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王 珂,浦 娟|西南联大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表征及当代启示——以马约翰为例

文摘   2025-01-02 17:00   云南  
《学术探索》2024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黄海涛(1970—),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南联大教育史研究;


王 珂(1989—),男,山东淄博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学生教育研究;


浦 娟(1989—),女,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亟需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师。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众多的教育家中,马约翰所体现的教育家精神,以其独特的体育教育理念和丰富的体育实践,在贯通历史与现实中展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旨在探讨西南联大时期作为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精神内涵、实践经验、现实表征及现实启示,全面审视其教育家精神的“六重向度”。马约翰教育家“六者合一”,他是国家尊严与政治立场的捍卫者、终身体育与人文关怀的示范者、教育启智与润心励志的引领者、科学训练与施教创新的实践者、全情投入与教育奉献的倡导者、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这些现实表征对于当今弘扬教育家精神,塑造新时代教育家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马约翰;教育家精神;借鉴启示





中国教育界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家精神牵动引领着中国现代教育高质量变革与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强调,全国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首次深入阐述了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既是对“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六个要”和“大先生”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教师自我超越性发展的全面体现。随着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教育家精神被确立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理念,为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当前,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以及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心智人格、提升公民健康、塑造社会价值观和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提出“体育一道,既配合德育与智育,又是德智之所寄”,同时也指出“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诺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这深刻揭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家在体育教育领域中的神圣职责。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抗战救国的社会大背景下,西南联大涌现出一大批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思想资源,其中马约翰正是体育教育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马约翰(18821966),作为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先驱者及体育界的首位教授,被誉为“体坛师表”和“体育理论专家、体育实践榜样”。他的生涯和成就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在体育领域的深刻实践。马约翰自1914年入职清华学校,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中国近现代史上多个重要时期。尤其在1937年至1946年抗战时期,马约翰担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及昆华体育师范学校校长,在国难危机的时候,他坚守教育初心,为清华、北大、南开的体育文化传承和现代云南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约翰所展现的教育家精神正是“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与崇高品德的综合体现”。


然而,学界对马约翰缺乏深入整理和挖掘,其思想和实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许多人把马约翰当成了外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体育界和教育界的一大悲哀。目前,关于马约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体育哲学思想的研究,张傲、霍少波、王松等学者从马约翰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其体育本质观、体育价值观、体育目的观、体育方法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为马约翰的体育哲学思想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关注马约翰在各历史时期的体育教育活动,王萍、周山彦和赵永斌等学者,对马约翰体育教育史料进行挖掘整理,主要以还原历史事实为研究目的。而西南联大时期是马约翰教育家精神养成的重要阶段,许多论著尚未直接涉及对马约翰“教育家精神”范畴的深究,也少于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探讨其“当代启示”。


有鉴于此,本文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聚焦于马约翰的教育家精神,基于他在西南联大及其他地方的一些教育言论活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弘道追求等六个维度,客观描绘马约翰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教育家的立体面相,以解答“何为教育家”“如何传承发扬教育家精神”的历史之问与现实思考。




一、西南联大马约翰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表征



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予以审视,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之魂、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之本、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之道、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之情、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之源、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之行,马约翰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的精神底蕴,他的教育智慧生动展现了教育家精神“六者合一”的现实表征。


(一)理想信念:国家尊严与政治立场的捍卫者


日本侵华战争导致“教育几无立锥之地”,也有知识分子选择逃避甚至叛国投敌,而马约翰则毅然选择南下“教育救国”,担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的坚守。在联大期间,面对战时恶劣的环境,更加强化了他“为国强身”的教育理念,并矢志要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他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强调,“忠实是与诚实和自我牺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品质从体育运动发展到社会,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战争时,必然以爱国心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信念不只体现在言论上,而且落实在行动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常教导学生:“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马约翰巧妙地把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融入体育学科教育教学中,与当下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契合。


