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饵料生物是指在虾池自然生长的、可作为对虾饵料的生物,主要有小型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和贝类等。
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是解决对虾早期饵料、提高虾苗(幼虾)成活率、促进对虾生长、降低养虾成本的一项有效措施。
而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是养虾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
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的通俗说法叫“肥水”或“做水”。
用于虾池的肥料有无机肥和有机肥。
无机肥包括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复合肥、无机矿物质等;常用的有机肥有禽畜粪便、豆粕、米糠、鱼粉、茶粕、氨基酸类肥水剂等;
对于沙质底的虾池,施用有机肥的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施尿素3~5kg、过磷酸钙1~2kg,氮磷元素之比为10∶1。
施肥时需将氮肥和磷肥分别用水搅拌稀释,然后均匀泼洒。第一次施肥后,视水色、透明度、pH的变化而决定是否追肥。
放苗时间紧或水温低时宜使用无机肥或氨基酸类肥水剂,水色培养较快。
铺地膜或沙底质的虾池或新虾池,环境中有机质少,最好使用有机肥,使用量为20~30kg/亩,可将干燥的禽畜粪便、鱼粉、豆粕等分置于数个编织袋中,扎紧袋口,垂挂池中,使各种营养物慢慢溶入水中。
或者可先将有机肥发酵后再使用,做法是:备好发酵桶,在桶中加入1/2的鱼粉、豆粕、花生麸、米糠、饲料粉末等原料,添加微生物活菌(芽孢杆菌类)和水,充分混合;
经2~3d发酵再装袋挂于虾池中,使用量为10~20kg/亩(为发酵前的肥料量);或仅取发酵肥的上层溶液过滤施用;此法可以比较迅速地培养出浮游动物作虾苗的饵料。
施肥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即: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早晚不施,中午施。
结合培养水色,可在放苗前3~5d,选择晴天上午9时以后,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开动增氧机48~72h,使有益菌迅速繁殖形成优势种群。
施肥后数日水色开始变浓,逐渐添水至1.5m。当池塘水色呈茶褐色或浅绿色,透明度30~40cm,pH在8.5~8.7,即可放苗。
有时因故耽误了放苗时间,使得已培养的基础饵料生物老化、水色变清,或培养中出现丝状藻类、夜光虫等有害生物时,则要重新清池消毒,注入新水,再施肥培养基础饵料。
养虾实践证明,基础饵料生物培养较好的虾池,在不投饵的情况下,仔虾可在40d左右体长由1cm长到6~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