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纪事】​威仪终显山神庙——沂山散记庙之系列之十(作者蔡盛)

文化   2024-12-17 23:25   山东  

国内外临朐人联谊合作的实体平台,联系:13963620706  投稿邮箱:zfs228@qq.com
【出彩临朐人】许其亮|吴汉圣|李炳军|赵永清|张金良|刘仲原|王琳|董志勇|李咏梅|苏兆伟||冯继康|刘光烨|《天南地北临朐人》上线|临朐 叙(王庆德) |城关街道李家庄村幸福公寓对外开放(附联系方式)|威海军分区临朐籍原领导王顺太到临朐名人馆指导工作|北京督学吕世彦到临朐名人馆调研指导|临朐名人馆、临朐乡土文献馆藏中心征集资料启事|弥南村张氏文化研究联谊会启事|征集临朐家谱启事(长期有效)||临朐人张龙江|临朐乡贤民俗交流推进会议召开|临朐“许氏思忠后裔族谱分发仪式”举行|夏克论回忆录全集(收藏版)|马常海任潍柴党委书记、董事长|临朐县傅氏文化研究联谊会隆重成立|【报告文学】临朐有个李家庄(全集·作者:傅绍良)|临朐县民俗乡贤文化研究会关于成立家谱专业委员会及人事任命的公告|临朐全羊宴美食文化研究推广平台成立运行的公告|省委书记林武到临朐调研|公告】临朐美食餐饮产业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事|
【沂山纪事】

威仪终显山神庙
 ——沂山散记庙之系列之十
◇蔡  盛


对庙宇的神威之感,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冲淡。古庙久无庙主,连门都没法关,害得教头掇石靠门,可见此庙败落到何等境地。庙檐下差拨和富安、陆谦议及火烧“草场”,庙门后教头闻之怒戳三人,双方都未避讳背后的“金甲山神”。教头更绝,剜心割头,手提三首供与山神,离庙之时还不忘将那葫冷酒吃尽。看来千年之前,崇神信鬼的古人已不把神与庙当回事。


顾名思义,山神庙所供定是山之神灵。林教头看管的军草场在沧州城“东门外十五里”,沧州地处冀中大平原,何来山神之庙?除了祭天祀地,古代帝王祭祀最多的便是山神,足见其神格之高。如此显重的神祇,其庙堂何以被人遗弃?其神威何以遭人无视?

听着鬼怪神话长大,这些问题倒也不难猜知。先民源自山穴,凭山而存、依山而衍,一切来之于山。天高难攀,神渺难觅,唯山最近天、最近神。万物皆有灵,先人在探究天地形成自然崇拜、建立精神图腾过程中,先是膜拜自然之山,进而奉山为神。山神起初栖身山中,居无定所,祭拜场所形成后有了归宿——山神庙,开始享受人间烟火,担起调节天气、除灾护佑等神能。山山有神,然山山有别,朝廷诏建名山峻岳之神庙,地方在域内择山立庙,民众立庙只能就近有山则山有丘则丘。神灵无处不在,千里平川立有山神庙不足为奇。同为山神庙,不可等同视之。


幼时常在岭上与沂山对话,内心深处并未将其当人待之,更想不到沂山早已成神。沂山古已有之,但其成神过程似不久远。目前公认的“山东人”——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源自鲁山。十万年前,“沂源人”走出大山。沂山在鲁山东南,两山相距百余里。距离虽近,但“沂源人”多绕山而行,逐水而居,何时徙至沂山,只能遥想。


料想有定的是,万年之前即有到此游猎暂居者,沂山脚下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足以为断。三皇五帝时期,炎帝沂山尝百草,黄帝封禅沂山,舜分天下将沂山封为青州镇山,沂山声名渐显。此期,人们开始在沂山周边植桑务耕、结庐定居,沂山附近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当可为证。



山神最早见诸文字,起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其“东山一经”载有“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古今山名有别,查看古图和史料,番条山和减水很可能就是当今沂山、弥河。