马约翰的政治立场与教育信念亦是不容置疑。在担任联大体育部主任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邀请他担任四川江津体育专科学校的校长,但他拒绝了这个诱惑性提议,并在回信上写了六个字:“马约翰不上钩!”公开批评“其教育是死教育,压死了天才,埋没了俊杰”。相反,马约翰在西南联大公祝会上声明“我要像警卫员那样,继续忠实地为我校服务,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在联大期间,他在教育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如昆明市游泳比赛、昆明市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民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体育成为联大战时服务地方社会的一个特色和缩影。马约翰将个人的“小我”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我”,正如他在《我要献出全部精力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一文中承诺:“为了全国人民和青年的健康,为了加强国防和生产建设,我保证献出我全部的精力……。”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只要有空,就到各单位作体育演讲,他表示“因为健康是党需要的,多讲一讲有好处”,每次为青年作报告,他都仔细研究毛主席对培养青年的指示,努力用党的要求去教育青年。在《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中,他呼吁体育工作者要“研究体育如何服务于劳动于国防,……努力虚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他还在《谈“七一”的感想》中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加强人民高度的责任心,好好学习政治、提高觉悟,……这样才能为人民服务得好。”此外,马约翰还专门发表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打倒美帝国主义》《我们献出全部精力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社会主义的美》《感谢党的关怀》《培养又红又专健康接班人》《都因为有了党的领导》等政论性文章,展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教育信念。


(二)道德情操:终身体育与人文关怀的示范者


早于20世纪30年代,马约翰便提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校园内外保持锻炼习惯”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体育不仅仅是学生时代的活动,更是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在西南联大期间,面对战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和通货膨胀恶化的困境,马约翰并没有放弃体育教育的推广。当时联大校舍建设困难,马约翰利用租借的学校和商会会馆作为校舍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和各类活动,确保了体育教育的连续性。他还强调体育教学要统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不同场地的学生都能接受到相同质量的体育教育。不仅如此,马约翰通过体育课堂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意识。例如,他和西南联大体育教师对学校的悠悠体育会、金刚体育会、喷火体育会进行“导师制”指导,各体育会之间经常开展体育比赛。1937年,马约翰在毕业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之际,亲笔写信告诫他们要每日锻炼以维护健康,保持独立性、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强调成功源于长期奋斗,并勉励他们“奋斗到底,永不停息”。当然,马约翰本人也践行着终身体育的原则,在他52年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即使在古稀之年,他仍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体育的价值,赢得了公众的尊重和向往。在他看来,体育不仅是单纯的健身,还是一种修身活动,它内在体现出的是对积极向上、奋勇向前、永不言弃、修己为民等中国传统道德与价值的追求。


马约翰的道德情操不仅体现在对终身体育的追求与实践上,亦表现在对学生、同事及团体的深情厚谊之中。他在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以及长期的实践中,都倡导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强调身教胜过言教,并传递爱国、爱体育事业、爱学生、爱集体的价值观;倡导以乐观态度面对挑战,谦逊于人;提倡宽严相济,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锐意进取与持之以恒的精神;重视德育,在待人接物和自我约束上均恪守仁爱和严格的原则。他提出,体育教师应成为“身体健康的倡导者、人类健康的工程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仪表端正,维持精神饱满的状态,以此影响学生。另外,马约翰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他不仅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提供指导,还树立个人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标准,彰显了其对道德修为的高度重视。他对西南联大青年教师的成长寄予厚望,特别是在1941年,当西南联大教师有机会出国留学时,他亲自为年轻教师夏翔向梅贻琦常委提出申请,成功为夏翔赢取了前往美国春田大学深造的奖学金,为其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马约翰对于同事的关心还体现在其热心组织校内体育活动上,每周的两次晚间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师师、师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校园体育活动参与度,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三)育人智慧:教育启智与润心励志的引领者


马约翰倡导的“以体育人”的教育哲学,认为“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活动,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体育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并将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品质与能力迁移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他在《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和《中国青年体育之重要》两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体育是一种教育”和“体育实在是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的观点,强调了体育教育的基本教育属性和激励精神的双重功能。他特别重视新生的第一课,并致力于通过每次讲话帮助新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在西南联大,他通过举办“悠悠体育会”的火炬竞走比赛,为获胜者题写“巍巍青年”的锦旗,不仅增添了竞赛仪式感,更是对学生未来的期望和鼓励,从而强化了体育竞赛的教育意涵。马约翰倡导与困难作斗争,包括在体育项目上遇到的挫折,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优美、勇敢、进取的美德。他一直强调体育竞赛中的道德教育,常教导学生“球可输,体育道德不可输”,并指出“体育运动,可于适宜环境中,巩固个人德育训练,而使其耐久”。马约翰带领的西南联大男排校队,自组建以来从未输过一场比赛,并两次战胜蛮不讲理、以势欺人的国民党航空军官学校排球队,他说“我们赢,靠的就是技术,也靠联大这股劲”,并强调“校队是代表西南联大的,一定要用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劲头打球,要以‘体育精神’征服对手,要胜利,要公平竞争,要对对方以礼相待”。


