在拍电影, 一个电影拍完很快又是下一部电影, 脚步是不能停的 "if I had to stop and analyse myself, there’s no doubt I would end up wrapped around the next tree."
也是看完他的观点后, 开始把我所有的输出当做 work 去看, 包括文章, 视频甚至是照片, 即使遇到一些瓶颈障碍, 也不能停下来, 而是调换一下方向,视角等继续前进


后记

上面这 3 点是我主要想表达的, 书中还有很多Werner 对拍电影和人生态度的观点, 我画重点的都有 20+条语录, 这里就不再介绍
今年年初就打算拍自己第一部纪录片,到现在视频素材也积累到1T,准备下个月尝试剪出来, 刚好现在看到Werner 的书, 刚好激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




pamperherself
a Shopaholic and Wanderlust in her 20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