东周时期,沂山玉皇顶建有舞雩台,即求雨祭台,可谓沂山祭祀场所之先。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汉武帝亲祀沂山,并在玉皇顶立“泰山祠”,在汶水上游建“五帝祠”,可视作沂山神庙雏始。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诏东镇沂山,令就山立祠,道家在法云寺旁建“东镇沂山神庙”,沂山神庙方名实相合。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诏封沂山为“东安公”,沂山始有正式封号。之后,武周时期武则天遣使重修东镇沂山祠,玄宗天宝年间地方官府再修东镇沂山祠。


自汉至唐,沂山神庙虽几经修建,但总体而言,小而落寞,声名不显。相形之下,佛教大行其道,寺多僧众,其中最兴盛的莫过于法云寺、明道寺。两寺一脉相承,法云寺建于东汉章帝时期,顺帝时期增修,“时竟岁又半,营修殿庑……统合为20多楹。”之后几次扩建,该寺规模更加宏阔,奈何僧侣日多,终是寺狭难容,乃于东晋咸安元年(371)在山下瀑布谷口处另建明道寺。后经北朝、隋唐几代拓建,明道寺“大竟数十亩,面临汶水,北靠凤凰岭,左毗官道,右依镇山,寺钟山音回荡,香火升腾云烟。每逢朔望,释子八方云集,车马载道。”该寺面积之广、建筑之雄、皈依之众、香火之盛可见一斑。

“明道寺是全国2400座大寺之一”,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并非该寺之显赫,而是讶于佛教之盛——大唐王朝设有1500余县,大寺远远多于县学。据当地史料记载,唐高宗时期,沂山周边有寺庙150余处,僧尼千余人,信众无可计。虽非县县如此,若放眼全国,各地寺庙和民间兰若、招提、佛堂必定数量惊人。宗教无序发展,且不说宗教信仰与统治思想之间的分歧,人口、土地等大量涌向寺庙,极可能穷民弱国动摇国本。想到这些,陡然想起“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发动的灭佛运动。

自安史之乱起,大唐盛世陡转直下,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混战不休,至武宗会昌年间,社会动荡近百年,人口锐减,赤地千里。国力孱弱,民生凋敝,独佛事兴盛——据《旧唐书》记载,武宗之朝“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由此猜知,唐武宗拆寺毁庙不乏眼红救急之意——“会昌法难”共拆大寺4600所、小寺4万所,收缴寺产良田数千万顷,还俗僧尼26万人,没收寺院奴婢15万人,释放寺院役民50万人……

风云激荡,沂山寺庙自然难以幸免。先经北周武帝灭佛毁道事件,再经唐武宗“会昌法难”,沂山寺庙仅留法云寺,令无家可归的老弱僧尼看守。

宋代,道教再度受宠。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962)诏令重建东镇庙,两年后新庙落成时亲临祭告,并勘立庙之界碑。之后,附近相继建观60余处,沂山道士悉受皇封。重建的东镇庙位于山下九龙口凤阳寺遗址,由单室小型扩建为占地数十亩、庙舍170多间的大型山庙,成为沂山寺庙之首,沂山神庙由此凸显。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沂山为“东安王”,沂山由“公”至“王”。

大德二年(1298),元成宗加封沂山“元德东安王”。

洪武三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诏定岳镇海渎神号,沂山称“东镇沂山之神”,由“王”而“神”,终有神号,庙、号方真正相合。

《明太祖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碑文颇有气势,摘录如下:

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以。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止于山水本名称其神……

洪武大帝不仅诏定东岳泰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东海之神、东渎大淮之神等岳镇海渎神号,还诏令“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至于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的,则明令“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诏定神号,再正人之名分,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所有封爵宜仍其旧的,唯有“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的孔子。


东镇沂山,神庙显于宋,神号定于明,山、神、庙终成一体,尽显天下第一镇山之威仪。


2024年春写冬改

----------------------------

山东品牌展示点击下图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即阅读文章

欢迎转发、欢迎点赞、欢迎留言↓↓↓↓↓↓↓↓↓↓↓↓↓↓↓

乡土临朐
临朐人全球乡情、文化、经贸合作平台:乡土文学、民俗传说、影像故事、历史记忆的交流平台,临朐游子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最新文章