在具体实践中,马约翰强调普及体育与强制锻炼相结合的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他认为这种强制措施在尚未形成运动习惯的群体中是暂时必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持续参与。他在清华实行的“强制体育”政策在西南联大得以传承。抵达昆明后,学生们以各类运动经历者为基础,组建了社团组织和球队,并要求每位社员都要参与,即便是不会打球的学生也被“强迫”上阵。西南联大还开设了体育教育公共课,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参与体育活动方可获得毕业资格,体育成绩不及格如同文化课程不及格,无法获得学分。为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马约翰主张课下活动应灵活多样,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锻炼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他还特别设计了适合体质较弱或有特殊健康需求学生的课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找到成长的空间。他通过自己的带头示范,激发了学生体育健身和强身报国的热情,精神的无形力量有效弥补了物质的匮乏。他倡导体育锻炼与爱国情怀紧密结合,提出增强体质和做好工作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在他的影响下,蒋南翔校长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宏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体育和爱国联系起来的论述。清华大学后期形成的“无体育不清华”共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约翰体育教育信念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四)躬耕态度:科学训练与施教创新的实践者


马约翰拥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在生理、解剖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主张以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体育教育的基石,并发表了包括论文、演讲和公开言论在内的58篇学术成果,展现了他对体育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精神,至今对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1926年第二次赴美国春田大学深造期间创作的《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提出:“科学是制定体育纲领、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他认为体育科学的学习必须跳出技术科学的局限,把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广博基础课程,以确保在理论建设上的深度和广阔性。马约翰坚持体育训练和教学必须依循科学法则与原理,不能随心所欲或以主观臆断为依据,并基于医学知识进行安全有效的训练。他通过设立“体疗班”,科学康护康养,不仅让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健康恢复,也深化了他们对体育科学重要性的理解。马约翰在西南联大组织的体育比赛和活动中也展现了科学性和系统性,他反对盲目的体育训练,通过科学训练、科学锻炼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离开昆明时,他撰写了《在昆体育八年之回顾》,全面总结了昆明地区体育工作的不足以及他在昆明的体育工作经验,成为他在北返前夕留给昆明人民和体育工作者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针对昆明地区不注重体育、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问题,他倡导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及中央航空军官学校建立“三校体育联合会”,并定期组织比赛,以提升当地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为解决体育教员缺乏学理依据和合理教材教法的问题,他创建了昆明市体育学术研究会,致力于体育理论和教材研究,提高了西南联大体育教员的专业科学知识,推动了昆明地区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和专业化发展。


马约翰还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倡导创新化的教学路径,设计了多种体育训练方法和体能测试标准,包括徒手操、拉力器应用、田径和球类练习、体态矫正技术以及体育设施的创设。战时的西南联大资源匮乏,他发挥创造力,设计了多种新颖的体育器材,如“梅花桩”“三联木栅”“木架”和“障碍”,以增强学生的敏捷性和协调性。他借鉴医学知识,建立了包括跑步、跳远、跳高、投掷和体操在内的“五项运动”标准,并推行“体育实效试验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马约翰认为,西南联大的体育教育目标并非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在于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习惯。他注重培养学生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能力,倡导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以提升其组织与管理体育活动的综合素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


(五)仁爱之心:全情投入与教育奉献的倡导者


马约翰对学生的热爱体现在他满怀激情的教学风格上。据王维屏回忆:“马约翰的才能还表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上。他的课有一大特色,就是课上得生动活泼,即使是最文静的学生,也会被同伴的激情所感染,而积极地投入到运动行列中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艺术吧”。在西南联大,马约翰经常对学生强调:“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读书;青年学生应以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神为战后重建而努力工作。”他运用各种口头激励技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氛围,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他经常用“干到底,绝不松劲(Fight to finish,never give in!)”“快!快!Do your best!”这样的口号来激发激励学生,“他用洪亮的声音为你加油和用手一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他展示出体育教师的风采,博得人们的敬佩”。他曾在西南联大的公祝会上表示:“我忠实地遵循了这样的体育原则:fight to the finish,and never give in!(奋斗到底,绝不半途而废!)”。马约翰的“仁爱之心”迸发的教育热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动力。正如有的学者评价:“马约翰在教学过程中用真实的感情对待学生,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用坚持不懈的毅力来教育辅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深学透的规律道理,通过合理教授方法手段,使学生知晓事物的道理;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


