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改革共识 汇聚磅礴力量——云南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三)

文摘   2024-12-16 14:44   云南  






11月22日,云南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出席并讲话。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重大论断、确定重大原则、部署改革举措的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宣传研究,结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指出,全省社科理论界要强信心、聚共识,扬优势、敢担当,出成果、重转化,搭平台、建机制,明立场、强导向,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讨会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举办,10名专家作交流发言。

接下来,我们将分三期对10名专家的交流发言作分享。











云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敏: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推进数字财税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部分,从健全预算制度、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方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出具体安排,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抓住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的契机,为提升现代财政治理能力凝聚强大力量,全力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牢记嘱托、积极作为,深刻认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紧跟政策、把握大势,更好发挥财政在内部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谋划时必须考虑数字化这个重要背景和重要因素,要考虑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在财政和税收领域改革中的“发动器”“使能器”作用,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目标的应有之义。

精准施策、加力提效,全面推动数字财税建设。数字财政建设要以财政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深化数据应用,释放数据价值,形成财政收入新支柱,缓解财政压力。数字税收建设要注重加强数字税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涵盖税收征管、资金管控、涉税人员信息及信用管控、云上纳税服务等功能的全集成体系,为税收征管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昌山: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把改革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一是战略规划。党始终强调以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前瞻性和统筹性。二是组织动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党中央能够组织和调动全国各方面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磅礴力量。三是决策落实。健全的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是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四是自我革命。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一是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的领导使改革开放能够在“纷繁复杂”中把准“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药方”。二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党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三是创造积累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党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改革的宝贵经验。

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动力。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三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教授许青萍:提高社会、市场与政府的适配性






改革,根本上就是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现实考察,改革是在国家治理框架内对社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调整。

准确认识社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范畴下,社会、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就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政府不断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市场与政府三者适配性。以往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市场与政府三者关系的处理源自它们为自身的利益博弈。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框架内,有中国共产党这一超脱于各利益方的执政党领导,能够低成本、高效能地实现社会、市场与政府三者适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了进一步阐释,为社会、市场与政府三者的适配提供了重要方向与方法。

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改革和社会建设。在改革实践中,我们明确了“有效率的市场”“有作为的政府”与“有秩序的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在提高社会、市场与政府三者适配性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次,我国的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决定了我们党、国家和政府与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社会、市场和政府的行为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在实践中,市场化改革要特别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要在引导、促进市场主体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上下功夫。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庆忠: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产业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破解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的战略路径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摒弃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云南各地应根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的方向,找准自身在全国绿色产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特色,围绕“三大定位”和“3815”战略发展目标,特别是努力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优化绿色创新资源的布局和联动,加快构建绿色科技产业创新密集网络,加快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形成云南特色的绿色新科技、绿色新产业、绿色新模式、绿色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产业发展包括原创性、革命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的培育,以及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还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其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以上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不仅有助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还能创造绿色GEP,从而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总之,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绿色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社科联
倡导核心价值,致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普及社科知识,服务云南跨越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