马约翰还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和亲力亲为的教学实践,传递对学生的深厚关爱。当时,不少学生体质较弱,对强迫性的运动方式持质疑和不满态度,有些甚至要求取消达标测验和废除体力测验。面对这样的困难,他在校刊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体育活动和运动员制度的谈话》《对于清华体育的意见》等文章,用心用情用爱说服学生,精心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在他耐心的教育引导下,学生逐渐接受了他的观点。西南联大学生游凌霄清晰记得马约翰在体育课堂上的教导:“体育课及格了并不等于身体可以了……所以女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要坚定、勇敢,以火的激情面对严峻的现实,生命才有意义。”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驾驭情感的教育艺术不仅传授了体育技能,更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此外,马约翰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体育训练和指导中。在迁昆前,马约翰曾被无故降低职称和薪资,他仅以“我是为教育青年锻炼身体的,又不是为名为利”来回应。每当学生们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能测试时,他都会亲自参与,并指导教师们根据结果进行评定和纠正体形缺陷。他亲自带领矫正班,通过各种锻炼方式,如搓手操和慢步跑,言传身教帮助体质较弱的学生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信心。“他严谨的教学方式与身体力行的教学风格结合,在课堂上展现出活力四溢的一面”。为了进一步推广体育教育,马约翰随时随地、会上会下总在宣传运动、宣传强体,不厌其烦地号召师生员工都要动起来。即使在办学条件艰苦、学生经济困难的西南联大,他克服诸多困难,亲自筹划大型运动赛事,如全市运动会、中美田径对抗赛和昆渝两地篮球互访赛等。无论是赛事的组织、训练,还是裁判工作,马约翰无处不在、事必躬亲。


(六)弘道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马约翰在教育上的“弘道追求”主要体现在基于国情、放眼看世界。1919至1926年间,马约翰曾两次赴美国春田大学深造,系统学习了国外体育教育理论与技术,深入研究了当时世界体育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其间撰写了《体育历程十四年》研修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硕士论文和《中国拳术初探》研究报告。他结合国内体育工作的不足,针对性地发表了《扩充本校体育之计划》《足球队训练图》等文章,这些努力进一步深化了体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1934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总理纪念周上,马约翰发表演讲,阐释了各国体育推广的不同背景和目标,他指出,“德国体育目的,为造成军人体格,故锻炼壮大身体……;美国体育则趋重身体活泼,活动力发达,……;日本则各种设备均有,目的为综合的多方面的,但要亦以提倡奋斗及竞争精神为目的,……”。这些见解不仅展示了马约翰对国际体育教育趋势的深刻洞察,还体现了他对教育多元价值的认同和推崇,凸显了他全球化视野和胸怀天下的教育家气质。1936年,马约翰作为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参加了柏林第十二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后,他考察了苏联和欧洲各国的体育情况,并在一个月内记录了超过200页的日记手稿。在国内任教时,他委托家人辗转从中国香港寄来涉及美国短跑摆臂技术新观点的英文杂志,他用流利的英语朗读,并逐字翻译。即便在古稀之年,马约翰仍然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俄语,以便了解和学习苏联的体育情况和先进经验。在他的精神的感召下,年轻教师们也订阅了俄文的《田径运动》,利用晚间进修。这种开放性的学术姿态极大丰富了他的专业视野,也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美国春田大学学习期间,马约翰以《中国拳术初探》为题完成硕士研究报告,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他将学术研究与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有机结合起来。回国后,马约翰在西南联大致力于融合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推动体育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他将篮球、足球、排球等西方体育项目引入到西南联大的体育教学中,并将国际先进的体育教育实践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本土体育教育的实践创新。在西南联大的体育实践中,马约翰不仅注重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还强调了体育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他通过体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这些努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体育教育在更广泛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西南联大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马约翰的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广大教师群体共同追求的精神坐标和行为规范,而且还能激发每位教育工作者内在的潜能,并成为追求卓越教师的动力源泉。马约翰“六者合一”的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道德修养、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守初心,担当教育使命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灵魂的核心基石,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前行的动力之源。马约翰“教育强国”的理想信念始终贯穿于西南联大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将体育教育事业主动融入国家战时所需、民族危亡所急和中华振兴所系,为西南联大体育发展、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刻展示了教育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传递和再生产机制的复杂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捍卫了国家尊严和自身的理想信念,坚定了教育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当代,教育者需要具备政治敏感性和道德判断力,通过教育实践诠释和传承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政治理念。这不仅是对教育者政治素质的要求,更涉及其职业责任和使命感。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作为教育者的职业态度,既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中介,也应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为己任,承担起构建公平、有正义感的教育制度的责任,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公民,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二)涵养德性,塑造教育典范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铸就教育家精神的立身之本,也是哺育学生心灵、照亮社会风尚的永恒灯塔。马约翰在人生态度和道德力量方面展现了非凡的魅力,其言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坚持终身体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关注个人和集体的修养。马约翰通过坚持终身体育、人文关怀与集体精神的融合,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为后人提供了实现终身体育与人文价值融合的模范,展现了教育者应陶冶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在当代,教育者必须将道德教育置于体育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回应五育并重的呼声。教育不仅是智力和技能的开发,更是个体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体育教育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平台,通过体育活动的合作与竞争,帮助学生内化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教育者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传播者和道德典范。坚守终身体育理念,挑战传统体育教育的短期目标模式,强调体育对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长期影响。教育者须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其终身发展。在面对职业生涯挑战和逆境时,教育者以职业操守、乐观态度和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影响和激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启智润心,实现全面发展


深邃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前行之路的核心法宝,也是引领学生成长和激发创新思维的智慧火种。马约翰准确地将体育教育定位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他关注通过体育教育发掘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每个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他以“以体育人”哲学、体育锻炼与爱国情怀融合的教育理念、精神与体魄并重的教育准则及普及体育活动与强制性锻炼结合的策略,引领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先进方向,诠释了教育者应涵养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在当代,教育者应坚持“以体育人”的教育观念,揭示体育教育的多维价值,以促进个体成长与自我超越。重视差异化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潜能,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同时,将体育教育与国家认同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集体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感,并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公民,从而达成“人的自我实现”。


(四)追求卓越,创新教育实践


勤奋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情怀的真实写照,也是成就卓越教育、实现教育梦想的实践保障。马约翰展现了教育创新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他对专业成长的持续追求,也体现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不断创新中。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践行科学教育原则。通过学术论文、会议演讲等多种形式,他积极推动西南联大体育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他以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和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思路,打造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创新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之路,彰显了教育者应秉持的勤学笃行、求真创新的躬耕态度。


在当代,教育者需将终身学习与创新精神融为一体,持续扩展知识边界并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者不断进行“变革性学习”,吸取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合到本土教学中,以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学生。此外,现代教育者应强调科学方法论和数据驱动的重要性,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活动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增强,以符合当下教育国际化和科技驱动的趋势。


(五)爱心育人,传递教育关怀


温暖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温润学生心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纽带。马约翰用情感教育作为师生互动的纽带,促进了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与人格的养成。他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和精心设计的体育教育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乐趣中成长,达到了培养身心俱健、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了教育艺术的独特之处,以激情投入的教学风格、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以及亲力亲为的教学实践,倡导全情投入、奉献教育,生动地呈现出教育者应勤修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在当代,教育者应积极创建充满活力与乐趣的学习环境,将情感教育原则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种策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共鸣的建立,充分运用思维建立,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呼应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同时,教育者应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挑战进行耐心引导,通过深度理解和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健康习惯。此外,强调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尊重和响应学生个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机,培育自尊和自我认同。


(六)弘扬文化,践行教育责任


宽广的弘道追求是实现教育家人生价值的崇高目标,也是传播知识、提升社会文明的宏大愿景。马约翰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情感有机结合,深入研究各国体育教育趋势,并确立了以科学引领、文化涵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他以身作则地将文化交融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和社会责任担当者。他以广博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深刻践行文化自觉与创新,激励教育者应当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当代,教育者需将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认同统一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兼顾国际理解与合作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弘扬。教育者应成为文化的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借鉴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强调文化符号和意义的教育价值。同时,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目的不仅是智力增长,还包括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培养,注重个体技能和身体发展的同时,关注道德和文化成长。此外,教育实践中要强调知识传承与文化传播的结合,教育者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文化敏感性和创新能力,呼应保罗·弗莱雷的理念,鼓励批判性思维,使教育成为个体自我意识和文化身份构建的过程。教育应被赋予文化使命,致力于教化、塑造和启迪学生。




三、结 语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至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以此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是实现教育强国重要命题,在西南联大众多教育家群体中,马约翰体育教育理念及实践所涵养出的教育家精神,展现出其超越时空永久的教育价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六个维度”的重要论述,从教育家精神之魂、教育家精神之本、教育家精神之道、教育家精神之情、教育家精神之源、教育家精神之行,总结马约翰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经验,揭示当代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表征,为培养新时代本土化、国际化中国特色的教育家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


 • end • 

云南省社科联
倡导核心价值,致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普及社科知识,服务云南跨越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